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哮喘科普: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多发青少年,诱因较多

哮喘俗称“吼病”。哮是指喉中有痰鸣音,喘是指呼吸困难而急促,两者相兼名为“哮喘”。另外还有“糖哮”、“盐哮”、“鱼虾哮”、“寒哮”、“热哮”等名称。本症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以青少年多见,中老年亦间而有之,一年四季都可发作,但以寒冷季节气候急剧变化时发作较多。


哮喘的病因病机(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

本病多因外有非时之感,内有壅塞之气,膈有胶固之痰,痰气相搏,肺气宣降失常。本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凡感受风寒风热,吸入花粉、烟尘、漆气异味、药物等影响肺气宣降,津液凝聚,酿为痰饮,阻遏气道。肺主气,邪实气壅,肺之升降失常而致哮喘;或饮食不当,贪食生冷、酸寒、鱼虾、甘肥等食物,均可损伤脾胃,以致脾湿不运,痰浊内生,痰浊阻肺,壅遏肺气,气道不畅,气痰相搏,喉中有哮声;或因久病体弱、情绪激动、劳累过度等亦可导致哮喘。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虚根本不固,吸入之气不能归纳于肾,而出现呼多吸少和呼气困难。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阳气不足,血瘀续发而出现口唇、指甲发绀及颈静脉怒张等。


现代医学认为哮喘系一发作性肺部过敏性疾病。病因是遗传因素中的过敏,其发病多因吸入或接触过敏原而引起。常见的过敏原为植物花粉、灰尘、昆虫(如螨)和某些病原菌、药物等。发作时多由于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多而导致气管阻塞,而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全身出汗,面色苍白,口唇指甲发绀,心跳加快,四肢冷,化验检査可见嗜酸性白细胞增高;痰液检查亦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和棱形结晶;血清免疫学检查可见IgE增加。

中医辨证论治(初病多实,反复转虚)

感受风寒

外邪侵入,以风寒最为多见,风寒侵表犯肺使肺气壅塞,宣降失常,而出现胸膈满闷、呼吸气促;水液不布,形成痰液,咳痰稀白;痰阻气道,气痰相搏而出现喉中痰鸣。咳痰少或带泡沫,咳吐不易,形寒无汗,或伴有头痛、身痛,多在冬季或受寒后发作,舌苔白滑,脉象紧或浮紧。治则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可应用小青龙汤加减或用射干麻黄汤加味治疗。


感受风热(即风热犯肺)

风热之邪自口鼻入肺,或肺有蕴热又为风寒所迫,热不得泄,肺气胀满,肺失清肃,而出现咳喘痰鸣,胸膈烦闷,呼吸急促,鼻翼煽动,面红、发热有汗,痰黄质稠,咳痰不爽,口渴、烦躁、咳致胸痛,多在炎热季节发作,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浮滑或浮数。治则宜清热、解表、平喘、化痰;可应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或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


痰湿内盛

因饮食不节,或贪食生冷肥甘和嗜酒等伤及脾胃,以致脾失健运,酿成痰浊,痰浊日盛上壅于肺,致肺失宣降,出现气逆喘咳,痰多粘腻;痰阻气滞则出现胸中满闷、气痰相博,故喉中有痰鸣;湿痰困脾则有恶心纳呆、口淡无味、苔白腻,脉象弦滑。治则宜燥湿祛痰,降气平喘,可应用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治疗。


肺虚

肺虚气无所主,表现为短气而喘,言语无力,咳声低弱,疲乏无力,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又因肺阴不足致口干咽燥,舌红苔薄,脉象细小而数。治则宜益肺定喘,可应用生脉散加味治疗。

若伴有肺脾同病者,则治宜补肺健脾、纳气定喘,可应用人参蛤蚧散加味治疗。


肾虚

肾为气之根,肾虚气失摄纳,此型病人表现为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更喘、形神疲惫、肢冷畏寒、自汗、舌质淡苔白、脉象沉细。治则宜补肾纳气,镇逆平喘。可应用肾气九治疗。并随证加味治疗:如咳嗽痰多者加细辛、五味子、苏子等;如气短甚者,可加党参、补骨脂、山药、女贞子、五味子等;如肢体尤以小腿浮肿、小便不利者,可加用真武汤治疗。


一般来说,实喘由肺气壅阻而改,祛邪利气则愈,治疗较容易;而虚喘为气衰不足以息,根本不固,补之未必即效,若兼感外邪,治疗尤为困难,必须细加诊治,病者需坚持较长时间服药方能奏效。

【作者寄语】

如仍有疑问、体会,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如有收获,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欢迎关注我 @梅小护科普,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健康知识,如需了解具体运用,可关注@古今医案研读,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