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手机SIM卡的进化史,更是国产芯片的奋斗史
走过29年,而今,SIM卡被中国重新定义,这是紫光国微等国产芯片企业的巨大努力成就。
5G已至,通信行业迎来重大变革。身处移动互联时代,手机成为必需品,而手机SIM卡作为用户接入移动通信网络,实现认证、联网和通信的钥匙和入口,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与手机一起,时刻陪伴在你我的身边。
据HIS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SIM卡出货量或达56亿,物联网智能终端设备的喷涌将形成一个潜力非凡的增长领域。在我国,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大力推动更将激发SIM卡的应用渗透,创造出无限的发展空间,以紫光为首的芯片企业正在掀起SIM卡技术的全面变革升级。
从小透明到超级功能,看SIM卡进化简史
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用户识别模块)作为手机的“小部件”,内有乾坤,是一个完整的微型计算机,承担着基础性的重任。它好比手机的“身份证”,拥有身份识别功能,可以安全地将手机接入运营商网络。只有有了SIM卡,手机才能打电话、发短信、移动上网。
1991年,世界上第一张SIM卡在德国诞生,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SIM卡也演进了一轮又一轮,我们不妨来看看SIM的进化简史:早期的1G SIM卡(第一代)只有3KB用户容量,仅支持语音通话。2G SIM卡用户容量是8KB-16KB,主要用于2G网络阶段,支持通讯录和短信存储。3G SIM卡的用户容量达到32KB-128KB,适用于3G/4G网络,可实现平台对卡片的远程管理。4G SIM卡,用户容量500KB,典型代表是中国移动的NFC卡,能支持部分交通、金融等扩展应用。
发展到第五代5G SIM,SIM卡出现了两大并行的趋势,一种是适用手机终端的实体卡:容量32GB-128GB。以紫光国微5G超级SIM卡为代表。与4G SIM卡相比,其容量最大增加超过26万倍,拥有丰富功能。手机可以直接读取SIM卡的内容,SIM卡也可以存储照片、视频等各类手机文件。SIM卡突破功能瓶颈,具有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还有一种则是偏向物联网连接设备的虚拟卡:eSIM,其重点不在于功能的延展,而在于形态的变化。eSIM直接内嵌至手机电路板,支持通过OTA(空中写卡)对SIM卡进行远程配置,可灵活的选择运营商网络,实现了无卡化。
纵观整体SIM卡行业的发展,自一代到四代,SIM卡的尺寸在改变,容量、功能都在逐渐提升,走到第五代,则迎来了突变,在功能和形式上表现出了两个方向上的飞跃。
三大标志性事件,铺就SIM卡国产进阶之路
将视角聚焦到国内,我国在20年时间里,手机用户由不到3亿增长为将近11亿,每一部手机的背后都有着至少一张SIM卡,而每一张SIM卡的背后,更对应着一个真实个人的身份信息。如此海量的私人数据,从保障公民与国家信息安全的角度来说,采用国产的SIM卡芯片是势在必行的。
实际情况中,我国手机SIM卡在整体行业的发展背景下,又是怎样一步步壮大的呢?往前回顾,大概可追溯到三个标志性事件。
一是1995年,中国移动在全国15个省市相继建网,GSM数字移动电话网正式开通,产生了中国第一张SIM卡。
此后来到1999年,在世纪之交,国内企业首次制造出手机SIM卡,由此开启了SIM芯片的国产化之路。
其后的2005年,现属紫光国微旗下的紫光同芯微电子第一次将Flash技术应用在SIM卡上,大幅提升了卡性能,同时也极大降低了芯片的成本,为SIM卡的国产化进程按下快捷键。
自此,国产SIM卡芯片一路高歌猛进,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国内SIM卡芯片都是国产,70%的份额属于紫光国微。
市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是技术进步所反馈出的结果。在1995年至1999年,由于国外完全垄断电信技术与SIM卡芯片技术,用户需要花200多元才能购买到一张SIM卡,这是我们现在所难以想象的。获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一代中国芯先驱的耕耘与魄力,这其中,占市场份额最大的紫光国微在我国SIM卡的普及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SIM卡国产化故事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紫光芯进击,引领中国SIM卡发展普及
2005年是紫光进入SIM卡领域的一大节点,据《少年同方》一书的记载,在当时,SIM卡行业新兴了一种技术——Flash技术,但对于这种新型技术,国外的芯片商尚且在研发之中,没有结果。就在此时,汇集了一批出身清华大学的研发人员的紫光同芯,敏锐预测到Flash技术的优势将给SIM卡市场带来变革,于是果断上马了新项目,在艰苦的探索中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并通过层层检测鉴定与谈判,进入全球最大的智能卡商金普斯(后与雅斯拓合并为金雅拓)的供应商名单,成功于当年冬天将最新技术应用到SIM卡实战中,中国SIM卡的紫光化从此萌芽……
Flash技术的应用是紫光同芯打响的第一枪,相比原来传统的rom+eeprom技术,Flash技术在功能、性能和可靠性方面都更好地满足了应用需求,同时,由于其结构更加简洁,SIM卡的生产成本得以有效降低。
之后,紫光的SIM卡芯片又马不停蹄地进行了6次迭代,其中,在2008年,紫光同芯在国内首次使用SONOS技术,并在全球率先将在每个圆片上生产芯片的数量突破一万个,达到近15000个,超过了全球第一大SIM卡芯片供应商——三星。这标志着紫光的SIM卡芯片技术由此跻身到世界领先行列。
伴随多年的持续创新,紫光国微一路引领着我国SIM卡的发展,从传统SIM卡到eSIM,到全球首创的5G超级SIM卡,如今的SIM卡配置已是今非昔比:工艺从最早的250nm升级到40nm,CPU从8位进化为32位、程序存储器从几十KB升级到几MB、数据存储器从几KB扩展到上百GB、通信单元也从7816扩展到SWP、SD等。SIM卡所采用的安全算法也越来越强大,能创建更长、更安全的密钥,从单向鉴权变为双向鉴权,更兼数据加密。
网络制式不断更换,运营商不断地扩展着对SIM卡的功能需求,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历程中,紫光SIM卡芯片的升级应市场需求而动,同时也反向推动了市场的成长,充分体现了技术的力量。
在AI、大数据、云计算与5G的交错下,产业周期快速迭代,唯有变化恒久不变,未来的SIM卡又将如何演绎?透过近两年的行业动向,趋势已经呼之欲出……
5G时代大势所趋,SIM卡迎全面升级
正如前文所归纳的进化简史,SIM卡的发展目前已经呈现出两大方向:超级SIM卡与eSIM。
一方面,5G浪潮催生数据体量的新一轮爆发,手机端存储扩容将成为刚需,因此,做大存储成为SIM卡发展的一个优选路径。5G超级SIM卡将存储做到了128GB,可与一般手机比肩。在存储这个基本盘之上,运营商既可以打通底层硬件与上层应用,运营卡平台,承载各类行业APP,打造开放的生态体系,又能充分延展鉴权功能,提供一卡式移动身份认证服务。
此外,安全保存海量数据、可集成丰富功能的5G超级SIM卡,还能随时插拔,一键换机持续利用,这样的革命性轻量级产品,减轻了机身存储负担,避免了一次性使用的浪费,有利于促进手机性能的提升,与手机终端可谓相得益彰,相互成就。紫光国微总裁马道杰将5G超级SIM卡定义为手机卡的重新发明,所言非虚。
另一方面,物联网的降临则让SIM卡发展的另一个路径——eSIM,走到了聚光灯下。据专业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M2M连接设备数量将达到300亿,这些设备需要体积小、抗震高、可后台远程控制的SIM卡来实现便捷稳定的联网和管理,eSIM的形态因此而出现。
综合而论,超级SIM卡和eSIM各具特点,应用场景也各有侧重,二者齐头并进。国内三大运营商都在循着这两大趋势发展,一面积极布局eSIM在物联网领域的市场,一面力推5G超级SIM卡在手机终端的普及。
从SIM卡创新领域的代表性企业紫光国微来看,其业务也是全线覆盖传统SIM卡、超级SIM卡与eSIM。紫光国微作为IC设计领域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市值超过400亿,去年一年芯片出货量超20亿颗,是累计百亿芯片磨炼下成长起来的企业。在包括身份证、SIM卡、银行卡等在内的智能卡安全芯片领域,紫光国微具备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和领先国内的市场地位,其背靠的紫光集团更拥有着国内存储产业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条完整的从芯到云产业链。
也正因为有着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强大的产业链支撑,紫光国微才一次又一次把握住变革的风口。在传统SIM卡业务还占领着国内市场第一位,全球市场第二位的情况下,紫光国微早已开始了第二曲线的开辟:研发推广5G超级SIM卡,同时占领eSIM市场。时至今日,5G超级SIM卡已经在全国陆续落地,eSIM也通过联通平台测试、稳拿中移物联网集采……前期的布局所具有的前瞻性与影响力逐渐凸显出来。
观当下,我国在5G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已然占据先机,近期国家又明确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了5G基建、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七大新基建领域,乘胜追击。SIM卡作为5G生态的一部分,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甚至工业互联网等应用都有着紧密联系,在芯片商、运营商、行业企业的共同推动下,SIM卡的创新升级如火如荼,更将影响到整个信息技术产业,助力新基建释放巨大势能。
(作者:码卡龙)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