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不打小孩日|即使再生气,这些部位也打不得
每年的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也称“无巴掌日”。
中国有句成语: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面对调皮的孩子,有些家长一着急,拿起手边的衣架、拖鞋、皮带……就开始“教育孩子”。
但是,体罚可能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甚至构成犯罪。
4岁女童被虐打,重伤入院
日前,一则关于“黑龙江4岁女童被虐打致重伤送医”的消息,让人颇为揪心。
根据警方通报,4月23日,女孩将大便拉在随身穿的纸尿裤里,引起继母强烈不满,右手拽着衣领将她的头往门框及门板上撞击,导致孩子浑身发抖、翻白眼。
在共同生活期间,继母多次采用暴力手段对孩子进行伤害,包括用拳头殴打、用开水烫、抓住头发往墙上撞……父亲也曾进行殴打。
目前,建三江人民检察院已经提前介入案件,孩子的继母和生父因涉嫌故意伤害罪,已被黑龙江省垦区公安局建三江分局刑事拘留。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2019年,福建一名6岁男童晚上未洗漱就想上床睡觉,妈妈见状怒火中烧,相继飞起两脚踢中他腹部。
凌晨时分,可怜的孩子经抢救无效离世。3月18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了这起惨剧,当事女子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对待孩子,家长要学会懂得引导与尊重,对暴力说不。
为什么有些家长觉得,“打一顿就好”?
时常有网友调侃,没有被打过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甚至有品牌推出“妈妈再打我一次”系列清洁用具。
为什么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
1、受传统教养观念的影响
“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器”、“打是疼,骂是爱,气极了,拿脚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说法,在不同年龄段的父母中,都有一定市场。
2、小时候被打过,长大后不自觉打骂孩子
有些父母,自己小时候就常常挨父母的打骂,在教育孩子时继承了“家风”,打骂也成了“教育”孩子的方式。
3、忽略沟通,粗暴处理
有些父母觉得教育孩子是个“苦差”,再加上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极少思考用其他的方法来管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
也有部分家长,会把自己在社会上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下意识地通过控制孩子作为一种逃避和满足。比如要求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等。
不管家长有什么理由打孩子,下手前请三思:孩子还处在长身体的阶段,各处器官都很脆弱。一不小心,很可能打出问题。
即使再生气,孩子这些部位千万别打
1、后脑勺
后脑勺分布着体力和智力发育神经系统,如果父母下手重了,会导致孩子神经系统受损,对智力也有影响。
2、肚子
孩子的肚子,是五脏六腑所在,重要性不言而喻。前面那个福建妈妈踹了孩子腹部两脚,最终导致孩子死亡。所以,再生气也不能打孩子这里。
3、后背
孩子的脊柱发育还不够健全,打孩子背部用力过猛,容易造成脊椎损伤,甚至引起瘫痪。此外,后背身体内脏器官太多,重击下可能造成内伤。
4、脸
有些家长喜欢扇耳光,但是打耳光容易损伤孩子耳朵及周围神经,引起听觉障碍。用力过猛,还可能让孩子出现短暂性或永久性耳鸣,甚至失聪。
5、耳朵
揪耳朵容易导致耳膜受损。后果严重的,还可能造成耳内出血、疼痛、耳鸣、丧失听力。在耳根部的皮下,有多条神经分支重叠分布,揪耳朵会让人产生强烈的痛感,甚至晕厥。如果揪耳朵时没控制好力度,还可能伤到孩子脑部。
6、屁股
很多家长认为可以打屁股。但是如果下手重了,孩子的屁屁很可能会大面积的软组织挫伤。严重的甚至还会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脑干损伤而死亡。
可以将“打”,替换成别的惩罚方式
简单来说,孩子身娇肉贵,哪哪都打不得,那该怎么办?
专家提醒,如果孩子做了错事,沟通无果,家长可以将“打”替换成别的惩罚方式,只要能起到“强化与惩罚”的作用就行:比如罚站(正惩罚)、扣掉零食、没收心爱的东西、扣掉游戏时间(负惩罚)。
但要记住一点:如果要惩罚,最好是即时惩罚。
也就是说,孩子刚犯错就惩罚。这样最能让他牢牢记住错哪儿了,能特别容易建立惩罚和错误行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低龄幼儿,Ta的记忆系统还不牢固,“秋后算账”效果不好。
儿童正常阶段性特点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规则,而不是为了发泄父母的坏情绪。
很多在大人眼中“调皮、不听话”的行为,在儿童的某个发展阶段恰恰是正常的。
1、叛逆期
孩子成长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三个叛逆期(2-3 岁、7-8岁、青春期)。你说东我非得往西,你越不给我非得要。
2、秩序敏感期
2-4岁孩子有时会出现必须按照某种规则或秩序来行事,否则就会大发脾气。
3、完美敏感期
发生于2-5岁,表现是孩子做事情要求完美。比如给他饼干必须是完整无缺的,有缝隙或者缺角,就会拒绝甚至大闹。
4、撒谎期
4-5岁孩子可能出现说谎的现象。对于无伤大雅的甚至是善意的谎话,不必在意;对于损人利己的谎话,则必须立即纠正。
5、秽语关键期
孩子开始模仿大人说脏话了,大人反应越激烈他越来劲。这种时候大人自己注意言行,同时在他学说脏话时无视他,效果反而会更好。
简单来说,各位家长不要用大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去评判孩子的行为,只要耐心地、一遍遍地教会他们这个世界的规则就行了。
【整理】姚淑慧
【来源】新京报、法制日报、Dr昕理学、深圳市儿童医院
【作者】 姚淑慧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