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客山东·精品民宿|8年野外生存经历 退伍军人将牛棚变成了山间石屋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1日讯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是蒙山人家燕裕景区的真实写照。
一条河,一片村落,来到这里的人们,却住起了“牛棚”。这,是为什么呢?
一条十里惊天河,一座千年古村落,一片百年石头房
蒙山人家燕峪景区本名为“李家石屋村”,这个名字的由来渊源已久。
早在1000以前,一批村民为了躲避战争来到了这里。为了生存,他们在大山上种植栗子糊口;他们在整个沂蒙山区水质最好的流域—金线河流域打水;他们凿开沂蒙山石,用这些石头做了一些很小的屋子。因“立石为屋”,故取谐音,将这里取名为“李家石屋”。
(图为石屋旧址)
千年过去,山后那一片板栗园仍在。而这些石头古屋,也在。甚至有不少人“慕名而来”,前来入住。
原来,这一大片百年石头房,被改造成了民宿,取名为“沂蒙山舍”。
(图为沂蒙山舍改造前的样子)
(图为沂蒙山舍现状)
说它仍是石头房一点也不为过。沂蒙山舍的改造,从规划、材料运输、到改造、建设从来没有破坏一丝蒙山的环境。饱含着对蒙山的敬意,是建造沂蒙山舍的第一立意。
民宿会客厅,改造于之前的牛棚。凿开的沂蒙山石,铺在墙上。
茅草变成了装饰。
院子的格局和以前相比,没做丝毫改变。
老歪脖子树仍在。
居于蒙山主峰景区东麓,沂蒙山舍仰仗着的,是积淀于千百年文化的壮阔山景,蒙山主峰高达1156米,水缠云绕,森林覆盖率达98%。
北方的山不同于南方山的俊美,多了一丝棱角和庄严。除了基本的钢筋支撑,沂蒙山舍建造时保留石屋结构,用木柱和石块堆砌成了新的居室。
几十年的老牛棚和老房子,变成了五个风格迥异的的小院,十四个个房间,借景大山、小河,让您观云、听瀑、忘怀、自在、依山(沂蒙山舍的五个院名)。
2015年前,这里的道路并不通顺,仅有几条供通行的小路。那个时候的景区,以农家乐为主。2015年市政府出资修缮道路,2017年,再一次的修缮让道路加宽,村民的往来更加方便。这同时让这里的旅游业更加发达起来,民宿业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图为金线河流域)
这条金线河,也铺上了黑色的水管,通到家家户户,居民们再也不必去河边打水了。
12年军人生活 8年野外生存经历 退伍军人却开起了山间民宿
沂蒙山舍的主人叫郭珂。郭珂2017年来到这里,本来只是想找个安稳工作,在沂蒙山呆了半年以后,却让他决定留了下来。
12年的军人生活,8年在内蒙古、河南驻马店等地的野外生存经历,这让他对“天然”,有一种偏执的追求。
“从严苛、快节奏的军人生活中脱离,却开起了一家慢生活的民宿。这不矛盾吗?”
33岁的郭珂,上台阶三步并作两步,步履稳健匆忙,仍保留着军人作风,听到记者提问,他笑了起来,“我也一直在努力适应。”
他说的适应,好像和大众理解的不大一样。
“把军人的生活习惯适应到这里来,是这个意思。很多的管理办法,都可以从部队移到这里来。”
根据部队的习惯,郭珂给员工规定了商务礼仪和沟通礼仪,并且列了十条工作作风禁令:规范着装、不准烫头发、不要染指甲、绝对不允许出现内部不团结问题、上班的时间不要用来玩手机,刷抖音、看快手……“有这些时间,为什么不和客人多沟通沟通?”
郭珂坦言,“冬天的时候,我就喜欢和客人一起烤羊腿。”
“来过两次以上的客人,我都能叫得出来名字。后来很多客人开车过来,就为了睡上一宿,大家伙儿聚一聚,第二天再赶回去上班……干民宿,是要‘亲民’的,去了一个地方,客人呆上就那么一会儿,就能知道,这个地方适不适合自己。”
来这儿的客人,基本上前一天晚上都能接到郭珂的电话。第二天到的时候,哪里的景色好看,哪儿的农家乐好吃,基本上都能了熟于心。
郭珂说,慢节奏,那是留给客人们的。他可不能慢起来。不算大的沂蒙山舍,却让郭珂每天都在景区里开着一辆绿色观光车跑上跑下,忙个不停。每一天,民宿里都有新的点缀。
“茅草……沂蒙山的石头……这些以前都是没有的,每天我都把一些山里的元素带到民宿里来。”
在一些房间里,可以看到木头做的厕所钩子,自制的台灯,烟灰缸…这些都源自于与客人的交流,和游荡山间的灵感。
疫情期间,对整个民宿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所有民宿停业,郭珂的节奏却依然没有停下来。 修缮下水道,维修容易热胀冷缩的木门,根据往年客人们的建议,补上熏走蚊虫的艾条……营业停下来,郭珂反而觉得要做的事情更多。五一期间,行业复苏,沂蒙山舍的入住率达到了85%。
郭珂感慨道,“这三年大概是民宿很辉煌的三年了。住农家乐的少了,住民宿的多了。生活水平好了,大家都想来感受慢生活。”
但他同时,话锋一转。“如果这里过时了,另一家民宿就开起来了。竞争很强,非常强。所以,民宿人,慢不起来。要动起来,要不停地动起来。”
闪电新闻记者 陈一钊 报道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