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失街亭原因何在?“商鞅变法”与“彼得原理”合奏的军事悲歌
马谡失街亭原因何在?“商鞅变法”与“彼得原理”合奏的军事悲歌
建兴五年,诸葛亮上《出师表》,率领大军离开成都,驻扎在汉中。建兴六年,开始北伐曹魏,震动整个魏国,陇上三郡南安、天水、安定叛魏降汉。诸葛亮让马谡督率前军,进军并扼守街亭,既阻止魏军,也为诸葛亮大军后续跟上打开前进通道。
马谡不听诸葛亮临行前的嘱托,也不听前锋王平的规劝,不据城而守,而是将大军屯于南山上,被老将张郃阻断水源,马谡大败而归。诸葛亮北伐大军失去街亭要冲,前进不得,只得退兵。首次北伐草草结束。事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上表自贬三级。
马谡失街亭基本事实很清楚,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诸葛亮错用马谡,从而酿成了丢失街亭这一军事悲剧呢?抛开具体的战略战术不谈,从管理视角来看,是商鞅的绩效管理、彼得的组织层级原理和诸葛亮的拔苗助长害了马谡,导致街亭惨败,也奠定了诸葛亮北伐的悲剧基调。
一、商鞅变法创立的“军功爵”制度让马谡渴望通过军功封侯
看到这个标题,读者也许会莫名其妙,商鞅变法是在500年前战国秦孝公时期发生的事,马谡失街亭是三国后期的事情,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
两者之间还真有关联,关联的媒介就是“军功爵”制度。
春秋时代以及战国早期,不仅是秦国,其它诸侯国也一样,爵位基本上都是世袭制。贵族及豪门把持了爵位及仕途要位,寒族要想晋升,比登天还难。
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开展了深入骨髓的变法图强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奖励耕战,即重农和奖励军功,特别是奖励军功,是从根本上触动了世家大族既得利益的革命性改革。
商鞅直接废除了世卿世袭、爵位世袭的传统,而代之以“军功爵”制度。军功爵共分20等,最低的为“公士”,最高的为“彻侯”。其中侯爵有两级,即第十九级关内侯、第二十级彻侯。
爵位与奖励相对应,战场上斩首一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并且享受可观的奖励,具体说就是土地一顷、宅地九亩、仆人一名,并且可以到军队或者朝廷当官。
《商君书.境内》: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官兵之吏。
而通过军功封侯则成为高级将领的梦想和愿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大秦帝国后,“军功爵”制度依然实行。刘邦反秦时,也用秦朝的“军功爵”制度奖励部下,激励部下奋勇杀敌。像贩夫走卒屠狗吹丧之辈出身的樊哙、周勃、曹参等,就是凭借着军功一步一步获得封侯。
刘邦打下咸阳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宣布除了约好的三条,其它秦法都废除,但军功爵制度并没有废除,依然在沿用。
刘邦消灭项羽,建立汉朝后,苦于无法可依,于是又把秦法捡起来,只是让萧何进行改进一下。萧何把怨声载道的《连坐法》废除,在秦法《六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律》,制成了《汉法九律》,形成了“汉承秦制”的法律治理模式。
其中的20等军功爵制度也被保留下来,只不过汉武帝时,为了避刘彻的讳,把“彻侯”改为“通侯”,其它名称基本按照秦朝军功爵制度实行。
汉代,由于匈奴长期成为边患,因此,汉匈之间战争不断,军功爵制度也成了刺激前线将士奋勇杀敌的内生动力,特别是汉武帝时大规模对匈奴用兵,对阵匈奴的军功就成了将军们封侯的主要途径。
依靠军功封侯的做法,就这么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三国时代。
刘备建立 的蜀国,其实是汉朝的延续,自然一切管理基本遵从汉制,要封侯就得立有重大军功。刘备称汉中王以及后来称帝建立蜀汉时,先后封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侯,就是没封赵云,仔细比对正史,你会发现,赵云的军功确实一般般。赵云大部分时间充当的是保镖,真正数是着的战功就是入川和汉中之战时,参加过一些战役,但是功劳和斩了夏侯渊的黄忠不好比,因此刘备在世时没有给赵云封侯。而其它四将的战功明显比赵云大得多,关羽在曹营中就因为斩颜良而封汉寿亭侯,张飞入川时打败老将严颜又在汉中之战中击退张郃,马超归顺直接迫降了刘璋并在汉中之战时联合羌、氐等少数民族帮助刘备,黄忠斩了曹军主将夏侯渊。这四将封侯是实至名归。
赵云封侯都这么难,马谡一介参军要封侯就更难。所以,马谡要想封侯,实现人生抱负,只有立有重大军功。而诸葛亮北伐,正是将领们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马谡当然希望诸葛亮给他机会。而诸葛亮考虑种种原因,竟然真的给了马谡机会,让他督率前军,充当北伐先锋。
只是让诸葛亮和马谡都没想到的是,马谡的封侯梦想要了自己的命,诸葛亮的好心玉成却让北伐首战毁于一旦。
二、“彼德原理”驱使马谡才不配位、误人误国
美国的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根据千百个组织中不能胜任岗位的管理者的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一个员工都趋向于上升到他自己不能胜任的岗位。这个结论就是“彼得原理”。
彼得指出,每一位员工在原岗位如果表现出色,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被提拔到更高一级的职位上。如果在新岗位上继续能够胜任工作,那么再过一段时间又会被提拔到更高的职位上,直到提拔到他不能胜任的岗位上为止。
马谡本来是荆州的马氏五常之一,白眉马良的最小弟弟。刘备在荆州期间,马良深得刘备信任,马谡也沾光,担任了荆州从事。刘备入蜀时,马谡跟随刘备入川。先后担任绵竹令、成都令、越隽太守。喜欢谈论军国大事,深得诸葛亮器重。但刘备认为马谡夸夸其谈,没有真本事,临终托孤时专门要求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
诸葛亮没把刘备的嘱托放在心上,任命马谡为丞相府参军,多次与他交流军国大计,马谡的观点很切合诸葛亮的心事,诸葛亮对马谡很信任,经常与马谡畅谈至深夜。
马谡彻底征服诸葛亮的是诸葛亮南征孟获时,给诸葛亮提出的“攻心为上”建议。马谡认为,南蛮依靠地远及险阻,不服管理已成习惯了,今天你平息了南蛮,一旦班师,又会复叛。如果采取曹操的屠城做法,把南蛮都杀光,又会失去民心,还不人道。只能想办法收复南蛮的心,让他们真正的对蜀汉王朝或者诸葛丞相心服口服,才会真正的不反。
诸葛亮采用了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南征时多次捉放孟获,三国演义描写为“七擒七纵”,具体多少次史书上没有记载,反正诸葛亮活一天,孟获就服服贴贴一天,再也没有举起过反旗。
马谡的建议得到有效落实,效果奇佳,让诸葛亮产生出一种错觉,认为马谡是一个军事奇才,估计南征班师、心里在筹划北伐时,就把马谡作为北伐军的先锋人选了。
在诸葛亮的心里,马谡是一名优秀的参军,在参军的岗位上是非常胜任的,应该提拔。参军就是军事参谋,要提拔就是具体的将军了。
尽管当时有现成的可以胜任的将军可供诸葛亮使用,像魏延、吴懿、老将赵云等,很明显这些久经沙场的宿将更适合担任先锋。但是诸葛亮认定马谡能够胜任北伐先锋的岗位,就违拔众人的期望,大胆地把参军马谡提拔为北伐先锋,终于酿成了街亭之败。
《三国志.马良传》: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
这里里说得很清楚,诸葛亮是“违众拔谡”,因为正常的军事参谋第一次上战场,可以担任副职或低一点的职位,以便增加实战经验,马谡从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军事参谋一下子直接提拔为北伐先锋,相当于前军的军事统帅,诸葛亮确实够大胆的。
马谡没有实战经验,而战场往往瞬息万变,要求一线统帅不仅要懂理论,也要懂得临机应变。马谡的问题在于不仅不懂得临机应变,还违背了诸葛亮反复交待的在要冲扎营、据城而守的要求,天真以为“置之死地”就能后生了,十足的纸上谈兵典型。
马谡想通过建功立业封侯,诸葛亮又因为“攻心为上”对马谡产生错觉,两人一拍即合,稀里糊涂地掉进了“彼得原理”的大坑中,马谡“才不配位”,不仅误了马谡的小命,也误了北伐大业,诸葛亮为此悔恨终生。
三、诸葛亮犯了“晕轮效应”,本意“育才”却拔苗助长“害才”
诸葛亮为什么会错用马谡?本人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晕轮效应”驱使。“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在交往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以偏概全”。
诸葛亮与马谡本来是荆州老乡,马谡又善于参赞军务,能发表一些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以至于诸葛亮经常和马谡交谈到深夜,加上南征时献上的“攻心为上”策略,让诸葛亮误认为马谡是军事奇才。
其实马谡的特长是战略级的谋划,而对具体的战役战术并不精通。因为长期在后方、在中军帐,只能对着地图发表看法。古代的地图又不发达,通讯又落后,战争现场的信息传递得不及时,马谡也没法对具体战役去进行指导。
而北伐先锋官是要指挥具体战役的,是要根据现场的情况进行正确的处置以取得战役的胜利。马谡长于战略谋划,没有在前线直接带过兵,战场指挥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证明。
诸葛亮仅凭着对马谡的战略谋划能力,就草率决定让马谡担任北伐先锋官,负责前军的战场指挥,其实就是进入了“晕轮效应”的误区。
其次,诸葛亮任用马谡,很有可能是出于培育人才的目的,甚至有可能当接班人培养。因为诸葛亮北伐时,已经47岁了,接班人的培养应该早就在他心里酝酿。马谡和诸葛亮的关系亲如父子,而诸葛亮自己的亲儿子诸葛瞻刚一周岁多,北伐前途未卜,诸葛亮把马谡当接班人来培养也说得通,马谡毕竟有战略眼光,如果在实战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也许马谡会成长为姜维式的将才。
诸葛亮培养接班人,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他老人家拔苗助长了。马谡没有实战经验,先提拔个副先锋锻炼锻炼,等实践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委以重任,方是稳妥。
诸葛亮好心“育才”,却拔苗助长“害才”,都是拜“晕轮效应”所赐。
但是诸葛亮斩马谡,却也未必是正解。蜀汉本来就人才凋零,马谡虽然犯有大错,但是毕竟是战略级的人才,杀了真的非常可惜。如果不杀马谡,而是让马谡戴罪立功,马谡必能吸取教训,扎扎实实地进行实战经验积累,很有可能成长为一名胜任岗位的帅才。
诸葛亮之所以挥泪斩马谡,主要是因为他是通过法家来治国的。一方面严刑峻法,一方面执法公正,不杀马谡对蜀中那些益州旧臣没法交待,所以只能挥泪执法了。马谡死后,诸葛亮对待马谡的家人如同自己的家人一样,也说明了他和马谡的感情很深。
综上分析,诸葛亮首次北伐就因街亭之败不仅铩羽而归,还斩了爱将马谡。造成这一军事悲剧的原因,其实就是500多年前商鞅变法推行的“军功爵”制度和组织用人上“彼得原理”的合力作用的结果。诸葛亮虽然号称“智绝”,但毕竟也是人,也会犯低级错误。挥泪斩马谡也许是老天对诸葛亮示警,北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葛亮一意孤行地连续北伐,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