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故事呀!多得就像大柏树的胡须
大柏树,永不散的村魂
文:王养社 (王明见荐稿)
余家沟村是我的家乡。清明节回家,从长安沣峪口坐车一百六七十里路,到蓝田洩湖,再经过一座高速公路大桥底下,上了“三嘴沟“大坡,刚一露头,老远就看见村口的一颗苍天挺拨的大柏树!抓一把黄土,深吸两口家乡的气息,我闻到了母亲的味道和家乡黄土地的芳香。
大柏树不停地向我招手,不断地朝我点头。我仿佛看见了母亲在世时,一手撘上额头上,两脚抬起脚后跟,站在大柏树下面左顾右盼地接我回家的影子。又想起可怜的母亲过去夏忙前赶集回来,背着咸菜叶子及筛子簸萁等农具,汗流夹背,上气不接下气在大柏树下歇脚纳凉的情景,我眼睛湿润了。再想想母亲为了儿女操劳一辈子,今天我们有车有房,却没了老娘!我终于情不自禁地跑上前去,张开双臂紧紧地搂抱着大柏树!就好像小时候回到了母亲那温暖的怀抱里,心底里苦苦地道一声:妈妈!今个清明你娃给你回来送钱来咧!顿时不由得叫我泪如泉涌……

一
千年松树,万年的柏。我曾几次问现在九十二岁的老爸和村上上了年纪老人们:咱村口的大柏树那年有的?老爸说他小时候就问过他爷爷,爷爷说爷爷的爷爷只知道大柏一直就是这么大。村里人也弄不清究竟是那年有了这棵大柏树?一次九二六公交车上,一个外地人和我座在一起问我蓝田那地方人?他不知余家沟,却知道有个大柏树家。还知道大柏树家有个瓦古泉,故事传说蓝田东岸子有个“没湖湾“把“壶没(丢)咧,有人拾咧拿到瓦古泉洗壶去了,一不小心,手没拿住,冒眼水洩火咧,把壶吹到余家沟底下的洩湖街,所以才有了洩湖镇这名字。
因为方圆很少有这么大的柏树,年代又无法查清。直到二零一二年,西安市人民政府才把这棵大柏树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名木,进行围栏支撑保护起来。千百年来,不管狂风暴雨,天寒地冻,甚至百年大旱,这棵大柏树总是那么绿绿荫荫,傲然挺立。像一位钢铁卫士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站在那里,为男女老少站岗放哨,雷打不动地守护着余家沟村的每一寸土地!
二
余家沟村位于半岭地带,是个交通要道。包括岭上的陈家沟,黑沟,唐凹,还有金山的核桃园等地的村民到洩湖赶集心须经过余家沟的大柏树下面。到农历三月初九古会和四月八夏忙会,更是人山人海,推车担担,买猪卖牛,成百上千,红男绿女的青年十分壮观,站在大柏树下往上一看,成了一眼望不到边的风景线。多年不见的老亲亲才能在大柏树下见上一面。许多青年人的婚烟就是在大柏树下促成的,大柏树也同样是个“大媒人“。
余家沟共四个小组。 过去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村民祖祖辈辈都住的土窑洞。过去是“远望不见村,进村不见人“,人都在沟里的窑洞住的满满的。一组有拐沟,嘴庄,王岩和二组统称干沟,因沟里没水。三组瓦古泉,四组叫小寨沟。过去村上坡地较多,凹凸不平,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因此余家沟人“穷则思变“,硬叫旱地变水田,长年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九七八年余维海任村支部书记期间,全乡十三个村统一在余家沟村开展平整土地大会战,取得重大效果。后来又在二组由群众代表提议,村民自发合伙投资翻沟架岭穿管道,修建了两座曲水池,并带动全村,实现了“昔日搅水辘轳把,今天吃水锅中流”受到了乡政府的表扬。

三
要想富,先修路。余家沟村人前多年一直有种西瓜的习惯。因为没有水泥路,又甜又大的西瓜卖不了,只能推车担担游乡转,广东、广西等南方瓜贩子到地里将瓜装车后,遇到几天雨从瓜地里出不了地,白白烂掉。
有的村民抱头痛哭,因为烂掉的西瓜是一家子农民的血汗钱呀。在余西武、余景红年轻村长的努力下,终于修成了全村的主干道路水泥路,又将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门前。真正解决了农民卖西瓜难的问题,同时还改变了村上人原来“出门一身土,回来两腿泥”,建筑工再也不用骑个自行车“早上干活走时人骑车,晚上放工下雨车骑人”了。为发展多种经营,大搞其它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
余家沟村,人杰地灵,文人能人层出不穷。大学生多,多半都是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老三届”毕业的水平高不必再提。像余攀虎、余怀印、唐安仁、余永虎、余亚玲、余战锋、白文波、韩娜娜等人早己在组织,宣传,公安司法,国企事业单位担任要职,成为主力军作用。
有的家庭出现了几个大学生的现象,二组村民吳向荣、秋引夫妻长期在外打工,却培养出三朵金花,女儿全是高材生,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还有余帮轩、余西敬、韩宏、韩宵萌、王玲、王凯、余纲等人都在水电、建筑装修、勺客厨师、人寿保险中有一枝之长。
号称中国“厨师之乡”的“蓝田勺勺客”勺行全国各地,余家沟村先后就有几百名在外做饭的勺勺客。一组的余鹏现场为美国总统小布什夫人劳拉拉过面,劳拉亲自给过赞!四组王鹏飞、王一飞、王程三兄妹在西安开了个“王二怪油泼面”饭店生意十分红火,深受顾客满意!“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三兄妹早己在城里买车买房,彻底改变了原来家庭“一穷二白”的面貌,也为村里年青人带了个好头!
五
余家沟村还是个有名的“戏窝子“。在过去“社教”前后,每年春节都有演节目,唱大戏的习惯。有秦腔本戏《三世仇》,《血泪仇》,《五把钥匙》,和现代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由团支部余富汗,王养社亲自组织,余征旺既是导演又当演员,板胡乐器余振江等人,板路朱翻相及铜器全是本村人。最早的余永顺,白桂盈二人的“逛新城”,上山下乡知青矿青和白志正的“兄妹开荒”,余亚玲不到十岁时勇跃要求上台表演的“我提蓝蓝拾棉花”,观众热情鼓掌。还有余安虎、韩养虎、余永哲、余雪燕、唐美荣、唐安仁、余妙玲、于淑荣曾都是文艺骨干。赵荣花、赵宽兔姐弟在《血泪仇》盼演的王桂花访线和狗娃,王麦旺和王养社亲兄弟俩在《五把钥匙》正反面的角色中的精彩表现,特别是王麦旺在《血泪仇》中的王东才的晿腔别有一格。余振甲老艺人当过木偶团长,人称“西北铁嗓子秦腔唱段“下河东”吸引着四面八方的观众前来观看助威,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余家沟因戏也出了名!
六

大柏树下的余家沟人,过去一直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劳勇敢,朴实厚道的一代又一代余家沟人都是从“低标准”过来的,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依然坚持“以粮为主,全面发展”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在当前疫情面前,余家沟人有一句话:家里有粮,心里不慌。尽管现在种粮不挣钱,但咱缺啥都不能缺粮食。多么朴实厚道的余家沟庄稼人呀!
我爱你!大柏树!我爱你!母亲!在外游子儿女永远和您心连心!我忘不了昔日冬暖夏凉的土窑洞!因为土窑洞是我的根!它记载着我和母亲的母子情深!而大柏树不光是余家沟父老乡亲的保护神!更是永不散的村魂!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