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反思精神,才能读懂《后浪》
《后浪》发布已近三天,热度未退,争议的热度也未退。赞成者觉得它展现了时代的进步、充满可能性的未来,很励志。批评者认为片子“以偏概全”,只能代表一部分青年。其实,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一部作品,争议的最大意义不是一定要分出对错,而在于启发思考。看待《后浪》,需有反思精神。青年干部,更需有反思精神。
在反思中提高认识。比方说,有人质疑视频中“选择的权力”是浮夸,其实并非浮夸。因为选择的权力并不等于选择的能力,要认识到能力才是选择的前提,如果没有过强的能力,再多的机会也无法选择。有人质疑“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并搬出鲁迅先生来辩驳。这种逻辑忽略了一个大前提:时代。鲁迅先生身处的时代是中国积贫积弱的最黑暗的时代,赞美是不合理的。当代青年身处的时代是数百年来中国最强大、最繁荣、最自信的时代,嘲讽和否定是不合理的。每个人都无法脱离时代的潮流,青年看问题当然也要结合时代、结合实际。青年干部直接从事着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是党和政府的决策能否高质量落实的具体力量,更要提高认识,站在时代的此基础上看《后浪》,坚定信念,一往无前。
在反思中找准定位。有网友指出,《后浪》中出现的潜水、皮划艇、攀岩、跳伞代表了少部分成功的青年,却忽视了在人生路上艰苦奋斗的青年;宣扬了旅游、艺术等诗意与美好,却忽视了加班加点、失业与流浪的辛酸。这样的看法没错,但要在一部三分多钟的短视频里鲜明的表达主题,必然有取舍,这是《后浪》不得不存在的缺憾。不过,这缺憾引起的争议反映出不少青年与视频中的青年生活方式、生活品质存在差距与差异,也不是坏事。差距、差异可以让人反思自己的生活与时代的差距,可以通过对比他人找准自己的定位。青年未必要去追求视频里那种生活,那种生活也未必就是最有价值的生活。通过反思与对比,青年对自己的人生会有更准确的定位。作为青年干部,一边是绚丽多姿的青春,一边是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事业,要像《后浪》里那些UP主那样去享受,显然不大现实。因此,要认清自己的定位,立足本职工作,坚守初心与使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反思中热爱生活。只有把抱怨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能走向成功。《后浪》里展现的很多美好生活,在寒窗苦读的学子、外出务工的青年、快递小哥等群体看来,有些遥远。但当代青年生活在一个大好的时代,是毋庸置疑的。有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舞台去创造,也是不争的事实。前行的路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面对很多艰难险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广大青年用好时代的福利,坚持理想,敢于拼搏,就一定能闯出一番天地。作为青年干部,认识到这些差距,更应感到任重而道远,更需提起精神,担好初心与使命,怀着满腔的热血和对生活的爱去干事创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