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生读书|《复活》:通往道德与向善之路
01 整体阅读感悟
《复活》讲述了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如何完善自我、忏悔过去、皈依宗教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寻求真知者的人生探索和心路历程。伦理道德,是这部长篇巨著的核心主题,正如这本书的中文译者所言——如果要给《复活》一个更准确的定位,应该是把它看成一部道德伦理小说。列夫托尔斯泰正是借助主人公的精神忏悔和对人生意义的拷问,借助他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一起“复活”的过程,对当时俄国复杂的社会问题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式的解决之道,劝说世人关注伦理道德。
在托翁笔下,聂赫留朵夫的前后对照及其中间的转变过程是如此鲜明。从前他满怀激情想要破解世界这个“谜”,后来他却认为现实所有一切不过是由自己所处的生活条件决定的,一切都变得简单甚至是单调。从前他认为女性因其神秘而迷人,后来他却把女人当成享乐的工具,认为所有女人都是具体而简单的。从前的聂赫留朵夫是一个真诚而富有牺牲精神的热切青年,时刻准备着为任何美好的事业献身;后来的他却是一个声色犬马、贪得无厌而只爱享乐的利己主义者……这些巨大的变化都不难找出其背后的原因,当品读完整部故事便能深刻体会到究竟是什么使得聂赫留朵夫发生了如此改变。可以说,以前聂赫留朵夫从一个单纯热烈的青年堕落成一个利己主义者乃是时代环境所致,而他后来的精神复活则是他不断审视自己、改造自己的结果。
道德,是聂赫留朵夫得以精神复活的契机。他对自己后来七八年的沉沦生活感到苦闷和迷茫,当他在法庭上与昔日恋人玛丝洛娃不期而遇时,他内心深处那个“精神的我”被触动了,他开始从心底察觉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多么卑鄙和残酷。最终,是良善与爱——包括同情和怜悯,促使聂赫留朵夫战胜了身上那个堕落的兽性自我。他最终还是悟到社会和秩序的存在,因为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善与爱。《复活》的后两部都更加清晰的展示了聂赫留朵夫的爱与恨,展现了他对普通群众的爱还有对受难者的怜悯同情,展现了他对当时统治阶级及其制度的恨。
列宁曾评价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而《复活》作为托尔斯泰晚年时期的代表作,极其鲜明和突出的表现了晚年托尔斯泰的“清醒现实主义”,用冷静而不失尖锐的笔触批判现实,用善与爱镜照了19世纪下半叶整个俄国社会的上下阶级,同时也让读者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这位俄国文坛巨匠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他所凝聚一生的阅历、体悟与情感。
初读托翁之《复活》是有难度的,难在俄国文学中普遍具有的语言特色,诸如复杂难记的人名、完全不同于中国文学的表情达意等,也难在深入体会托翁借助书中人物及情节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甚至是哲学思考。年轻时初读《复活》一定还会存留有诸多不解和困惑,但我想这种一知半解是再正常不过的。但即便如此,这部经典的俄国长篇小说读后依然能让人清晰的感受到主人公“复活”的过程,感受到前后的巨大对比,感受到道德与良善的主题。
02 文学特色
荒诞美学与宗教色彩,是我在阅读并查阅资料后总结出的《复活》的鲜明风格与特色。十九世纪的俄国是一个十分黑暗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美与丑完全颠倒,沙皇统治下的官僚系统腐败至极,教会也成为束缚人们的工具。聂赫留朵夫正是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以他的故事为主线,让读者清晰的看到了一个充满荒诞的社会。这种荒诞意味在小说中有很多处生动具体的体现,聂赫留朵夫本身从有志青年堕落为利己主义者的过程正是其中最明显的注脚。除此之外,法庭里发生的一切也足够荒诞。在这样一个本该是最为正义公正的地方,检察官滔滔不绝只为了展现他的自命不凡,庭长只是因为心心念念正等待着自己的女人而想着快点脱身,陪审团更是因为疲劳而敷衍了事、草草结案——正是由于种种这些荒诞可笑的原因,玛丝洛娃的命运就被如此决定了。可以说,《复活》全篇充满了太多太多如此戏剧化的情节,贯穿着荒诞,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也正是在面对这样一个失去价值规范和道德规范的荒诞世界展开了自我救赎,并对其进行批判和重新审视,最终得以复活。
浓厚的宗教色彩是《复活》的另一大语言特色。全书提到了上帝,引用了《圣经》中的众多说教,尤其是在开篇和卷尾引用《马太福音》《约翰福音》《路加福音》中的戒律,使得文章心灵洗涤与复活的意味更加深刻。正如俄国当代作家阿勃拉莫夫所言“众所周知,睿智的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其他经典作家都读过《圣经》,引用过里面的情节。怎么能不谈《圣经》呢?实际上,我们是按《圣经》、按它的戒律生活至今的。那十条戒律是改变不了、否定不了、且学无止境的,除此之外我们想不出有什么比它更完善的了……《圣经》是人类的书”。事实上,我们所熟知的那些著名的俄国作家及其流传后世的经典作品,都带有根深蒂固于俄罗斯民族意识之中的宗教信仰与色彩,这是一个民族的印记,更是这些文坛巨匠们的选择。
03 现实意义
《复活》被誉为一部再现1905年革命前夜俄国社会全貌的史诗。正如前文所述,列夫·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朵夫复活的过程深刻的揭示了他想要传达的思想哲学——无论个人还是社会的道德都需要自我完善。罗曼·罗兰评论道:《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俄国著名评论家斯塔索夫则说:整个19世纪还不曾有过《复活》这样的作品,它高于《悲惨世界》,因为这里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都是生活本身。
《复活》是托翁镜子式再现现实世界的又一大力作,书中的故事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现实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聂赫留朵夫”,我们也许身处在身不由己的环境中,需要面对黑暗罪恶,需要与彷徨困惑斗争,也许我们也会如聂赫留朵夫一样迷失了自己。而《复活》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为现实中每一个“聂赫留朵夫”树立起了一面镜子,透过镜中我,可以更加清醒冷静的看清现实中的恶,并得到一种向善的道德呼唤与心灵启示。《复活》中俄国那黑暗腐朽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其传递的思想启迪却具有普世价值,适用于任何一个时代下的任何一个人。很多人批判《复活》作为托尔斯泰晚年思想的体现,过于理想化和乌托邦,但那毕竟是一个时代和一位作家的选择,我们无从评论是非对错。对于后世读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感悟书中想要传达的最核心的主题与思考,即一种心灵的自我净化与重生,即对道德向善之路的呼唤与指引。
聂赫留朵夫在《复活》篇尾留下的那段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和感触,我想在这里将其作为本篇报告的结尾——“我们的所作所为也跟园户一样,我们抱着一种荒谬的信念生活,认为我们就是生活的主人,人生在世就是享乐。其实此种想法乃是迷悟,须知我们是奉派来到这世上,是有所为而来。可我们自以为活着就是图快活。所以很清楚,我们也如那不依园主意愿行事的园户一样不会有好下场。主的意愿就表达在这些箴言之中,只要人们按此行事,人间也就能建立起天堂,人类也就能得到最大的幸福”。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