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御窑:陶阳里历史街区的核心
根据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规划目标,将以御窑遗址为核心,打造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区域面积3.2平方公里(4800亩)的景德镇陶阳里历史街区。到2021年江西省旅发大会召开之时,将基本呈现珠山中路以北,东至莲社北路(西),西至沿江东路,北至风景路的景德镇历史上陶阳里中心区域的面貌。
御窑厂,历经明清两朝600余年,见证着瓷都景德镇的辉煌。图为御窑考古遗址公园内的龙珠阁。(刘嘉明 摄)
陶阳里历史街区的核心价值或曰核心部分就是延续明清两朝600余年的御窑厂。现在,就让我们来追寻一下御窑厂那曾经的轰轰烈烈。
明代,朝廷在景德镇创建御窑,也就是官窑。至于创建的具体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议:一说在洪武二年(1369年),其依据是清嘉庆年间的《景德镇陶录》;一说为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1402年),其依据是成书于明嘉靖年间的《江西大志》和《大明会典》194卷。然而,不管创建于何时,景德镇的御窑不论在创办时限、创办规模、管理体制、工艺水准、生产品种、装饰手法、劳动用工、原燃材料的应用等各个方面都是其前代官窑无法比拟的。
关于明代御窑,明王宗沐《江西大志.陶书》等记载,御器厂的建筑、设施等均在珠山以南,以北则无记载。2004年,在珠山北麓发现的明代初期的葫芦形窑炉、院落等遗迹却显示,明代初年洪武至永乐时期珠山北麓应该是御器厂烧造和活动的主要区域,只是在宣德以后才成为堆放窑业废弃物和埋藏落选御用瓷器的场所。《景德镇陶录》有记,明初洪武年间“除大龙缸窑外,有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爁熿窑,共20座”。但未记载具体位置和窑炉的形制。通过这次考古发掘,人们对明清时期景德镇官窑窑炉形制变化有了清楚的认识。考古资料显示,有7座葫芦形窑炉遗迹,均位于珠山北麓。御窑遗址内的东北部建筑也在同一地层之上,叠压在同一时期的地层之下,其年代皆为明代初年洪武、永乐时期,进而证明珠山北麓在明代初期就是御窑烧造和活动的主要区域。另外,考古还发现15座馒头形窑炉遗迹,位于珠山南麓,具体在御窑遗址内南部西侧,其年代与葫芦窑年代相承袭。这可以说明,宣德时期位于珠山北麓的葫芦窑停烧后,便将窑炉转设在珠山南麓,并改用了馒头窑,且一直至明万历时期。明中期以后,由于皇家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御器厂开始部分实行“官搭民烧”。
御器厂推动了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根据2004年的发掘资料,明初的御器厂产品以永乐、宣德时期的数量最大,也最精美,多出土于小坑、小堆、小型片状堆积和普通的地层中。装饰手法上,永乐时期的绝大多数为红釉和釉里红,少数为紫晶釉等。宣德时期主要为白釉和青花,另有少量的蓝釉等。由于祭祀仪式的需要,产品中有许多一道釉的素色瓷。还有不少仿宋代各窑口的诸如仿哥釉、仿宋官青釉、仿龙泉青釉等。还创新了如红釉、紫金釉、蓝釉、白釉、黄釉、孔雀绿釉等。而永乐年间的鲜红釉、甜白釉达到了一个高峰。
清代御窑叫御窑厂,它是在明代御器厂的基础上而存在的。活动场所仍在珠山范围,所不同的就是在管理方式上有所不同;产品在前朝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督陶制度上有所改变;劳动用工制度也进行了变革。
有关清御窑厂的初期状况,《景德镇陶录》有记载:“国朝御器厂恭记:国朝建厂造陶始于顺治十一年奉造龙缸,经饶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锳等督造未成。十六年,奉造栏板,经饶守道张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亦未成。十七年,巡抚张朝磷疏请停止。康熙十年奉造祭器等项,陶成始分限解京。十九年始奉烧造御器,差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廷禧来镇驻厂监督”。
管理方式不同的明显表现就是“官搭民烧”。这一做法虽在明代后期就已经开始,但与清代是有很大差别的,也就是说,明代的官搭民烧是在自身完成不了计划的时候就发派给民窑。换句话说就是御窑厂自己有烧成能力。而清代御窑厂是完全没有了窑炉,本身不烧窑,只有成型和彩绘能力。《陶录余论》:“今则厂器尽搭烧民窑,照数给值,无役派赔累也。”《陶说》云:“每开窑工庀材,动支内府,按时给值,与市价适均”。劳动用工方面,改变了明代“派征夫役”“雇役大匠”的强制性制度,而采用“雇佣劳动”的形式。《景德镇陶录》卷二记:“厂给工食人役:九江总管事一名、内档房书办二名、选瓷房总头目一名、副总头一名、头目七名、玉作二名、帖写一名、画样一名、圆器头一名、雕塑头一名、青花头一名、满窑一名、守坯房一名、挑夫一名、听差一名、买办一名、把门一名。以上二十八名计工给食,其余工作头目雇请,俱工开价,于九江关道款开报”。从这里可以看出,御窑厂内的用工制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相对固定的,除了给薪,还管饭;一种完全是雇请性质,需要时就来,不需要则不来,来则付酬。另外,官搭民烧的搭烧费完全市场化,即“按时给价,与市贾适均。”
还有,清代的督陶官及其制度相对明代也有所不同,比如在任用督陶官上就改变了主要由宦官充任的情况。清代所选用的督陶官都是对陶瓷有一定兴趣或在陶瓷领域有建树的人,比如唐英就是杰出代表性人物。还有臧应选、郎廷极、年希尧等都是清代御窑有贡献的督陶官。
产品方面,康熙年间,由督陶官臧应选负责督造的“臧窑”以单色釉最出名,而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釉尤佳;郎廷极的“郎窑”在仿明代脱胎器和宣德青花方面成就突出;雍正年间年希尧的“年窑”“琢器多卵色,圆器类莹素如银,皆兼青彩,或描锥暗花玲珑诸巧样”(《景德镇陶录》卷五)。而唐英的“唐窑”,“仿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乌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则体厚薄惟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景德镇陶录》卷五)
景德镇御窑,虽然其生产总量、创造的物质财富、出口量等方面无法与同时代的民窑相比,但因为她扛着皇家的旗帜,自然会吸引万众目光,招徕众星拱月。明清600年,使这里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的聚散地并独享世界瓷业中心之桂冠。今天,景德镇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使御窑文化、陶瓷文化再一次重现那往昔的辉煌并赋予新时代的意义——这就是创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
来源:景德镇在线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