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扶风“一口香”臊子面大赛在扶风县七星小镇举行
20家参赛者经过5个环节的紧张角逐,顷刻间一碗碗薄、筋、光、煎、稀、旺、酸、鲜、香的扶风臊子面就摆上了桌,为评委和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和味觉的盛宴。这是记者9月30日在扶风县七星小镇举办的首届中国·扶风“一口香”臊子面大赛中看到的场景。

“今天真有福,没想到真能品尝到扶风一口香臊子面。而且,见了这么大的场面,臊子面受到这么多人热捧,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延安的一位游客一边品尝一边无不兴奋地对记者说。


扶风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丽,是著名的“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以“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扶风曾是《诗经》“大雅.绵”的产生地,周秦汉唐的京畿之地,是一个风景动人、文化醉人、美食诱人、故事感人的地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域风貌孕育了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催生了扶风“一口香”臊子面、鹿糕馍、蜂蜜粽子、油糕等众多特色小吃,融色、香、味、形、美为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扶风“一口香”臊子面又称“文王面”,相传3000多年前,周文王射杀蛟龙,为让周族人皆品尝,以肉丁制作臊子,以臊子肉入汤、臊子面大宴军民,形成了君臣一体、上下同心、克纣伐商、一统天下的良好局面,臊子面也成为亲密、团结、合作的象征而传承至今。历来文人墨客都对臊子面大为称赞,西晋束晳的《饼赋》中曾赞叹道“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唐代诗人刘禹锡留下了“余为座上客,举箸食汤饼”诗句;宋代诗人苏东坡吃了之后感慨道“剩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清末慈禧太后尝过后连口称赞,臊子面成为朝野推崇的“神来之食”。

近年来,扶风县着力打响民俗文化品牌,使扶风民俗文化与民间小吃完美融合、蓬勃发展。关中风情园和美阳民俗村,承载三千年民俗古韵,汇集扶风美食名吃,讲述周原名人轶事,延伸了产业链,已然成为扶风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重要支撑。

此次大赛由扶风县委、县政府主办,扶风县委宣传部、扶风县文化和旅游局、扶风县商务和工业信息化局承办,扶风县餐饮业协会、扶风县旅游协会协办。旨在进一步活跃扶风县文化旅游市场,展示扶风民俗文化品牌,提升扶风餐饮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推动扶风“一口香”臊子面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比赛现场,来自西安、宝鸡、扶风县内臊子面馆和扶风各镇(街)臊子面服务队的厨师高手经过面条制作、臊子制作、飘菜制作、底菜制作、调汤五个环节比赛,评委按照面、汤、味、臊子、飘菜、底菜、器皿七个项目分手工、机器臊子面打分和群众品尝打分,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共10名。


此次大赛举办为期两天,10月1日还举办“周原美食、家乡味道”臊子面品尝推介活动。另据记者了解,同时,扶风县还面向全国开展“难忘家乡的‘一口香’”有奖征文比赛。(常炜)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