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少阳病的病因病机
在外感病过程中,由于邪在半表半里,出现了以枢机不运,经气不利,胆火上炎,脾胃受累为主要病理变化的脉证,是为少阳病。
《伤寒论》原文第98条、99条指出,“伤寒五六日,中风”,“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故少阴病的形成,乃因人体气血不足,正气不能卫外,腠理疏松,风寒外邪乘虚侵入,直犯少阳所形成。
病入少阳,风寒之邪已离太阳之表,但又未及至阳明之里,处于表里之间。由于邪正分争于此,所以少阳病为半表半里之证,就其病势来说,少阳病是处于外感病由表入里的过渡阶段。《内经》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邪入少阴,正邪相持相争,相火内郁,气机枢转运行失于调畅,症见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因此,少阳病的性质是属于半表半里的热证。
少阳病提纲见于原文264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于,目眩也。”本条例作提纲是有一定意义的,如清代柯琴所云:“太阳主表,头项强痛为提纲,阳明主里,胃家实为提纲,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奇而至当也。”其理如下:
1.体现了少阳病以风火内动,疏泄不利为其病变的特点。《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病入少阳,胆火上炎,津液被灼,枢机不运,提纲三证反映了风火为患,胆腑有热、疏泄不利的病理特点。
在三阳证中,太阳病乃病在表,未伤及津液是口中和;阳明病为病在里,热盛伤津而见口燥渴;少阳病为邪在表里之间,处于由表向里的过渡阶段。仅胆火上递,未至里热炽盛,津伤亦不重。少阳病只是口苦、咽干,介于太阳病和阳明病之间。“口苦、咽干、目眩”三个自觉症状,尤其是目眩体现了少阳病独有的特点。它既有别于太阳病以脉证为提纲,也不同于阳明病以病机为提纲,因而在三阳病的辨证上是有一定意义的,故可作为少阳病的辨证提纲。
2.验之临床,少阳病患者往往具备此提纲三症,与小柴胡汤证的四个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结合起来,在少阳病的辨证上是较为确切的。至于少阳病的其他若干兼证,也可以用小柴胡汤作为底方来加减使用。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