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宇居:毛泽东启蒙老师,建国后曾4次接见,却一直喊他“大哥”
01
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已经阔别了32年的湖南故乡——韶山冲。
韶山冲位于湘东丘陵,在那个年代,贫穷落后,能走出一位伟人实属不易。
毛泽东回到韶山以后,便请来党委书记,对他说:
“我离开韶山这么多年了,想请乡亲父老们吃顿便饭,叙叙旧情,我要请的人有:‘大哥’毛宇居……”
这位大哥就是毛泽东的启蒙老师——毛宇居。
▲毛泽东韶山冲故居
毛宇居,派名毛泽启,跟毛泽东是同辈,但是比他大了13岁,两人是堂关系,他的父亲毛福生和毛泽东父亲毛顺生是未出五服的叔伯兄弟,两人关系甚好。
毛父和毛母的婚事也是毛福生操办过的。
正是如此,毛父才放心把13岁的儿子交给这位“大哥”。
毛宇居打小熟读四书五经,有些深厚的文字功底,当地人称呼他为“韶山一支笔”。韶山冲一带的对联、贺词等等多半都是经过他的手。
1906年仲秋,毛父带着13岁的毛泽东来到井湾里蔡家塘毛宇居私塾读书。
在那个年代,能为儿子找一个私塾先生眼光可见不一般,毛泽东的成长成才也正是有这样一位父亲。
由于毛家和毛宇居本就有亲戚关系,看到毛父领了儿子前来,毛宇居自然十分热情。
毛顺生父子一踏进家门,毛宇居便起身相迎,连忙喊着落座。毛父也笑脸相迎,对毛宇居说:“老侄,我把润之交给你了,请你一定严加管教,希望日渐长进,将来也图个出息。”
毛父没想过,毛泽东将来出息可大了!
毛宇居连忙答道:“这个自然,这个自然!”
自此以后,毛泽东便跟着毛宇居学习,然后这位老师毛泽东却从未叫出口,一直喊他“大哥”。
02
天资聪颖的毛泽东在私塾里表现的十分亮眼,毛宇居也看出来毛泽东将来必有大作为,对他刮目相看。
然后不久,两人关系便紧张起来。
毛宇居是传统儒生,一生以四书五经为经典,这一点断然是与爱看“旁门”小说的毛泽东相冲的。
早在入学之前,毛泽东便熟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代小说,每次在班上讲故事都能信手拈来,头头是道。
入学以后,毛泽东更加执着于小说,甚至在课堂上也不忘。
一天,毛宇居在讲台上点读经书,毛泽东也全然不理,在桌子下面放了一本《水浒传》,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突然,一只大手从背后伸出,直接将小说夺了。毛宇居看到是一本“歪门邪道”,自然十分生气。
他将毛泽东拖出教室,决定给他一点颜色看看。
虽然很愤怒,但是毛宇居对这位堂弟学生还是下不去手,他决定罚毛泽东站在教室门外旁听。还大声喝道:
“毛润之,你胆大妄为,一再违反塾规,偷看杂书,不务正业,欺骗先生,成何体统?好,今天就罚你以‘天井’做诗,做得不好,打你屁股,再告诉你爹!”
少年毛泽东自知理亏,不发一声,走到天井旁,盯着天井想了一会,井中还有游鱼,四周长满了青苔。
毛宇居看到毛泽东发愁的样子,内心得意洋洋,心想这下看你咋办。
没想到毛泽东思如泉涌,几十秒变吟出一首诗:
天 井 四 方 方,周 围 是 高 墙。
清 清 见 卵 石,小 鱼 围 中 央。
只 喝 井 里 水,永 远 养 不 大。
毛宇居一听,脸色微变,他知道这是在暗讽他。
但是又立马肃然起敬,这个小孩不得了,才13岁就能做出这么深刻的讽喻诗。
在私塾里的日子,毛泽东后来回忆道:
“我熟读经书,但是我不喜欢它们,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我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三国》和《西游》许多故事,我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很多次。”
虽然爱看小说,但是毛泽东的学业也从未落下。
在毛宇居私塾里念书,都是深奥难懂的经书,但是毛泽东依旧能倒背如流,成绩不差。
毛宇居教的是八股文,对联也便成了必修课。
有一天,毛宇居出对让学生对,轮到毛泽东时,便故意“刁难”他,上联只有一个字“天”,毛泽东立马应声答道:“示”。
毛宇居会心一笑,立马有说出了上联“地”,毛泽东又是立即回道:“耑”。
班上其他同学听到毛泽东的对答,都不以为然,只有毛宇居知道,这位13岁的年轻人真的不一样!
面对班上的质疑,毛泽东俏皮地解释道:“‘天’对‘地’,三岁小孩也会,若拆开来看,不就是‘一大’吗?而我的正好是‘二小’,这对仗多工整呀!”
毛宇居笑着说:“那第二个对子呢?”
毛泽东接着说:“‘山而’对‘土也’!”
说完,教室里立马都投来刮目相看的眼神,纷纷表扬这位不一样的同学。
毛宇居内心一阵夸耀:“毛泽东的对仗不仅工整,而且别开生面,自有独创,又不落俗套,真是非常人所为。”
但是对这位最调皮的学生他还是认为不能过分夸奖,笑着便让他坐了下去。
毛泽东虽然不满意毛宇居的古板的教学方式,但是他在这位“大哥”门下却学到了很多知识。
这些知识对毛泽东后来的革命路线影响非常大。
其中之一便有毛宇居时常在毛泽东耳边念叨的《左传》,《左传》中的战国历史故事,各种作战手段和策略,毛泽东都倒背如流。
而这些作战策略后来便在毛泽东的革命事业中有所运用。
可想,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知识,可见毛新宇虽然作风老派,但是眼光却十分独特。
十个月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毛泽东也到了该去湘乡东山小学堂求学了,毛宇居特地来到毛家。
他在毛父面前盛赞毛泽东,极力夸赞他不可多得,一定要继续求学,将来一定大有可为。
正是在毛宇居的力荐之下,毛父便也十分放心的让毛泽东去湘乡求学,也正是如此,毛泽东才第一次走出韶山冲,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对于毛泽东,毛宇居不失为一位伯乐啊!
03
在东山小学堂读书之际,毛泽东酷爱从表哥文运昌处借来的《新民丛报》,这本梁启超主编的报纸成为了毛泽东一生革命的开始。
报中的“新民说”,令毛泽东心悦诚服,日后组织“新民学会”大概也是从这里得到的启发。
虽然求学在外,但是毛泽东心中一直没有忘了他的启蒙老师——毛宇居。
在长沙师范求学期间,每逢假期,毛泽东总会回到蔡家塘看望毛宇居,来跟这位既是兄长,又是老师的先生谈天说地。
从孔孟之道谈到时局风云,两人不亦乐乎。
1919年10月,毛家发生了大事——毛母不幸离世,这位对毛泽东影响很大的母亲的离世对毛打击很大。
他甚至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
毛泽东悲痛地写下了《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
现在这篇文章已经被保存在博物馆中,而让他留到今天的便是毛宇居。
当时毛泽东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母文》以后,他便将其交给毛宇居保管,当时毛泽东全然不顾,毛宇居却心心念念。
他知道,这篇文章的意义重大,是一个儿子对一个母亲的深刻思念与悼念,将来一定要将它还给主人。
▲年少毛泽东和母亲
正是如此,毛宇居将亦徒亦弟的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小心保存了三十多年,直到建国后才上交给政府。
如果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与李白之间的情谊。那能将一学生一篇文章保存三十多年,可见毛宇居和毛泽东之间的真情是如此之深!
1921年春和1925年夏,早已在外面为革命奔波许久的毛泽东抽空回韶山冲,两次都亲自来到东茅塘拜访仍然在当地教书的“大哥”毛宇居,两人大谈时局。
期间谈到国民革命和农民协会等问题之时,毛宇居还将自己的建议说了出来,毛泽东也受益良多。
为后来的路多少有了一定的指点。
1927年7月,毛泽东因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再次回到故乡,这一次的毛泽东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毛宇居带着家乡老小在毛家祠堂召开了欢迎会,热烈欢迎这位已经小有成就的堂弟。
毛宇居在会上大力赞扬:“毛泽东,年少英雄,到处奔走,为国为民,今日到此,大家欢迎!”
毛泽东则在会上慷慨激昂地说:“农民运动好得很!”
然后情形依然不能乐观。
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如星星之火,迅速将红色大地点燃。
然而,韶山冲却笼罩在乌云之中。
国民党当局派人破坏了韶山中共党支部,还决定破坏毛家祖坟,断了所谓“龙脉”。
当天深夜,毛家人手足无措,便决定去找1925年为毛家化解危机的毛宇居。
当时长沙“马日事变”以后,韶山风声很紧,当时毛家为了不让毛泽东留下来的书籍和信札落入国民党之手,决定它们焚烧。
毛宇居听闻迅速赶到现场,不顾大火,从中捡起两本珍藏起来,其中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的听课笔记《讲堂录》和他亲爱所写的15000多字的《伦理学原理》。
这些都是毛泽东的珍贵笔记和论著,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先有毛宇居护书,毛家人遇到来挖坟的更是急忙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
当听到挖坟的消息之时,毛宇居内心大惊,不过立马就想出了法子。
他带领一大队毛家人连夜将毛家祖坟铲平坟堆,把一块块墓碑挖出,就近埋入地下,为了掩盖痕迹,还在上面盖了一层草皮。
幸而当夜下了大雨,无人带领,根本找不出毛家祖坟的地点。
然而国民党当局并没有放弃,第二天清晨,一排兵窜进毛宇居家,逼问毛家祖坟路线,带头的龚澎拿枪直指毛宇居胸膛。
▲毛泽东回乡祭祖
但是毛宇居丝毫不畏惧,他握过枪,他将匪兵带到几个坟堆边,对他们说:“老总,这儿就是。”
“不会错?”,龚澎有点狐疑。
毛宇居斩钉截铁地说:“错了,我吃子弹!”
面对如此肯定的毛宇居,匪兵也只得作罢,指挥几个兵将坟挖了。
毛宇居内心窃喜,这不是毛泽东祖坟,这是当地恶财主毛俊贤的祖坟咧!
后来,毛泽东回韶山时亲自感谢了毛宇居和参加护坟的村民。
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毛宇居和毛泽东断了联系。
直到抗日国共合作,两人才重新联系上。
当时时局变化,毛泽东无暇顾及家里。1938年5月,毛宇居写信给毛泽东,告知他家里亲朋好友的情况,让他勿念。
半个月后,毛宇居便收到毛泽东的回信,一再恳求毛宇居多为家里事操劳。
而后,两人的再次见面是在建国后。
04
1949年秋,解放军迈入韶山,第四野战军的宣传干事奉命前往韶山寻找毛泽东亲友。
当时,指挥员首先来到的便是毛宇居家。
听到解放军指挥员来了,毛宇居内心欢呼雀跃,他知道革命要胜利了。
他带着指挥员来到毛泽东旧居,向他介绍了毛泽东的亲友,还奔走相告,告诉乡亲解放军的喜讯。
毛宇居久久不能按耐住内心的高兴,他挥笔写下十首七律诗,取名《导师颂》。
其中一首写道:
南 峰 茅 庐 主 席 家,风 光 犹 是 朴 无 华。
往 来 过 客 人 言 藉,此 地 频 开 革 命 花。
从诗中可见毛宇居的高兴溢于言表。
当时毛泽东远在北京,为了让他知道家乡父老的喜悦之情,他还特意让毛泽连和李轲带上自己亲笔写的信。
信中满怀毛宇居的情真意切:
润之贤弟:
解放大军来到韶山,家乡人民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说:“润之派队伍看我们来了) ” 激动之余,我写七律十首,取名《导师颂》,以表家乡父老乡亲和自己对你深切之怀念,今特委请泽连、李轲呈上。
家乡被国民党破坏得颇为严重,但家乡父老并未被反动派的镇压和破坏所吓倒,我们时时记住你的话: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人民。
今天,我们终于取得了胜利,你也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我坚信,我们一定会在共产党和你的领导下,把我韶山建设好) 把我们国家建设好。
今泽连和李轲来北京看望你,他是代表我们韶山全体父老乡亲来看望你的,也是代表我来看望你的。
我们衷心祝愿你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秋安
宇居
十月三日
两人将信亲手交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完,沉思许久,内心五味杂陈。
过了一会,他看着毛泽连和李轲感慨道:“家乡人民这些年来过得不容易呀!尤其是宇居大哥,他为保护我的亲属,真可以说是提着脑袋干革命呀!”
为了让家乡父老表达感谢,特别是向毛宇居,毛泽东特地回复了一封信:
宇居家兄:
惠示并诗敬悉,极为感谢。此间情形,泽连当可面达。顺问阖族各前辈后辈人们的安好,贵宅各兄弟子侄的健康。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当收到毛泽东的回信的时候,毛宇居欢呼雀跃,还带着毛泽东的亲笔信在韶山冲挨家挨户给他们念起来。
乡亲父老听到毛泽东的回信一个个眉飞色舞,十分感谢。
纷纷请求毛宇居写信给毛泽东,一来表达庆贺喜悦之情,二来也想请毛泽东帮忙解决家内困难事情。
对于这些,毛泽东多是委托毛宇居解决,两人之间多次往来书信,感情可见一般。
05
1951年9月,毛泽东派专人邀请毛宇居等人前往北京叙旧。
听到这一消息,毛宇居倍感荣幸,喜不自胜。
9月18日,毛宇居等人从韶山出发,到长沙乘火车前往北京,23日三人到达北京。
毛泽东在中南海含和堂接待了毛宇居等人。
▲毛泽东和毛宇居等三人合影
阔别十几年再次相见,毛宇居面对这位曾经的学生,现在的主席,内心深处十分喜悦,但是又难免拘谨。
而面对这位曾经的启蒙“大哥”,毛泽东为了让他不至于太过紧张,十分亲切地唤了他一句“大哥”。
毛宇居一听,吊起来的心立马放了下去。
这位主席还是原来那个淘气捣蛋,热爱家乡的堂弟啊!
晚上,毛宇居和毛泽东共进晚餐,相谈甚欢。
虽然毛泽东日理万机,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但是在北京的这段日子里他还是经常抽空跟毛宇居他们叙谈。
在谈到曾经毛宇居巧妙守护毛家祖坟时,毛泽东还用韶山话说道:“咯辈(他们)又奈我何?”
当了主席,在乡亲面前,依旧还是那个俏皮风趣的伢子。
10月1日国庆那一天,毛泽东派人给毛宇居送去了观礼证。
第一次见识到如此庞大的阅兵,毛宇居十分难忘,然后,日后的回忆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还是毛泽东对家乡的想念。
有一次晚上,毛泽东突然对毛宇居说道:“今晚,我跟您回韶山去!”
毛宇居内心一愣,前几天毛泽东还说过回韶山,不会就今晚吧。
看到毛宇居茫然的表情,毛泽东连忙笑笑:“我们今晚就一起回韶山去,去看看当初上学的地方。”
毛宇居更加诧异,主席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啊?
突然,房间里的银幕上出现了“解放了的中国”几个大字。原来这是中苏合拍的一部建国电影,其中不少韶山的镜头。
当然,也有毛宇居的镜头,好几个特写镜头让毛宇居有点不好意思。
毛泽东笑道:“宇居大哥,我们这不是回韶山了吗?还看见您自己嘞!”
毛宇居连忙大笑:“是咧,是咧!”
“回完韶山”后,毛宇居内心激动不已,回到招待所,他马上写了一首《七绝》:
银 幕 一 开 画 来传 ,
老 夫 笑 貌 及 苏 联。
从 今 四 海 为 家 日 ,
几 度 观 光 及 壮 然。
第一次北京之行后不久,韶山就迎来了大事。
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当时仍然十分贫穷,为了让当地的孩子能够更好的读书。
办好韶山小学自然也就成了湖南省的大事,湖南省政府拨款12万元,资助当地教育。
韶山父老看到如此重大的事情,更希望毛泽东能为家乡学校题名。
而这又不得不前往北京一趟,自然这个重任给了曾经去过北京的毛宇居。
1952年11月10日,毛宇居第二次来到北京。
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房热情接待了这位“韶山代表”。
毛宇居详细给毛泽东介绍了韶山建校事宜,毛泽东十分高兴,还说道:“国家搞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人才从哪里来?靠发展教育,靠我们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嘛。”
看到毛泽东如此高兴,毛宇居趁机提出请毛泽东为学校题名的请求。
面对家乡父老的请求,也为了能为家乡做一点贡献,毛泽东欣然接受,立即铺纸提笔准备题字,转头又问毛宇居:“学校的名字改的什么?”
毛宇居想到大家给的嘱托:“大家想请主席题上‘韶山小学’四个字。”
▲今韶山学校
毛泽东刚准备题字,又转念一想:“不,还是题‘韶山学校’吧,现在办小学,以后学校还要发展,到时候又可以办中学,大学,反正都是学校,这一次不就全写好了吗?”
毛宇居连叫:“好,真好,主席想得更周到!”
1958年9月初,已经古稀高龄的毛宇居再次出现在毛泽东的招待房间。
而这一次是为了即将开办的“湘潭大学”题字。
毛泽东关心问道:“大学办在哪里?”
毛宇居答道:“在杨家桥原来湘江煤矿旧址上。”
毛泽东好像听过,继续追问:“哪里来的学生?”
毛宇居详细解答了毛泽东的疑问,还详细询问了毛泽东办大学的建议。
在说到题字时,毛泽东坦诚说道:
“这么多年来,许多人请我写字,我都未写,我的字写得不好。我小时候读书的东山学校,几次来信要我写校牌,我也未写,假如给你们写了,他们不会有意见吗?”
“这个问题好办,你写两张,我帮你送尽外一张给东山,两县人民就都没有意见了啊。”
毛泽东笑了笑,算答应了。
▲湘潭大学和毛宇居
几天后,毛泽东派秘书来毛宇居居住的和平宾馆探望,还捎来了一封信。
信中正是毛泽东答应了的两份学校题字,还附带了毛泽东的字条:
宇居兄:
遵嘱写了湘潭大学校名两纸,请转致选用为盼,另致东山学校一纸,亦烦转致。
毛泽东
九月十日
信封中的几份纸条,是毛泽东反复多次挑选写的自认为不错的题字,还在着重强调的纸条上打了小圈。
可见,毛泽东对家乡那份热爱和办事的谨慎。
毛宇居和毛泽东的最后一次相见是在韶山。
▲毛泽东和父老乡亲的合影(第一排左二为毛宇居)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亲自回到了已经离开了32年的故乡韶山。
一回到韶山他就立马跟工作人员说:“去把我大哥接来。”
当时,毛宇居带着一家老小来到毛泽东下榻的松山一号楼,两人详谈韶山的发展和亲朋好友的近况。
晚上毛泽东设宴款待家乡父老,还特意安排毛宇居与自己同桌。
平时不喝酒的毛泽东,拿出白酒,向各位家乡父老敬了一杯又一杯。
当毛泽东为毛宇敬酒之时,此时已经近80高龄的毛宇居颤抖地拿起酒杯相迎,并连声感激:“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毛泽东一边扶着老人坐下,一边连声说道:“敬老尊老,应该应该!”
青山在,人未老,同学情正浓;岁月增,水长流,情怀依旧深。
毛泽东的一生中最令他难忘的是这位启蒙“大哥”,只有他当了一辈子的老师,一生都在为韶山的教育事业做贡献。也只有他,让毛泽东在建国后四次接见,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传为一段佳话。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能遇到毛宇居这样的启蒙老师对于毛泽东而言颇有益处。
而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呢?能在小时候遇到一位赏识,关心,帮助,解惑的老师,应该是这世上最令人感激,充满阳光的事情吧!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