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的是废太子胤礽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阿房宫”是秦王朝的一巨大宫殿,号称“天下第一宫”,始建于公元前212年。唐代诗人杜牧曾有《阿房宫赋》,其赞颂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那么这么大的宫殿,是“天下第一宫”,怎么就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呢?是哪个史?有人说,这个金陵的史家,映射的就是曹雪芹祖母的家,是金陵的李家。请问,在那个时代,阶级极其分明的时代,谁敢说自己住的地方是皇宫?曹雪芹他敢吗?曹雪芹祖母李家就更不敢了!

那不是曹雪芹祖母的李家那又是谁家呢?这依然说的是康熙朝废太子的家。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的“金陵一个史”是出自于辛弃疾的《千秋岁·为金陵史致道留守寿》。而所谓的“千秋岁”指的就是太子的生日,也叫“千秋节”。最初是始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

《红楼梦》的作者是借辛弃疾的这首诗的词牌名告诉读者,他就是皇太子。这就像前面说过的,作者借李商隐的《残花》来表现薛宝钗一样,是用的同一种写作手法。

接下来我们来看辛弃疾这首词的原文:

辛弃疾,《千秋岁·为金陵史致道留守寿》:

塞垣秋草,又报平安好。尊俎上,英雄表。金汤生气象,珠玉霏谈笑。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难老。莫惜金樽倒。凤诏看看到。留不住,江东小。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

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为 史致道而写的,那么这个史致道又是何许人也?史致道,名,史正志。隆兴元年(即,1146年)迁吏部员外郎。宋孝宗初登大位,雄心勃勃,欲光复中原,遂起用主战派将领张浚经略北伐。五月,派李显忠、邵宏洲两将领渡淮作战。刚开始,宋军节节胜利。克灵壁,下虹县,(即泗县)平宿州,军威大振。当宋军攻下灵壁、泗县后,史正志以战略的眼光,审时度势,上书孝宗:“二邑既下,复难深入,则小利不足为胜。既得之,后势难远守。则旋师适足,顾自疲。得淮阴而可以为喜。”孝宗初尝胜利的甜头,如何听得进此言,依然冒进。果然,宋军不久,在符离集之战中大败,死伤惨重,张浚只得退守杨州,北伐光复计划成为了泡影。

为什么说是“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呢?所谓的“阿房宫,三百里。”是指京城,是指宫殿。而金陵史的史正志,几次三番地向朝廷打报告,要求离开京城,到地方就任。先是求补江西运判,上任不久,又召至京城任员外郎。再改福建运判,不几,复又召到京城任户部。史再求外任,委以江东运判,还未赴任,又改为江西运判,“秩满,复诏回朝廷,授左司兼权检正,不久迁吏部侍郎。”

这才是为什么说“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而这名话背后的真正含义,注意,作者强调的是“住不下”三个字,是对皇上的朝令夕改的不满。进一步是说作者自己的太子之位,立了废,废了立的不满情绪。

所以作者选择辛弃疾的是“千秋岁”,而不是“满江红”,也不是“念奴娇”。

欲知究竟如何,且看我下节分解。

【喜欢的别忘转发,加关注噢,敬请提出不同观点。谢谢!】

举报
评论 15
  • 就是薛宝钗前世是蛇身,怪不得那么坏。而宝玉和黛玉前身却是仙子啊

  • 此人应该是福临,即顺治皇帝。胤奶被废,他住得下也得住,往不下也得住,因为他已失去自由,被圈禁。顺治自己不当皇帝了,出家去当和尚,执意要走,所以住不下。

    • 雍正朝他不是搬出去了吗?搬也得搬,不搬也得搬。不能这样去理解。这里的住不下,指的是不满足,奢望过高的意思。

  • 太子无论废前废后,住得都不好吧婚前不说,整个东宫都是他的。 婚后,妻啊妾啊的,人口不断增多,东宫够住么?重要的是宫里的自由有多自由? 被圈之后就不说了。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