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纳粹反犹宣传与今日阿拉伯世界的极端思潮
邬晓娜(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1945年5月,纳粹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宣告了德国法西斯政权的覆灭,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德国由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四国分区驻兵占领。冷战期间,冰冷的柏林墙隔绝了德国人民,虽然在美苏管制下的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按照各自的意识形态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但两国都不遗余力地铲除残余的法西斯势力。二战后,激进的反犹主义和法西斯思想在欧洲政治领域中销声匿迹,但在阿拉伯世界却随着以色列建国与历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当代恐怖主义威胁下,纳粹德国煽动阿拉伯人仇视犹太人的暴力宣传引起广泛关注。在《纳粹对阿拉伯世界的宣传》(Nazi Propaganda for the Arab World)一书中,杰弗里•赫夫(Jeffrey Herf)回顾了战时纳粹德国的宣传政策,利用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轴心国阿拉伯语广播”(Axis Broadcast in Arabic),解读当代阿拉伯世界热战态势以及现代极端主义思想背后的历史渊源。
Jeffrey Herf: Nazi Propaganda for the Arab World,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反犹主义”定义与突破民族界限
两次世界大战中,宣传都作为现代战争的一种武器得以广泛运用。到二战时,为赢得对盟国的战争,对外宣传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而纳粹德国在希特勒、戈培尔等人的决策下,尤其注重种族主义法西斯意识形态的对外输出,其偏执狂般的政治指控从德占区席卷到北非和中东地区。1933到1939年间,在对阿拉伯世界的宣传准备阶段,纳粹德国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如何定义“反犹主义”。在这一点上,为防止误伤“友军”,纳粹政权明确指出,其政策是反犹太人,而不是反对生活在中东地区非犹太人的“闪米特人”,这与其在国内的宣传手段如出一辙,用语言定义犹太人群体特征,孤立犹太人并逐渐使其沦为社会边缘人,以赢得北非、中东地区民众的支持。
二战爆发后,欧洲局势的变动对阿拉伯地区产生深刻影响。纳粹从流亡柏林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口中得知,阿拉伯人始终对犹太移民进入巴勒斯坦抱有强烈的敌意,这使得纳粹政权认为能够在阿拉伯世界找到反犹主义的“灵魂伴侣”和天然盟友,基于双方共同的政治利益与意识形态,纳粹德国开始以反犹太人和反犹太复国主义为工具,对北非、中东地区展开猛烈的宣传攻势。柏林利用电台作为宣传的重要渠道,从1939年秋到1945年3月始终日夜不停地用阿拉伯语和自由阿拉伯主义之声(VFA)向北非和中东地区输出纳粹的意识形态,通过数千小时的广播电台节目不断加深阿拉伯世界对犹太人的仇恨,强化阿拉伯普通民众及穆斯林对于犹太人的“种族仇恨”与“宗教对立”,鼓励他们对犹太人的暴力行为。
纳粹政权挖掘了纳粹德国与阿拉伯世界能引起共鸣的政治文化背景,即反犹主义。其利用阿拉伯人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恐惧,广播宣传犹太人打算建立一个从尼罗河延伸到幼发拉底河的犹太王国。其高明之处在于,纳粹并没有利用《我的奋斗》或《锡安长老会纪要》中带有明显雅利安种族优越论色彩的话语;相反,他们广泛使用《古兰经》并以“宗教谈话”的形式进行宣传,不断强调伊斯兰教与“人民共同体”(Volksgemeinschaft)的一致性,以获取虔诚穆斯林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纳粹突破了民族主义的界限以及雅利安人优等民族的教条,并试图把希特勒描绘成一个杀死犹太人的穆斯林救世主。
赫夫在文中大量引用“轴心国阿拉伯语广播”(Axis Broadcast in Arabic)的宣传内容,这是由美国驻开罗外交官亚历山大•C•科克(Alexander C. Kirk)抄录并翻译的纳粹电台宣传录音,它以文本形式完整还原了纳粹在阿拉伯世界煽动对犹太人和盟军暴力行为的露骨言论,例如:1940年12月3日,纳粹广播以伊斯兰教布道中的念词“Oh Mohammedaner”(Oh Muslims)开始,通篇重复借以激发穆斯林的宗教热情,呼吁他们为自由和独立而战;其宣传加深了与世俗层面的阿拉伯民众和宗教层面的穆斯林之间的联系,并通过短波无线电宣传助长阿拉伯人对犹太人的暴力行为,他们在阿拉伯民族主义者中培养亲德国的情绪,达成将大屠杀扩大到中东和北非的70万犹太人身上的目的。
在如此强大的敌对宣传下,70万生活在中东和北非的犹太人,其命运取决于盟军和北非轴心国之间军事斗争的成败。
轴心国与阿拉伯流亡者的短暂联盟
大国间攫取中东地区利益的对立加剧了犹太复国主义与阿拉伯人的民族对立与宗教冲突。1917年11月2日,英国《贝尔福宣言》公开发表,成为支持犹太人复国的政策性文件,一度开启了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热潮。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承诺为犹太人建立家园的宣言,引起阿拉伯人日益强烈的反应,这为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宣传提供了契机。1934年,意大利的巴里广播站率先发起阿拉伯语广播攻势。此外,纳粹德国与伊斯兰教领袖也逐步建立起亲密的政治同盟关系,。赫夫指出,阿拉伯语宣传是一种共同的努力,通过翻译伊斯兰教文学与诗歌,使得德国本土的东方学者掌握了一定的阿拉伯文化,但缺乏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人,他们并不了解中东地区的政治细节,而阿明•阿尔•侯赛尼(Haj Amin el-Husseini)就是纳粹德国寻找与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和伊斯兰激进分子之间共同意识形态联系的关键人物。侯赛尼于1921年被英国政府委任为大穆夫提,1933年,侯赛尼在演说中公然支持纳粹政权,他指出:“巴勒斯坦穆斯林支持纳粹德国新政权的建立,希望法西斯主义思想能广泛传播。”1941年他和拉希德•阿里•基拉尼(Rashid Ali Kilani)参加了支持轴心国的政变,之后为躲避英政府追捕逃往了柏林,在这里,他与希特勒、希姆莱、戈培尔、冯•里宾特洛甫等高级外交官和军事官员进行会面。希特勒承诺帮助侯赛尼实现巴勒斯坦复国目标,双方在反犹主义上达成一致。同年10月,希特勒正式任命负责对外宣传的官员,自此轴心国与阿拉伯民族主义者间建立起短暂的联盟。
阿明•阿尔•侯赛尼
在整本书中,赫夫还坚称,纳粹的宣传与当今激进巴勒斯坦民族主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其宣传鼓动了伊斯兰主义者,比如穆斯林兄弟会(Muslim Brotherhood)创始人哈桑•班纳,伊斯兰教极端分子赛义德•库特布。可以说,纳粹和一些亲纳粹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流亡者之间的短暂联盟,为战后穆斯林反犹太主义和反犹太复国主义激化埋下隐患。
夜以继日的宣传角逐
战时的轴心国与盟军都意识到了中东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控制中东不仅意味着可以获得石油,还可以通过苏伊士运河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之间进行中转。因此,英法与轴心国在这一地区开始新一轮的角逐。纳粹依据与盟军战争局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在北非、中东地区的宣传。结合伊斯兰教的宗教传统与北非、中东地区的政治现实,纳粹政权把自己描述成一个以英国为目标的阿拉伯反帝国主义的支持者,并且与阿拉伯民众和穆斯林有着共同的仇恨目标。这一时期,纳粹德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宣传内容可概括为:呼吁阿拉伯人反对英国帝国主义的压迫,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阴谋,承诺战后德国无条件支持该地区的自由。其核心意识形态与阿拉伯世界不谋而合,即激进的反犹主义,纳粹广播宣传中提出了大胆直白的宣传口号“在犹太人动手前先干掉他们”(Kill Jews before they kill you)。
考虑到北非、中东地区的高文盲率,纳粹外交部精心设计了阿拉伯语的语音广播电台节目。1939年4月25日,在柏林以南的泽森镇,纳粹政权使用功能强大的短波发射机以阿拉伯语播放音乐、新闻与时事评论。1940年初,泽森电台每天播出两次阿拉伯语广播。到1940年夏季,他们每天播送三次广播节目,总共95分钟。到了1939年10月,泽森电台每周播放15个小时,每天113个广播节目。到1940年1月,每周的空中广播小时数增加到22小时,1940年夏天增加到31个小时,到了1943年增加到53小时。每周不停歇的短波无线电节目,都在煽动着阿拉伯人民的复仇情绪与暴力行为。当然,纳粹的宣传的成败依赖于盟军与轴心国在北非战场上的军事活动的胜败。
1941年5月23日,阿道夫•希特勒向军事领导人发出中东政策第30号命令,公然宣布“阿拉伯自由运动”是我们对抗英国的天然盟友,并提出由德国空军提供援助,向轴心国运送武器,并将中东的宣传任务交给德国外交部。在希特勒发布第32号命令中,他宣称将补给德国非洲军团一支装甲部队和机动部队,并呼吁利用“阿拉伯自由运动”来削弱英国在中东的势力,实现军事活动和政治宣传措施的密切配合。
然而,同盟与轴心在非洲、中东的军事对抗结果,使得纳粹在此地的战时宣传攻势未能达成。在亲德反犹宣传中受到煽动而建立的政权,被盟国的武装干涉一一粉碎。1941年伊拉克建立起亲德政权,英印军队立即攻入伊拉克,占领巴格达推翻该政府。同年英国苏联两面夹击伊朗亲德的礼萨汗政权,迫使其交权于其子巴列维。1942年蒙哥马利指挥的盟军在阿拉曼战役中获得转折性大捷,阿拉伯流亡者翘首以待的“非洲军团”再也无力分兵中东。11月盟军在北非登陆,1943年3月无力守住突尼斯又无船只可供撤退的25万德意军队全部投降,大名鼎鼎的德意非洲军团灰飞烟灭。军事斗争的失败使得纳粹宣传的影响被暂时压制,但其潜在作用并未就此得到清算。
在二战中东博弈的棋局中,纳粹将其国内宣传手段如法炮制运用到中东地区,实现欧洲激进反犹主义与伊斯兰教意识形态的融合,其在阿拉伯世界的宣传具有双重效果,既一度削弱了盟军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促使阿拉伯世界发展为潜在的天然盟友,发起不利于盟国的政变活动;又是德国反犹政策在中东的延续,试图通过亲德政权和武装将“最终解决方案”扩大到居住在中东的70万犹太人。二战期间纳粹与阿拉伯流亡者在共同政治利益和反犹意识形态上形成合作,这与和现代激进伊斯兰政治的发展具有直接联系。通过空投数以万计的宣传册与广播节目的煽动,和不远处盟国的武装干涉、双方在北非交火的轮番轰炸,点燃了阿拉伯世界民众潜在的反犹太复国主义怒火,并在战后的反以色列和反西方运动中以军事热战、恐怖主义的形式再度爆发。可见,纳粹的宣传在某种意义上是得逞了的,近些年来中东地区战乱频发,其背后固然有复杂的宗教信仰、民族矛盾等深刻地历史根源。但不可否认的是,赫夫利用轴心国广播宣传内容的分析,为研究现代中东地区局势的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诠释视角。
责任编辑:熊丰
校对:张亮亮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