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作品,探究人的秘密,挖掘人类心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某封信中说,人是一个秘密。而他的小说作品,无疑都是在探究人的秘密,挖掘人类心理,这可以说是所有作家中无出其右的。并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情节富有戏剧性,甚至带有侦探小说的特色,因而也是颇有吸引力的。

《穷人》、《白夜》、《赌徒》

《白夜》中译本

《穷人》是书信体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名作,通过一位老人和一位少女在信中相互倾诉悲惨不幸的遭遇,有着对社会的控诉,对人性的批判。这也是这篇小说颇受称誉的原因。

《白夜》是一篇伤感小说,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幻想的产物:作者在孤独中幻想遇到一位善良的少女,大家相互倾吐,结为知己,但在浓厚的悲观意识中,作者也明白到了这是不可能的,因而又设计出这位少女已有爱人,并且在萌生出一线新的希望时又立刻陷入到了最沉重的绝望中。

《赌徒》这一篇十分精彩,毕竟对于赌博,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说是深谙此道。小说对人物的刻画描写无疑是很成功的,尤其是老太太,音容笑貌,行为举止,入木三分。其余的各色人物,也很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死屋手记》

《死屋手记》中译本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被判死刑,临刑前获赦,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死屋手记》写的是监狱生活,刻画人物,探讨人性,研究社会,都有可观之处。而且语言朴实,毫不花巧造作。这部带有纪实性的小说也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地下室手记》、《一件糟糕的事》、《鳄鱼》、《永远的丈夫》

描写人物心理的小说家中,恐怕没有谁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颉颃。《地下室手记》将一个人在长期压抑中病态、阴暗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这篇小说也是颇受评论家们所重视和称赞的;《一件糟糕的事》也将主角伊万·伊里奇弄巧成拙过程中的心理描绘得极为生动传神。《永远的丈夫》也是一篇出色的心理小说。《鳄鱼》则是一篇荒诞小说,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讽刺手腕之高超。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的长篇小说,情节是较为引人入胜的,但似乎也是有一些瑕疵的,有些地方显得不够可信。当然,人物的塑造来说还是很成功的。

《化身(彼得堡故事诗)》、《九封信的故事》、《普罗哈尔钦先生》、《女房东》

这些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年的作品,看上去有的行文感觉啰嗦累赘(《化身》),有的模仿痕迹太重(《普罗哈尔钦先生》),有的幻想色彩过于浓厚而缺乏真实感(《女房东》)。

《罪与罚》

《罪与罚》中译本

《罪与罚》一直被视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经典的代表作,尽管可能很多评论家更偏爱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而《罪与罚》被谈论得最多的,一个是其中的思想,另外就是创作技巧。

小说围绕大学生拉斯科利尼科夫谋杀放高利贷的恶毒的老妇人和她善良的妹妹这一犯罪事件而展开。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妓女索尼娅的感化下,拉斯科利尼科夫最终选择了自首,以做苦役的惩罚救赎自己犯下的罪行。

小说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无疑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拉斯科利尼科夫一方面笃信自己的理论,认为人有平凡与不平凡之分,不平凡的人有犯罪的权利而不需接受惩罚,因而觉得自己的杀人行为是可宽宥的。另一方面,他的内心深处又为自己的罪愆而感到不安。陀思妥耶夫斯基将他那种在巨大压抑下惶恐、神经质、多疑、阴郁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展现无遗。

对反面人物斯维德里盖洛夫的心理活动,小说也有非常深入细致的描绘,甚至把笔端伸入到了他的潜意识中。这个无恶不作、卑鄙无耻的坏蛋,在猛然觉悟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虽然小说以罪为主题,但也不乏温情的地方。除了索尼娅的善良,关于拉斯科利尼科夫一家的亲情,小说也有很动人的描述。例如普莉赫里娅·亚历山德罗芙娜在儿子拉斯科利尼科夫入狱后的行为表现感人至深,同时也令人感叹唏嘘。

《白痴》

《白痴》中译本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白痴》(1868年),不妨看作一部“仿”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品。书中的主人公梅什金公爵,阿格拉娅称为“不幸的骑士”其实是有深意的,也显露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意图。梅什金公爵和堂吉诃德可以说是同一类人,头脑两极分化,傻起来或疯起来的时候让人啼笑皆非,而聪明起来的时候又让人目瞪口呆。(由此可见,天才不是疯子就是傻子,两者必居其一。)

梅什金公爵的爱情纠葛是全书的主线。而他对纳斯塔霞的爱是不是真的是怜悯、同情的成分居多呢?这容易让人想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说《爱与同情》。纳斯塔霞这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女性人物,和梅里美的卡门有几分相像,如她的叛逆个性,还有她的死——死于心爱自己的男人手上。

挖掘人类的心理向来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擅长的,这在此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列别杰夫采取心理战术戏弄、惩罚亚历山德罗维奇将军这一部分(后者的死与此事有莫大的关系),还有纳斯塔霞以罗戈任的十万卢币试探加尼亚等段落。

伟大的作家似乎都颇有幽默才华。此书虽为悲剧,却也有有趣的地方,如伊沃尔金将军尽爱扯谎,有被人(纳斯塔霞)当面揭穿的时候,也有歪打正着(抱过阿格拉娅)的时候。而最可笑、最讽刺的是,他编造自己与拿破仑那段“历史”时,竟然说拿破仑在他妹妹纪念册的题词是“永远不要撒谎”。

读此书,屡次想到,如果要拍成电影的话,电影最后的镜头最好就是一个特写:梅什金公爵一张毫无表情,但又透露出落寞和哀伤的脸……(这部名著确实也被拍成了电影,黑泽明的同名电影也取材于此,但并不忠于原著。)

《群魔》

《群魔》中译本

《群魔》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于1871年-1872年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斯捷潘及其子韦尔霍文斯基、瓦尔瓦拉、斯塔夫罗金、基里洛夫、沙托夫等几个人物。故事包含了当时俄国的社会背景、思想潮流等,因而这些人物都是有所依据的。

全书中有两个“我”,一个是“无形”的“我”,即作家本人,超越书本之外,全知全能;一个是书中出现的人物,见证了很多事件的发生,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而他本人则是性格模糊的,基本不掺杂到任何一个事件之中。

斯塔夫罗金这个角色在书中被神秘化乃至神化,仿佛他的身上带有某种令人情不自禁产生膜拜心理的光环。即使在“拜谒吉洪”一章中,他坦陈了自己糜烂、堕落的私人生活,包括诱奸幼女的可怕罪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似乎道德败坏的人物也会染有一种悲剧性的英雄色彩。

挖掘描绘人类的心理、探讨上帝是否存在以及上帝存在与否对人类的意义,这些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常见主题,在这部小说中也得到了体现。较为突出的是基里洛夫对自杀的研究及其自杀的理论,而他的自杀也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自是以剖析人物心理见长,具有很深的哲学性。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编造动人的故事情节。他总是善于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看下去,有时候还具有侦探小说的特色。

此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戏剧性很强,很多情节独立成片段的话就会跟戏剧十分类似。譬如,当小说中的人物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如同一个舞台场景),人们爆发口舌之战,为某些事情而争论不休,一会儿是一方压倒另一方,但瞬间另一方又有了新的人证、物证,形势突然由劣转优。有时如此这般会反复数次,可见戏剧冲突激烈之程度。以此书为例,斯塔夫罗金与列比亚德金娜在家中相见,彼得解释二人关系那一幕就特别明显。

陀思妥耶夫斯基这部小说的阴暗色彩似乎比他其他的作品更加浓厚。全书结尾,斯塔夫罗金最终通过上吊了结自己的一生,而不久之前,他还有着与达莎在瑞士开始新生活的梦想。

《少年》

《少年》中译本

《少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于1875年的长篇小说,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和《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相比,这是较为不知名的一部。从时间上来看,这属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晚年作品了,但未看完时会以为是陀氏不成熟之作,看完后感觉全书还是叙述得很完整的。

《少年》全书分为三卷,故事各有侧重,如第一卷以“我”为中心人物,是一种自我剖析。这一卷是“我”与父亲韦尔西洛夫的对立,对自我性格的描绘和刻画,多少带有阴暗的色彩。其中“我”大胆赤裸的自白是不少学者关注的焦点,也许因为其中或多或少带有心理分析的成分。

第二卷描写了谢寥札公爵。第三卷以“我”的父亲韦尔西洛夫为主要角色。后两卷为了增强戏剧性,分别引入了一个主要的反面人物——斯捷别利科夫(此人在第一卷中就已充当反派角色)、兰伯特。

事实上,“我”与韦尔西洛夫是串联全书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从这个角度来看,用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来命名此书也并无不可。而他们的性格都是双重的,既有阴郁卑劣的成分,也有善良高尚的一面。并且,他们的性格都是随着情节的深入发展而逐渐展现出来的。如韦尔西洛夫,刚开始时暴露出来的是卑鄙,后面则显露出他的追求,他的苦闷,他的真诚,直至他的“双重人格”。而“我”在对他的认识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爱恨交织的情感,这也是推动剧情变化展开的一个关键因素。韦尔西洛夫多少有点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另一部小说《群魔》中的斯塔夫罗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大多充斥了各种辩论。此书中则有“俄罗斯民族一个二等民族”等论题。由此联想到一些关于黑人不及白种人和黄种人,或者是中国人不如西方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作用不大等类似论调。当然,这些涉嫌种族歧视的言论就不展开谈了。

小说第三卷提到“生活的真谛”、“当今的说法”:“只要目的正当,即使弄脏了手也不要紧,以后一切都会洗干净的,并抹去一切痕迹的。”这倒类似巴尔扎克笔下伏脱冷的观点(《高老头》中,伏脱冷对拉斯蒂涅说:“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跟厨房一样腥臭。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道德,不过是这一点。”),也是古往今来众多追求功名利禄人士所信奉的圭臬。

《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拉马佐夫兄弟》:人类为什么需要上帝?

-THE END-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