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巨埋儿、董永葬父:藏在二十四孝中的洗钱大案

看似谋杀未遂,但,这可能是一桩涉及盗窃的洗钱案。

话说西汉时林虑县有个叫郭巨的,家里一贫如洗,穷到为了能让老母亲吃饱饭,就得去掉家里的一张嘴,杀谁呢?杀谁都犯法,唯有那只知道嗷嗷大哭的襁褓小儿:命是我给的,再要回来就当啥事儿也没发生。

于是郭大哥就给郭大嫂商量:“你看咱娘老把好吃的给她孙子吃,只要有这孙子在,咱娘就吃不好,不如把这孩子活埋了,给咱娘省口干粮,儿子没了我们可以再生,娘没了可就不能复活了呀!”

郭大嫂一听吓得不轻,再一想又觉得挺有道理,尽管不舍,却也无力反驳。

这天两口子带着锄头上山去种孩子,挖坑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挖出来一个坛子,那是一坛子黄金,坛子上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从此,这一家子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故事收录在西汉刘向的《孝子传》里,后被编入《二十四孝》广为流传,也正是这个故事让《二十四孝》在现代备受争议,臭名昭著。

鲁迅先生就痛批此事: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明朝林俊更是的写了篇《郭巨辩》来痛斥此事:你老娘爱孙子,你把她孙子埋了,气死你老娘,是孝还是大不孝?

但这故事仅仅只是残忍吗?恐怕,这故事并不简单。

于荒山野岭一锄头下去就掘出一釜黄金有无可能?有,但这需要运气。可……于荒山野岭一锄头下去就掘出一釜黄金,并且上面还写了“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有无可能?如果苍天真的有眼,为了救那可怜的孩子,这倒是也有可能,但不容置疑的是,这世间并 无 鬼 神,这事儿就非常扯淡了。

这坛金子来历不明

毫无疑问,这金子是有人特意去埋的,这个人是谁,可想而知。

那么穷小子哪来的这么多钱?正当得来必不用费此周折,也会轻易被人揭穿。不可能是明抢,也无彩票可中,真相只有一个:郭大侠定是做了那梁上的君子。

想到这里,即便是逾越千年,如今也不难侧写出郭巨当时的所作所为了吧?

某月某日,或是财迷心窍,或是家中已无米下炊,郭巨只能冒险去做一次梁上君子,行动收获颇丰,喜获金子一坛。

可钱有了,该怎么花呢?你如何解释这笔横财呢?被盗的人家报官怎么办?为此郭巨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一举多得的妙招,那便是被当时传为佳话的埋孩子的故事。

如此一来,钱可以大摇大摆的花了,丢钱的人却是不敢吱声了,为啥呢?钱可是上天拿走给孝子的呀,为啥拿我的钱给他呢?那就得三省己身了,拼也得拼出个错来。而且还不能声张,以免外人非议自己钱来的不正当,让上天收了去,给了该给的人。

具《孝子传》所述,郭家本富,想来起码也应该是个士族,他又生在汉朝,这就不得了了,这么大动静怎么也得举个孝廉,官也应该是有了,美名就此远扬,被当做楷模,写进书里,流传百世,吓坏了一群宝宝,生怕自己的父亲做那纯孝之人。

故事中另有诸多不合常理的部分,比如孩子一定要埋掉才能解决老人的吃饭问题吗?不一定吧?送人可否?抛之街头可否?或者给他一叶扁舟,任其听天由命可否?造就个旷世奇缘也说不定的哟。即便是淹死也不比活埋残忍吧!再比如你要埋这孩子,活埋你忍心吗?有点良知的人想必都会先给这孩子一个痛快的,但郭巨不能这么做,他得让孩子活到发现黄金才行。

故人不是看不到,而是没有坚定的无神论做支撑,实难发现这故事背后的真相。

我听闻,土匪认柳下拓为鼻祖,盗墓的认曹孟德为鼻祖,窃贼认鼓上蚤为鼻祖,那么,从事洗钱行当的,是不是该给这位郭孝子上柱香呢?

当然,这种猜测无真凭实据,或与事实有出入,以今度古,想当然耳。


孝子董永的故事也是如出一辙,耐人寻味。

董永葬父的故事,是《天仙配》的原型,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故事最早记录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也被收录在元《二十四孝》当中。

董永幼年丧母,与父亲同住,每次下地种田,他都用小车把父亲放到树荫下,自己努力耕田。后来父亲死了,拿不出丧葬费来给父亲下葬,只好把自己卖到富人家为奴,换钱葬父。主人见他贤能孝顺,放他回家,而董永却知恩图报,守孝三年后又去主家履行职责。

故事到这里都是中规中矩,但孝之极者,必得感天动地。

在去主家的路上,董永碰到个妇人,说要做他老婆,于是董永带着她去主人家(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见到主家后一阵寒暄,主人问他,这女人是谁?董永说是老婆,主人又问,她能干啥?董永说她能织,于是主家说:“钱一定要还的话,就让你媳妇给我织一百匹细绢就可以了。”于是女人马上开始工作,十天就织完了。主人大惊,放其回家。在路上女人向董永坦言,说自己是天上的仙女儿,天帝见他孝顺,派她下来帮他还债,言毕腾云而去。

在无神论的前提下,这个故事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1.没有人可以一天织十匹细绢,那么绢从何来?

2.事后妇人又去了哪里?

咋一看这又是一桩完美的洗钱案,并夹杂着一桩人口失踪案。

但这故事动机似乎比前者更为简单。

首先对外宣传的是,这布是仙女日夜织来的,不是仙女劫富济贫得来的,那么事情传开来,“失主”必然回找上门来拆穿他。

也可以说董永用守孝三年来沉淀盗绢之事,但主家是临时起意让她织布抵债,董永又无法未卜先知,自然也无法提前“备货”。

汉武帝时,国家开始实行察举制度,令郡国举孝、廉各一名,作为入仕的基本考核项,直到东汉,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

在这个故事里,董永与主家皆得美名,相互成就。

具史料记载,董永家本也就是没落贵族,因此事必得察举,后董永复袭官爵,也应与此事有关。

神鬼志异,也多见于正史。古今中外,有无数名人依靠神力创造了奇迹,用神迹掩盖真相,故事被口耳相传、载入史册,当我们开始相信科学,无神论成为主流,剔除各种事件中的不可能存在的部分,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他们的事迹呢?

以上关于两个故事的推测均建立在故事由主人公自述而流传、而非他人杜撰的前提下。

郭巨、董永两人的故事最早版本出自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历史上确有其人,刘向与两人同时,且故事中事发时均无外人在场,故而由主人公自述与外人。

当然,也有可能是刘向“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出来的故事,用于教化世人尽孝。则以上猜测便无根据,权当消遣。

关注@兔子金木研 一起讨论不为人知的历史。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