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被称为弱宋,因为怕死怕到家了,拿小国做对比就能明白

如果,北方异族大兵压境,形势岌岌可危,应该如何抉择?一般来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战,要么和。和的例子以徽钦二宗为首,为了和谈,不惜一切代价,受尽屈辱,连累无数人妻离子散,不知道多少韶华女子被折磨而死,多少大好青年沦为奴隶。死了无数人,交了无数钱,最后结果仍然是沦为阶下囚。

历史上被异族掳去的皇帝,绝不仅徽钦二宗,还有其它,比如五代十国时期,后晋末帝石重贵。虽然他也是国灭被俘,但其选择和遭遇,却和徽钦二宗大相庭径,甚至完全相反。可以这么说,徽钦二宗是求和而不得,他却是在已有和谈的基础上,主动撕毁协议绝交,以至于契丹兵峰压境,国破家亡。

为什么要用石重贵来做战的例子,因为他是历史上所谓负面典型。后代史官对石重贵恶评如潮,认为他狂妄自大,不自量力,终招其祸,徒落笑柄,而景延广那句“十万口横磨剑”,也成了千古以来,脍炙人口的嘲讽之言。

究竟怎么回事呢,当年石敬瑭不顾廉耻,认了比自己小十几岁的耶律德光为父,并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得契丹同意出兵,帮助他打败李从珂,登上帝位。

需要指明的是,自称儿臣以及割地,并非契丹要求,而是石敬瑭主动奉上,所以后汉开国皇帝,时任石敬瑭麾下大将的刘知远就认为,称臣即可,当儿子太过分,而且契丹索要无非金银,多给钱就行了,割让燕云恐后患无穷。

事实证明,刘知远的看法是正确的,幽州一失,北方唯一可以依仗的天险,居庸关和燕山山脉成为摆设,华北平原再也无险可守,沃野千里,万丈平原,都变成了任凭铁蹄蹂躏的草谷场,所以宋神宗留下了这样的遗命,“能收复燕云者可封王。”

相传石敬瑭临死时,指定的接班人是幼子石重睿,但宰相冯道,却和将领景延广拥立了石重贵。石重贵,石敬瑭的亲侄子,也是他的养子,自小从军,多立功勋,在军中素有威名。

史书认为冯道两人是为了功名富贵,才篡改石敬瑭遗命,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如果仅仅是为权力,那么拥护年仅四岁的石重睿,无疑是更明智选择,选择石重贵,目的绝非那么简单。

果然,石重贵一继任,景延广就露出了真实意图。后晋是契丹辽国附属,按惯例,石重贵需要敬献国表,但在使用称呼时,景延广提出了不同看法。

“称孙即可,称臣就不必了,以后我们晋国的事,要由自己做主。”

景延广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他是个坚定的反契丹主义者。景延广,陕州人,自小习武,其父精通箭术,教他射箭时曾说,“射不铁,不如不发。”

这句话磨炼了景延广的武艺,据称他用的弓,都是硬弓,也锻炼了他的意志。石敬瑭是他的救命恩人,按理说他对石敬瑭应该忠贞不二,但在契丹问题上,他与刘知远如出一辙,对石敬瑭的做法非常不满。

所以在契丹派使者过来问责时,景延广回答:“我们不是背信弃义,先帝确实是你们所立,但他答应的一切,也仅限于他在位期间,他死了,人死如灯灭,所做承诺全部作废。”

契丹使者听后暴怒,发出战争威胁,继而景延广说出了那句名言,“我们早就准备好了十万口横磨剑,如果你们不爽,那就战场上见分晓。”

这名使者叫乔荣,是投降契丹的汉人,景延广对他非常鄙视,随后便把他投入大牢,并下令捕杀在晋阳做生意的契丹人,做好了全面决裂的准备。

当然,这个乔荣在后晋主和派大臣的建议下,还是被释放了,临行前,乔荣要景延广留下字据,好回去交待,这份字据,也造就了景延广的悲剧,但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石重贵也是血气方刚,很快与景延广达成了一致,驱逐契丹使臣后,不久契丹大军来犯,石重贵亲自出征,打败了契丹连续两次大规模进攻。事后论功行赏,主战的景延广自然排名居首,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大臣们群起而攻之,要求处理他。

他们的理由有两条,第一,交战时,契丹兵拿十万口横磨剑来挑衅晋军,但景延广坚守不出。他们认为既然是你挑起的战争,却又避战,太损晋国的士气和面子。

第二,时值景延广母亲去世,但他仅仅回家处理了两天后事,就赶回军中,认为景延广面无戚荣,毫无伦理,不配身居高位。

在大臣们的坚持下,石重贵不得不将景延广调离京城,远任洛阳。这人是个毫无机心的粗豪汉子,一辈子都在军中,从政经验基本等于零,受此打击,从此便借酒浇愁,不再关心国事。

对于攻击他的那些理由,窃以为纯属扯淡,如果敌人挑战就必须用迎战来表现勇猛,那天底下的名将早就死光了,何况若论勇敢,还有什么超得过主动与契丹绝交?而景延广身为大将,六军调度全出于他一人之手,此时此刻,家事和军务那个重要,一目了然。不夸奖他因公废私也就算了,怎么还能扣个不孝的大帽子给他?

景延广的真正问题是犯了众怒,触碰了所有大臣的根本利益。你每年纳多少贡,又不是这些大臣们出钱,称不称臣他们毫不在意,但挑起战争,人人都要上战场,那就意味着人人都有脑袋落地的风险。

这就是人性中的自私,宋朝何以被称为弱宋,从上到下,贪生怕死,只顾自己的风气是最致命的,这都是一样一样的。这些所谓的主和派,其实和投降派没什么区别。

当时金兵东西两路军齐下,派人来下战书,宋徽宗不敢见,就吩咐大臣们接待,而大臣们谁也没有主意,只能好言劝回金国使者,似乎这个战书不交,敌人也就不会来了。

真的就一点主意都没有吗?当然有,大不了拼命嘛,还有什么?但这一个打字,满朝没一个敢出口,为什么?就怕自己出了这个主意,紧接着就是点名自己出征。别人送死可以,我是万万不能的,宋朝被一帮怕死文人把持,你若不亡,还有谁亡?

怕死,窝囊,没骨气,宋代可谓做到了极致。宋徽宗听到金兵即将渡河,他做出的反应是昏厥,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甩锅,叫来太子宋钦宗,要传位给他。

宋钦宗比他爹更差劲,一听要自己当皇帝,哭天喊地不答应,宋徽宗强迫侍从给他穿上龙袍,拖着往大殿走,宋钦宗无计可施,只得使出家传绝招,装昏,几至气绝。

但不管他怎么闹,宋徽宗甩锅意志是坚定的,为什么?因为他卸下了皇位,才能逃跑啊。以李纲为首仅有几名有骨气的大臣,痛陈逃跑亡国论,他不想背这个锅,但也不想死在这里,所以才要拼命让位。而宋钦宗也明白,所以百般推辞,丑态百出,若论史上最视皇位如粪土的,当数这爷俩。

而李纲又是怎么获得军权,指挥了第一次开封防御战的。宋钦宗好不容易继位后,宋徽宗先开溜,然后宋钦宗也准备溜,却被李纲舍命留下了。

宋钦宗无可奈何,只得说:“既然你坚持要打,那该任用谁为将?”

李纲回答:“这是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的分内事。”

听到点自己的名,白时中急火攻心,怒道:“你就只会说大话,凭什么你不干。”

李纲这才慢条斯理的说:“本来我职微言轻,诸位大人既然谦让,那我就不客气了。”

结果李纲好不容易打赢了开封防御战,这帮人又跳出来攻击李纲,说他“专主战议,丧师费财”,把李纲贬去了遥远的重庆。李纲一走,金兵再度重来,这次再人敢说半个打字,于是宋钦宗接受了金国近乎天方夜谭的赔偿要求。

一千万锭金子,两千万锭银子,还有一千万匹帛,面对这个就算把整个宋朝卖掉,也未必能凑到的数字,这帮大臣再也没人嘟囔费财了。

不管是一千万金子也好,一千亿也好,掏钱的又不是他们,没人心疼,于是接下来北宋朝廷上演了令人目瞪口呆,也令人万分鄙视的一幕,从上至下,所有人都削尖脑袋,挖空心思搞钱,以满足金国要求。

对付别人他们不行,对付百姓他们很在行,其中有几个表现特别优异。一开始有几个大臣不忍心搜刮百姓,被钦宗以筹款不力连砍四个,为了满足金人要求的一千五百名少女,吏部尚书王时雍派兵丁去大街上,见到稍有姿色的女子就抓,人送绰号“金人外公”

在他们眼里,只要我还活着,那怕洪水滔天,那怕白骨遍野,又有何干。没骨气三个字是深入到宋朝骨子里的,所以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赵构之流,把地皮刮烂都要议和,把岳飞杀了也不许北伐。

所以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堂堂薛居正、欧阳修之流,对石重贵、景延广的评价会那么低。

失去景延广之后,石重贵还在计划第三次大战,他决定主动出击,并喊出了收复燕云的口号,这次他任命的大将是杜重威。杜重威,石敬瑭的小舅子,也是石重贵的姑父,原本一直奉命戍边,但他认为边塞太苦,强烈要求调到邺城。

这几年后晋连年大旱,每年都要饿死十几万人,凭心而论,这不是出兵的好时机,但契丹手下的幽州节度使赵延寿,却派人送来请降的书信。收回燕云十六州,是石重贵一直以来的心愿,他不愿意错过这个好机会,紧接着契丹瀛洲(今河北沧州)守将也派人请降,石重贵终于决定大军出征,铸就大错。

为了筹集军粮,石重贵想尽了办法,听说杜重威邺城家里存有十万斛粮,便下旨征用,并给了数万匹帛作为补偿,但杜重威却不接受,愤怒的大骂,“我又没有造反,凭什么抄我家?”

紧接着晋军发现赵延寿等人是假降,这是个圈套,梁汉璋等人战死,契丹又派人来私通杜重威,答应推翻石重贵后,推举他为皇帝,于是杜重威便下令十万大军脱下战甲,投降契丹,命令传来,三军愕然,恸哭声惊天动地。

说到这个赵延寿,必须得多说一句,石敬瑭这个儿皇帝,当年还有个竞争者,谁呢?就是赵延寿养父赵德钧。时值天下大乱,俩人都有当皇帝的野心,不约而同找到耶律德光。赵德钧给的钱多,一度契丹人比较倾向于他,石敬瑭派去当说客的桑维翰没办法,只能一直磕头,把脑门子都磕青了,终于感动了耶律德光。为了打击赵德钧,石敬瑭特许以燕云十六州(当时是赵德钧控制地盘)。

杜重威投降后,派手下大将张彦泽作为先锋,直扑太原,此时石重贵猝不及防,也无兵可用,只好举火自焚,但却被侍从拦住了。所以,后晋并不是灭在契丹手里,而是叛军。

石重贵被俘后,契丹人先把他送到黄龙府,后又转到建州,到柴荣建立后周时,有人从北方回来,还见过石重贵,说带着家人部下种了几十亩地,倒也衣食无忧。

景延广就要惨的多,因为把罪名都推到了他身上,所以契丹人打着旗号要活捉他。景延广本想自杀,但契丹人声称如果他逃匿或者自尽,就杀尽他的家人,景延广无奈,只好与部下一个叫阎丕的去自首。

临受刑前,景延广还替阎丕开脱,说他是部下,只是奉命行事,何罪之有?阎丕被释放后,契丹人拿出他当年的字据,逐条斥骂,说一条就用一根烧红的象牙签烫他。

身受酷刑之后,到了夜里,景延广便自掐咽喉而亡,而契丹人发泄之后,也果然没有再去找他家人的麻烦。

像这样一个有情有义,有胆量的汉子,史书对他的评价是什么?新旧五代史统统给他扣了一个大帽子,“以口舌之利误国”,意思就是没本事还吹牛,吹呗,给你吹翻了吧。

而对石重贵的评价,旧五代史认为他“中人之才,嗣将坠之业,尚或绝强敌之欢盟,鄙辅臣之谋略,坐受平阳之辱,身老穷荒,自古亡国之丑者,无如帝之甚也,千载之后,其如耻何。”

千载之后,其耻如何?不知道薛居正、欧阳修这些人有没有想过,石重贵、景延广为什么要与契丹断交?是为了自己吗?不就称个臣嘛,每年纳贡嘛,对他们有什么影响?是石重贵当不了皇帝了,还是景延广当不了高官了。

断交对谁影响最大?对百姓,当年契丹骑兵每年都要南下,掳掠南朝子民,而晋国名分上是契丹属国,只能眼睁睁看着百姓被屠戮,却无可奈何。拒绝称臣之后,双方就是平等的,契丹再派人抢劫,晋国便可以光明正大的出兵剿灭。

为人君者,若不肯有一丝担当,不肯为百姓分担一点苦难,不肯背负一点责任,还有脸坐在那个位置上吗?像北宋徽钦二宗的所作所为,不要说为君,就是做人,都不够格,早就应该买块豆腐一头撞死,活着也是浪费粮食。

但不过想想,新旧五代史的作者都是北宋人,从薛居正、欧阳修这些文人身上就能看出,北宋的懦弱,那真是刻到了骨子里,不仅自己怕死,还见不得别人有种。

石重贵、景延广真的是志大才疏?契丹虽然强大,但后晋不是照样打退了契丹前两次进攻?他们哪里吹牛了?哪里志大才疏了?若不是杜重威挟十万大军投敌,最后鹿死谁手真的难料。

虽然石重贵他们失败了,但也让契丹人意识到南朝人的血性,虽然占据了中原,他们却不敢久留,深恐有一天,南朝人群起反抗,他们连家都回不去。

耶律德光呆了没多久,就决定放弃中原,重回北疆,而他答应杜重威的皇帝梦,也成了泡影,因为他走到半路上,还没到家就死了。他死后,刘知远在太原起兵,建立后汉,中原仍然掌握在中原人的手里。

至于投降的杜重威和张彦泽,没几天张彦泽就被契丹人以违反军纪扰民的借口杀了,杜重威则被刘知远诛杀,尸体扔到大街上示众,被愤怒的百姓撕成了碎片。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