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海域发生赤潮!暂未见鱼类死亡现象
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5月3日报告,深圳市深圳湾海域发生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akashiwo)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赤潮。
现场观测赤潮海域海水呈浅红褐色,连续片状分布在深圳湾内海域(113°56’56.79″E,22°29’1.40″N),赤潮面积为6平方千米,未见鱼类死亡现象。
赤潮发生区域的监测结果表明:赤潮优势种赤潮异弯藻的细胞密度平均为6.7×106个/升,亚优势种中肋骨条藻的细胞密度平均为2.2×106个/升,均为无毒赤潮;海水pH值为8.63,溶解氧较高,为12.72mg/L;海水温度和盐度均无异常,分别为26.61℃和17.69。
未来几天,深圳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将继续对该海域进行跟踪监测。
(图片来源:市民报料)
赤潮
赤潮又称红潮。因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暴发性急剧繁殖造成海水颜色异常的现象。江河、湖泊中出现类似的现象,通常称为水花或水华。
赤潮并不都是红色的,不同的浮游生物引起海水不同的颜色,赤潮只是各种颜色潮的总称。
过于丰富的营养元素导致藻类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引起缺氧是产生赤潮的主要原因。铁、锰等微量元素和某些有机化合物是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重要诱因。
由于海洋污染日趋严重,赤潮发生的次数也愈益频繁,海湾和沿岸海域更为突出。赤潮是海洋污染的信号,赤潮期河,鱼、虾、蟹、贝类大量死亡,对水产资源破坏很大,严重的还会因形成沉积物而影响海港建设。防止赤潮发生的有效措施是防止营养物质污染,特别要控制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