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亮瞻局|解放军两栖战力的传统与现实②

1950,扬长避短的速胜

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第二大岛,其与大陆之间的琼州海峡宽度比不了台湾海峡,但比金门岛到大陆的距离远得多。与金门战役的“国军名将”胡琏相比,海南岛国民党军指挥官薛岳更是曾在长沙会战开创“天炉战法”,痛歼10万日军的“二战名将”,其麾下部队的纸面实力也比金门驻军强大得多。在国民党军海空军优势依旧的情况下,解放军攻占海南岛的难度理论上也远超金门。

然而此战的实际进程却颇让外界有些意外。海南岛的解放极为顺利,解放军在金门战役失利后所总结的一系列经验教训显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规避敌方海空军优势,解放军提前充分准备,利用足够数量的机帆船采取多批持续偷渡的方式,在大部队强攻登陆前已经在岛上建立了多个稳固的立足点。与金门相比,海南岛面积大得多,拥有足够的渗透纵深,且海岸线长,登陆点多,既便于偷登渗透,也便于扰乱敌方对我方大部队强攻时登陆点选择的判断;此外岛内还有冯白驹领导的琼崖纵队全力接应,有根据地和游击区可以立足,岛上原有的群众基础也不错。

夺取制空权制海权是展开登陆作战的前提之一

正是由于在大部队强渡前已经解决了稳固登陆场的问题,且许多前沿立足点深入内陆,当国民党军反应过来时,原来设想中的金门式抗登陆作战已经演变成传统陆战,金门战役中解放军所面临的登陆作战四大难题都被成功规避,在这样的情况下,薛岳也只能带领着残兵败将弃岛逃离。

不过,我们也有必要清醒地看到,海南岛战役的速胜既有叶帅、邓华等我军将帅谋略过人,扬长避短的主观因素,也有上述提到的诸多客观因素助力。登陆作战的典型难题在该战役中都是被规避,而非正面解决的。如果敌军装备精良、严阵以待、指挥有方,且进攻方缺乏内应,那么难题就很可能还是需要从正面克服。

5年之后的一江山岛战役就给解放军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解放军登陆一江山岛

1955,如何正面解决问题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刚刚经历过朝鲜战争洗礼的解放军已经是一支可以与美军在局部战场掰手腕,且初具现代化规模的多军兵种合成武装力量。因此,一江山岛战役的结果其实在战前就已经注定了。这场战役更值得关注的并非胜败,而是解放军首次凭借海陆空三军的硬实力碾压对手,成功克服了跨海登陆战的那些典型难题。对于这支军队来说,1955年1月的一江山岛无疑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时任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统一指挥下,1955年1月18日发起进攻当天,华东军区出动舰艇188艘(护卫舰4艘、炮舰2艘、鱼雷艇12艘、炮艇24艘、火力支援船6艘、其他登陆舰艇和运输船138艘);另有头门山、白岩山海防阵地共287门海防炮遂行远程火力支援。航空兵包括歼击3师、12师、轰炸20师60团,共184架作战飞机;并以地面炮兵4个营又12个连、高射炮兵6个营担负直接火力支援和对空掩护。陆军则以第20军第60师第178团及第180团第2营约1个团又1个营的兵力,乘登陆艇在一江山岛强行登陆。

由于华东军区战前已经夺得了战区制空权与制海权,国民党军海空军当天未敢出动。在登陆前的火力准备过程中,华东军区陆海空军的火力有效协调衔接,在航渡期间更是全面压制了一江山岛旁边大陈岛敌军的拦截炮火,从而保证了登陆部队顺利上岛。

强大的火力为登陆部队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登陆当天天气预报精准,海面风平浪静。上午7时,张爱萍司令员与王德参谋长在头门山观察所给“登指”司令员黄朝天和第一梯队登陆指挥员、战斗英雄毛张苗再一次明确任务和登陆地段。而这时的一江山和大陈守敌仍被蒙在鼓里。解放军上百艘登陆艇,在猛烈的炮声和轰炸声“伴奏”下,分3路以双纵队队形向一江山疾驶,并逐次转换战斗队形实施冲击。登陆艇编队前方是各类艇船组成的火力支援群,两侧是高速舰艇组成的掩护群,上方是低空的强击机群、中空的轰炸机群、高空的战斗机群。

登陆作战成功后,被俘虏的国民党军官兵在谈起解放军强大火力时仍心有余悸。一江山司令部情报参谋葛覃谷说:“解放军炮火将一江山岛司令部炸塌,整个司令部乱成一团。”士兵沈南生回忆说:“在炮火轰鸣中,只见许多登陆艇向我们开来。解放军的军舰也在用大炮向岛上阵地轰击。解放军的飞机又在我们头顶俯冲,炸弹、炮弹响成一片,我们的地堡被炸毁,我刚爬出来,解放军已经冲上岸,不久就把我俘虏了。”尽管如此,守岛的大部分国民党军仍凭借岩缝、暗堡拼死顽抗。进攻部队则灵活编成为小规模作战群组,逐个消灭暗堡。

战至1月20日,在海空军火力掩护下,解放军进攻突击部队冲上主峰,用炸药包炸毁了敌第4突击大队队部的坑道,并以无后坐力炮、火焰喷射器抵近攻击和爆破方式逐个消灭残存暗堡,至20日下午5时30分,除少数敌军投降外,大部守敌被歼,至此战斗结束。(未完待续)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