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原先说话流利,突然变“小结巴”怎么办?父母端正态度是关键
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能力之一,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记忆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说在决定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在早期童年时代进入到意识中的语言的鲜明度和情感色彩程度。”所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特别重要。
我家的宝宝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说话一直是结结巴巴的。一开始我们以为孩子是紧张所致,后来发现持续的一段时间她都是这么说话的,我们十分担心本来好好的一个孩子突然结巴了。之后我们带孩子去看了儿童医生,想选取一些治疗方案。可是医生检查过后却告诉我们不用治疗,他说这是正常现象,观察一段时间后孩子的口吃会痊愈。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回家后,不久孩子的口吃真的逐渐好了起来。
后来查资料发现,美国犹他大学做过一项研,研究显示:
大约5% 的孩子在童年会出现突发性的口吃症状,但是只有0.5%—1%的人到了成年依然口吃,而约75% 的孩子都能“不药而愈”。
所以如果孩子突然出现结巴的情况,我们不必过于着急,先弄清楚原因再行动。
孩子结巴的原因
第一、自信心不足导致的容易紧张
人在紧张在状态下是会有很多种应激反应的,说话结巴就是其中一种。在精神状态处于紧张的情况下,人的脑海中会有一根“弦”绷紧,语言中枢所需要的反射时间就会被拉长,这个时候我们的语言就跟不上我们的思维了,于是出现了“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话”的情况。
而其实藏在紧张背后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个体的不自信。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在上台表演节目的时候十分镇定,落落大方;而有的孩子还没有上台就开始手足无措了。这就是不同孩子的不同自信程度的表现。而克服紧张时结巴的最好办法,就是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第二、孩子的模仿
曾经也有听过孩子回家说话结巴是因为在幼儿园模仿其他孩子导致的,这其实无论是于孩子道德发展层面还是成长发展层面都是毫无益处的。就个人品行来说,孩子模仿其他孩子的缺陷处,也许是年龄小的无心,但是仍然会给别人带来伤害;就成长发展来说,孩子模仿得习惯,可能之后就改不掉了,到时候就可能变成真的结巴。
所以家长们发现孩子有可能是在模仿别的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严肃对待这件事情,一时的忽略可能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第三、口吃现象
口吃现象其实是一个短暂的时期,并不等于口吃。很多孩子都会有这个时期,一般是在孩子的2-7岁,并且大多数孩子过了这个阶段就不会再发生。有研究数据统计,大约每100个学龄前儿童中,有8人会出现口吃现象,8人中随年龄增长而自愈的约有6-7个,另外1人口吃将持续终生。
按照比例来看,孩子的口吃现象绝大多数是无需就医的。但是如果孩子的口吃持续的时间特别长,我们就要注意孩子是不是已经无法自愈,这个时候用一些医疗手段是必要的。美国著名的总统林肯,曾经也是严重口吃,因此他每天在海边苦练演说,最终成为十分优秀的演讲者。所以,口吃也是可以治疗的。
如何正确的“治愈”口吃?
第一、多多练习
很多口吃的患者都是羞于说话的,其实这种态度并不好,我们想要战胜一个东西,首先就得学会面对它。口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开口。纵观许多口吃患者痊愈的例子,无一不是经过不多的练习。所以如果孩子有严重的口吃现象,我们就要制定一套方案来帮助孩子脱离口吃的情况。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肯定会不愿开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给孩子做一些心理暗示,告诉他们开口说话并不难,难的是面对自己。其实只要孩子肯付出努力,有固定时间的去练习说话和演讲,口吃的现象终会消失,孩子们也会变得更加勇敢。
第二、不以此为“耻”
不以口吃为耻,这不仅是要交给家长的心态,更是要交给孩子的心态。每个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俗话说的好“上帝给我们关上一扇窗,就会为我们打开一扇门。”口吃的孩子也许在语言方面会比其他孩子学起来吃力一些,但是这也是上帝给了孩子说话时“三思而后行”的权利。
有的孩子心直口快,却不知道祸从口出。而口吃的孩子可能说话的时候,并不能特别流利的表达出来,但他们往往能够更沉静的去思考问题,在经过反复斟酌之后说出口的话就显得更加“精炼”了。孩子有口吃现象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害怕它,并且被它打败。
第三、抓住时期,端正态度
美国的一位教授做过一个实验:随机选择10名口吃宝宝和12名正常宝宝,将其平均分类成两组。每组各有5名口吃的宝宝和6名正常的宝宝。
然后,教授告诉第一组的宝宝,他们都是正常的孩子;而告诉第二组的宝宝,他们都患有口吃。
实验结果出来后发现,第二组本来的六名正常宝宝在自我暗示下都变得口吃了。而第一组的宝宝里,有四名本来口吃的宝宝痊愈了,变成了正常的孩子。
在《0-6岁敏感期,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一书中,作者提到:
“0-6岁的孩子进入了语言敏感期中的"语言与思维脱节期"。”
这个时期内,人为干涉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十分有效的,如果能够端正态度,那么孩子口吃的情况就很容易扭转。
口吃不可怕,误会口吃才可怕。当宝宝突然变成“小结巴”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认真找到背后的关键原因才是最重要的。“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而自信则是需要家长持续培养的,正如爱默生所说的“自信是英雄的本质,更是为人的基石。”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