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径12国,通关文牒却只有10国印玺,唐僧果真偷渡去取经?

唐僧前往西天取经出发前,唐太宗李世民在践行之前,赐予唐僧一个通关文牒,一个紫金钵盂,还有一匹银楬的白马;白马被白龙马在蛇盘山鹰愁涧吃了,紫金钵盂是师徒沿路化斋用的,在大雷音寺换取真经时用做“人事”给了阿傩、迦叶,只有这通关文牒唐僧回来后给回了唐太宗。《西游记》第100回写道:

(唐太宗)又问:“远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三藏道:“总记菩萨之言,有十万八千里之远。途中未曾计数。只知经过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出,日日岭。遇林不小,遇水宽洪。还经几座国王,具有照验印信。”叫:“徒弟,将通关文牒取上来,对主公缴纳。”当时递上。太宗看了,乃贞观十一年九月望前三月给。太宗笑曰:“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朱紫国印,祭赛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览毕,收了。

通关文牒上九国印章,三个州县印章,其中后三个是大天竺国所辖州县,因此通关文牒上只有10国印玺。然而《西游记》记载,唐僧共历经12国,除通关文牒记得十国,还有西番哈咇国和乌斯藏国,在西番哈咇国得了白龙马,在乌斯藏国界收了猪八戒,那这两国为何没通关玉玺呢,难道唐僧是偷渡过去没有换通关文牒?

原是这两国,属于西方诸番,是归顺于大唐,属于唐朝的管辖范围,唐朝唐太宗派遣的“唐御弟”去西方拜佛取经,自然不用护照,免签证就可去。其实,唐太宗在安排通关文牒时,也是跳过这两国的,在《西游记》第二十九回中,宝象国国王接过通关文牒,见牒云:

南膳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因有阳寿未绝,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上有宝印九颗)

“上有宝印九颗”说明唐太宗只想到九个国王需要通关玉玺,而作为唐朝临近的国家,唐太宗不太可能遗漏,所以很大可能是唐太宗觉得乌斯藏国和西番哈咇国是不需要倒换关文的,这也说明了当时唐朝实力雄厚,周边小国皆归顺。

《西游记》里,吴承恩扬佛抑道,将西天取经概述为宣扬佛法、普度众生的大工程和历史性任务,自然不会说唐僧是会“偷渡”去天竺国取真经。然后历史却不尽相同。

贞观初,唐王朝一度封闭河西一带,严禁百姓擅自西行。玄奘不听朝廷的命令。潜行到了秦州,又转至兰州,并随使者西行,刚到凉州,接到朝廷牒文的凉州都督李大亮便硬逼玄奘回长安,幸遇慧威法师派弟子慧林和道整,秘密护送玄奘西行,昼伏夜行,风餐露宿,辗转到了瓜州(今锁阳城)。

这里是偷越国境的关口,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

玄奘于贞观三年九、十月间抵达瓜州晋昌城,在当地询问西行路程。有人告诉他:从瓜州北行十多里,有条葫芦河,下宽上狭,水涸波急,深不可渡。上面就是玉门关,是西去必由之路和咽喉要道。玉门关外向西北行,有五个烽火台,各相去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和人烟,过了这五个烽火台,就是著名的莫贺延碛戈壁。再过去就是伊吾国境。

就在玄奘为难之时,瓜州刺史独孤达,州史李昌问清玄奘 西行真意深为感动,便违背朝廷旨意,当面撕毁追捕玄奘的牒文。帮助他买了一匹马。又找了一位胡人做向导。当天晚上就出发了,三更时到了葫芦河边,远远看见了玉门关。(唐玉门关就在今安西县双塔水库中的双塔堡一带)玉门关上游十多里的地方,葫芦河宽有丈余,旁边有梧桐树林,胡人砍了几棵树,搭在河上,铺草垫沙,让玄奘过了河。

玄奘由此出了玉门关,渡葫芦河,到西突厥、阿富汗,南下巴基斯坦、北印度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经过五年学习,玄奘获得了“大乖天”的“解脱天”的极高荣誉。被公认为五印度第一流学者。

《西游记》中,唐僧九九八十一难方才取到真经,那也只是僧神合谋的一场唐僧“不难”的戏罢了。而现实中唐僧,才是那个矢志不渝、渡劫渡难的取经人。

举报
评论 0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