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骗同情的“毒流量”只会消解严肃社会议题
作者:白晶晶
近日,一段“女孩考上清华后感恩父母”视频在网上火了。不过,这个点赞量超过百万的短视频,被眼尖的网友发现蹊跷,考上清华的姑娘是同一个,她爸爸的身份却换了好几个,一会儿是“工地上的工人”,一会儿是“捡瓶子的”,一会儿是“植物人”……
发现“不对劲”的网友,纷纷表示被视频欺骗了感情,原以为是“跪谢爸爸”真感恩,谁知竟是“究竟有几个好爸爸”的假感动。面对质疑,平台方认定该视频违规,对发布者账号限流10天。而视频拍摄者则满腹委屈,对此解释称,“我只是段子手,想让小孩子知道父母不容易,上学感恩父母,我从来没说过我的段子是真实的。”
诚然,短视频创作拥有一定的创作空间,但这绝不等于可以放任其弄虚作假,打着传播正能量的旗号,消费公众同情心。如果真如视频拍摄者所言,这只是段子,其大可以注明“本故事纯属虚构”,而不是打擦边球、编造故事,想方设法戳人泪点。表面上传播正能量,撕下画皮,念的还是引流吸粉的生意经。
近几年,随着“短视频+社交”的崛起,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不断重塑。媒介形式的多样化,让“短视频+社交”发布消息比权威机构媒体,有了更多更快抵达受众的可能。这一趋势的“副产品”,则是为滋生假新闻提供了土壤,也让媒体关注产生失焦的可能,经常陷入“制造冲突”“制造新闻”的无意义口水战。
正如@江苏网警转发时的按语,“希望大家能传播真正的正能量,而不是靠编造吸引毒流量。”如果媒介信息一再被社交媒体虚构内容所解构,大众感动一再被虚假内容所欺骗,严肃社会议题一再被造谣编故事所消解,这种“唯流量”“唯爆款”导向下,伪造“真实”博眼球的趋势,不仅消费公众,更会让人们觉察被欺骗后,不敢再轻易伸出援助之手,对他人悲欢不再轻易产生共鸣。
近年来,类似编造“女孩考上清华跪谢爸爸”、电商冒充“滞销大爷”悲情营销,还有此前B站博主“虎子的后半生”被起底借癌症“卖惨”的争议事件,对“短视频+社交”时代的媒介生态都有重要的启示。
随着公众媒介素养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伪造事实,炒作噱头欺骗公众情感的“毒流量”越来越反感。无底线的炒作和制造爆款,或许能一时吸睛、短期涨粉。可一旦事实败露,不是徒留笑柄、全网群嘲这么简单,更会失掉粉丝的信任、用户的支持。就像狼来了故事里的放羊娃,满嘴谎言、不讲信用,结果只能自尝恶果。
为流量不择手段,“制造真实”“编造故事”的把戏,或许能搏受众一时泪目,却注定让受众最终怒目。重塑互信的网络舆论生态,除了需要社交媒体内容生产者秉持自律,更需要对挑战公序良俗的内容进行清理整顿,重新营造适合发展的网络空间。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