手机性能排行大洗牌!华为全军覆没,小米10Pro第五,红魔第一


手机性能排行大洗牌!华为全军覆没,小米10Pro第五,红魔第一

推荐语:进入2020年,国内智能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已经变得愈发激烈。最近一段时间,各大厂商也接连发布自家的5G旗舰手机,也让手机行业迎来了一轮性能大洗牌。在一份关于手机性能的榜单中,小米10 pro名列第五位,而华为则没有一台机型上榜,让人惊讶不已。

国产游戏机型登顶

在安卓阵营中,最顶尖的5G处理器,当属骁龙865和麒麟990 5G芯片了。但是,在鲁大师最近发布的一份性能榜单中,上榜机型使用的全部是高通旗下的芯片。其中包括小米10系列、三星S20系列等热门芯片,这也意味着性能排行的大洗牌。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份榜单都有哪些热门的机型吧。

排名第一位的,是来自努比亚旗下的游戏手机品牌红魔5G,其跑分成绩超过53万分,成功夺下了榜首的位置,真可谓傲视群雄,也没有什么悬念。第二名是OPPO高端系列Find X2 Pro,跑分总成绩超过50.8万分,也是一款受到市场称赞的机型。第三位依然是一款游戏游戏手机,这就是黑鲨3 Pro,其跑分接近50万分。

小米10pro位列第五

排名第四和第五位的,分别是三星S20+和小米10Pro,这两款机型跑分成绩不相伯仲,都在48万分左右。此外,作为今年上半年最受关注的国产旗舰机型,小米10系列一经发布,就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其3999元的起售价,也算是极具性价比的选择。

排在榜单第六和第七位的,分别是realme X50 pro 5G版和vivo NEX3s。这两款手机的跑分成绩,也都在48万分左右,跟前面两款机型的差距并不大。榜单最后三款机型,分别是iQOO 3 5G和三星S20 Ultra以及红米K30系列。这三款机型的成绩也都超过了44万分,成功跻身该榜单。

华为竟全军覆没

从上榜的这十款机型来看,都采用了高通今年最新的骁龙865芯片,也都支持5G网络。从性能等各方面综合来看,在安卓阵营中,该芯片的实力的确还是最强的。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华为在这份榜单中,竟然没有一款机型入选。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华为有不少机型发布,其中就包括P40系列,也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但是因为该机采用了去年发布的麒麟990 5G芯片的缘故,所以在性能上,跟友商的旗舰系列没有办法抗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为下一代5G芯片,肯定也已经做好了准备,到时候肯定会实现性能上的反超。

总结:跑分成绩实际上只是手机性能的一个维度,并不能代表日常使用中的体验。有的机型可能成绩很高,但是因为功能的缺失,反而不如同类的竞争对手。当然跑分目前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可,毕竟谁也不希望自己花不少钱买来的5G机型,在性能上有所落后。所以,是否相信跑分就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说了这么多,你打算今年购买5G手机吗?欢迎在留言区分享讨论。科技的变革和时代的进步,我将与你同在!

举报
评论 45
  • 事实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和电脑的测评一样,测评数据与实际使用、实际使用感受是两码子事。好用第一,别让测评数据绑架。

  • 是游戏机测试,不是手机测试,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应用全面质量好,才是硬道理,何况中国人要有中国心,我们要为国产叫好,叫坐,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每一位国人的力量。

  • 相信华为,一直在用华为,其他从没用过。

今日头条推荐引擎有 9 条更新

让专利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新修订的《山东省专利条例》明年施行
喜迎国庆丨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⑧
全国铁路预计今日发送2175万人次 计划加开旅客列车2189列
山东一大学生国庆8天假掰了7天半玉米,本人称“自己多弯一次腰父母就少吃一点苦”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四川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观察
寒露|这份深秋养生秘籍请收好
涨疯了,又见证历史!有人一次性花16万元买入,店员:假期结束后还得涨……
21小时前

2025年10月,立陶宛能源部长瓦伊丘纳斯在接受当地广播电台采访时也宣布,将禁止在立陶宛能源设施中使用中国制造的零件,并声称中国“仍然对立陶宛能源安全构成威胁”。   一个人口不足 300 万的国家,突然要给全球能源设备市场的 “主角” 下禁令,这事儿听着就透着蹊跷。立陶宛能源部长瓦伊丘纳斯的表态,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一边喊着能源安全,一边要砍掉成熟的供应链,这波操作到底图什么?   要搞懂这背后的逻辑,得先看看立陶宛当下的能源处境。这个国家刚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中抽身,靠液化天然气运输船 “独立号” 稳住了供应,成了外界眼里的 “转型样板”。   但样板的日子并不好过,能源成本跟着翻了番,普通家庭电费涨了好几倍,中小企业更是被高额电费压得喘不过气。能源安全成了政府头顶的紧箍咒,新上台的鲁吉涅内政府正需要拿出点 “动作” 来稳住民心。   瓦伊丘纳斯在采访里强调,已经和市场从业者协商好,拿欧盟资金的项目绝不用中国设备,这话更像是说给西方盟友听的。毕竟在欧盟的 “去风险化” 讨论里,把中国设备拉进话题,能快速证明自己的立场。   可现实的难题摆在眼前。立陶宛正在猛推风能和太阳能项目,而这些项目离不开逆变器、储能系统这些核心设备。全球市场上,中国产的这些设备占了七成以上份额,不仅技术成熟,价格和交付速度都没对手。瓦伊丘纳斯自己也承认,不用这些零件,再生能源项目肯定要变慢。   有行业测算过,光是替换中国产逆变器,立陶宛的项目成本就得涨 25% 到 40%;要是连储能系统里的中国零件都换掉,项目可能得推迟大半年。这意味着电价还得接着涨,本来就压力山大的老百姓和企业,要为这场禁令埋单。   更有意思的是,这事儿还和双边关系扯着钩。此前立陶宛因一些问题导致对华关系遇冷,出口一度暴跌八成,中欧班列线路也受了影响。新政府想修复关系,却没触及核心问题,中方自然没有回应。   这种情况下抛出能源禁令,像是在给自己找台阶 —— 既不显得 “低头”,又能向西方表忠心。其实早在 2024 年底,立陶宛就通过法案,禁止在光伏、风能项目里用中国的软件和云服务,这次算是把禁令范围扩大到了硬件。   可即便如此,欧盟内部也没多少呼应。德国、法国顶多提高审计频次,没谁像立陶宛这样直接禁用,毕竟大家都清楚供应链 “纯净化” 不现实,德国设备里可能就有中国电路板,美国系统里也少不了中国传感器。    国际能源署和德国相关机构都做过评估,中国产逆变器的操作权限和数据存储能做到物理隔离,风险完全可控。所谓的 “安全威胁”,更像是裹着政治外衣的说法。对于中国来说,立陶宛的市场体量实在有限,这样的禁令对整体出口影响微乎其微。   这场禁令更像一场精准的政治表演:对内安抚情绪,对外展示忠诚。可能源问题从来不是演戏就能解决的,立陶宛曾经是电力输出国,如今却要四处买电,甚至得通过周边国家 “借电” 应急。本就脆弱的能源结构,经这么一折腾,只会更难稳住。   小国在大国博弈里找位置可以理解,但把能源安全这种民生大事当筹码,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人。那些喊着的 “安全” 口号,能抵得过老百姓手里越来越厚的电费单吗? #MCN微头条伙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