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冰霜真的是由白露变来的吗?
转眼已进入“霜降”节气,天儿越来越冷,昼夜温差也逐渐加大,很多地方还迎来了冬半年的首次“结霜”。可寒冷季节的清晨,当你在草叶上看到一层白蒙蒙的结晶,这司空见惯的场景,是不是早已不会激起你的疑惑?然而,你真的敢说,你对霜足够了解吗?
霜降?降霜?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个寒冷的早晨,拉开窗帘,窗外白花花一片,无论是树木、草丛还是泥土都穿着一层白纱,让你误以为在无人知晓的夜里默默地降了雪,给清早出门的人们一场惊喜。但抬头看看,天空中一丝云彩都没有,这“雪”是从哪里降下来的呢?
这当然不是真正的“雪”,而是“霜”带来的一场误会。霜也并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而是在地表原地生成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既然不是像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那霜是不是就像古诗文里写的一样,随着气温变低,由白露变成的呢?
这个说法沾了点边,但是并不准确。
霜的本体是冰晶,和由水组成的“露”相比,是形成过程相似,但形态不同的两种天气现象,虽然气温整体是走低的,但并不存在先形成露,之后再凝结成霜的转变过程。
这两种天气现象,都是近地面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结果。区别在于,水汽饱和需要达到的温度,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要高于冰点,而形成霜的温度要低于冰点,直接由水汽凝华而来,没有经过中间变成水珠再凝固的过程。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0℃时,才会结霜。
此外,当风力较大时,空气容易混合,不利于气温的下降,也会妨碍霜的形成,但微风就不一样了,空气缓慢地流过物体表面带来水汽供应,反而有利于形成霜。
霜?霜降?霜冻?
虽然三个名词里都有霜,也都和霜多少有些关系,但其实它们是不同的概念。
霜,在上面解释了,是一种天气现象。
“霜降”作为一个节气,并不代表所有地方在这一时间段都会出现霜,北方有些地方可能霜的身影早就出现了,而南方可能到腊月也见不到。
这个节气只是粗略的反映了气候上在此期间气温会逐渐走低。霜降节气后,常有冷空气带来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会明显感到早晚较冷。
而“霜冻”,是一种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结霜时不一定有霜冻,霜冻灾害出现时也不一定会有白霜现身。
农作物内部有大量水分,当温度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开始结冰,结冰膨胀后,水分从细胞内部被迫向外渗透,因此受到霜冻灾害的作物,会损失掉很多水分。特别是在严寒霜冻之后,如果气温紧接着突然回升,作物渗出来的水分会很快变成水汽散失掉,失去的水分无法复原,作物便会死去。
在中国北方,冬季空气中水汽稀少,凝结成霜所需要的温度非常低,气温虽然降到零下但没有出现白霜,但实际上作物已经受到冻害了,这种情况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黑霜”。
总之,无论有没有霜出现,人要多穿一点,地里的作物也要好好的做好防护,因为冬天的脚步声,已经隐隐可闻了。
笔者:苏景若,中国气象局气象分析师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