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为什么非死不可?带你走进那场荡气回肠的大明北京保卫战

洪武三十一年,出生在杭州钱塘的于谦是个从小就不一般的孩子。

但凡中国古代的名人、帝王、将相。小时候“聪明”、“勇敢”、“好学”几乎成了必备的三件套。

于谦也不例外——我们先看一份于谦的家谱。

(于谦像)

太祖于伯汉——山西种粮大户。

高祖于夔——曾经是元朝政府的高官。

曾祖父于九思——曾任杭州路大总管。(相当于杭州城市发改委主任)

祖父于文明——曾任工部主事。(相当于城市住建委工作人员)

父亲于彦昭——在家啃老,未曾当官。

父亲消极避世,不愿入仕的态度让于谦非常不解。家里的前辈们要么经商,要么从政,怎么到了咱们这一代,就知道整天在家里待着无所事事?

于谦的心里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他没有受父亲的影响,反而勤奋好学,还成了一名追星族。他的偶像不是别人,正是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这位粉丝把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屋里,整日顶礼膜拜。此时的他不知道,未来的他,会做一件比文天祥还要青史留名的大事。

(于谦的“偶像”——文天祥)

小时候的于谦不仅追星,还是大明时尚界的弄潮儿。经常穿一身鲜红夺目的衣服,骑着一匹黑色大马,穿梭在大街小巷。邻居见了他,不禁打趣吟诗:“红孩儿,骑黑马游街。”

没想到于谦脱口而出,分秒作对:“赤帝子,斩白蛇当道。” 才思敏捷,可见一斑。

永乐十九年,于谦考取进士,开启了他的官场生涯。

初入仕途的小老弟于谦运气很好,他前脚进入大明官场,后脚汉王朱高煦就起兵叛乱。

太平盛世难有作为,乱世之下人才辈出。

(明宣宗朱瞻基像)

明宣宗朱瞻基一眼看中了这个气度不凡的小老弟,于是带上于谦御驾亲征。

大明官员何止千千万万,而刚一入仕就能和皇帝攀上关系的,只有于谦一个 。

朱高煦雷声大雨点小,被朱瞻基按在地上摩擦,没折腾几下就宣布投降了。

此时在皇帝身边的于谦发挥了他的作用,他被任命为御史,并且有了一份新任务:那就是作为皇帝的专属喷子,数落朱高煦的罪行。

(朱高煦像)

我们这位明代的于谦同志虽然没有说过相声,但是嘴皮子功夫一点也不比德云社的金牌捧哏差。

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朱高煦说的是痛哭流涕,浑身发抖。明宣宗一看于谦果然是能人,做御史太委屈他了,于是委任于谦为江西巡按。(相当于国家派往江西的巡视组组长)

当了特派员的于谦到达江西,体察民情,勤劳肯干。发现当地官员总是欺压百姓。他不吃官场政治官官相护那一套,下令御史将这帮鱼肉百姓的贪官统统逮捕。

铁面无情,是于谦为官的一大特征。

甭管你是谁,只要你贪赃枉法,只要你栽到我于谦手里,那我就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于谦形象)

明宣宗似乎很偏爱于谦,不久之后,又提拔于谦做了兵部右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

做了朝廷大员的于谦对大明军事的情况不太关心,反而喜欢对国家民生指手画脚。

他上书明宣宗,提出了一条非常有创造性的措施。上书的内容很长,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河南、山西都是种粮大省,非常富裕,存粮百万都吃不完,粮食都快烂在仓库里了。

第二:既然吃不完,那就把粮食免费无偿地分给大明各地的穷苦百姓。百姓们以后还得起就还,还不起国家就给报销了。

你可以把于谦的这种政策理解为:他给大明百姓每人都上了一份“贫困户补助”。

爱民如子,这是于谦为官的基本方针。

也正是由于他和人民群众打得火热,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民众成为了于谦在未来的官场斗争中可以争取的力量。

(明宣宗时期的内阁首辅们)

不仅皇帝偏爱于谦,当时的内阁大臣们也对于谦高看一眼。大家知道,明朝的政务系统是非常复杂且冗长的。一封奏折,往往要经过很多道步骤才能交到皇帝手里。所以就会出现“大年初一递奏折,来年中秋才回复”的情况出现。

但于谦的奏折是个例外,早上递过去,晚上就回复。

慢有慢的原因,快有快的道理。因为内阁和皇帝都知道于谦是个干实事的人,他上的奏折,含金量一定是很高的。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宣宗朱瞻基去世,明英宗朱祁镇即位。

(明英宗朱祁镇像)

这位少年天子初登大位,没有继承自己父亲任人唯贤的传统,反而宠信了一位宦官。这位宦官的名字叫王振。

这位宦官同样值得一提,他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专权宦官,堪称是魏忠贤、冯保、汪直之流的祖师爷。

王振很不喜欢于谦,因为于谦很不给他面子。

当时的满朝文武,为了巴结王振,只要到朝中去,必定重金贿赂。送金子的送银子送珠宝的送文玩字画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这些大臣们送不到的。

于谦也得上朝,有人问他要送王振什么礼物,于谦一摆袖子,说了七个字。

“我送他两袖清风。”

(两袖清风——于谦)

不攀附权贵,不向恶势力低头,这是于谦最显著的性格特点。

喝了一肚子西北风的王振决定报复于谦。而此时的王振,把明英宗哄得团团转,成了大明政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他随便找了个理由就把于谦下狱,判处死刑,准备马上执行。

也许在王振看来,这个对自己傲慢无礼的年轻人和自己曾经打击报复过的官员一样,只要自己想,随时可以收拾一顿。

(宦官王振形象)

可王振没想到,于谦不仅不是软柿子,还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因为于谦在人民群众中的基础太好了。

下面是一份王振迫害于谦的档案以及当时人民群众的反应。

王振将于谦下狱,准备处死——老百姓群情激愤,联名上书要求释放于谦。

王振将于谦贬为大理寺少卿(相当于今天的文化部工作人员)——老百姓义愤填膺,要求给于谦升职加薪。

王振将于谦囚禁在山西——老百姓捶胸顿足,和当地官员一起在宫门跪拜皇帝,要求开释于谦。

通过这份档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只要你敢动于谦,全天下老百姓都会跟你玩命。

由于天下百姓的不懈努力,正统十三年,于谦官复原职。

但于谦的故事并未因此结束,他还有更为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一年之后,曾经被明太祖朱元璋打得服服帖帖的蒙古小老弟卷土重来,大举入侵明朝疆界。

按理说有敌入侵,派兵出征就可以了。但王振不知道是吃错药了还是脑子抽风,居然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满朝文武哗然,打仗不是过家家,皇帝说出去就出去,那国家谁来管理?

明英宗大手一挥,指着于谦说就你好了。

于是明英宗带着2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想着自己可以建立旷世功勋,成为千古帝王。

(明英宗被俘)

而整个京师,则留给了于谦来负责。

京师的大臣们没有等回皇帝的凯旋,反而得到了皇帝征战不利,被蒙古小老弟在土木堡(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俘虏的消息。

这回皇帝玩大了,不仅玩没了20万大军,还把自己玩丢了。

朝廷这回慌了,皇帝被人俘虏了,这还是头一回。

大家赶紧把京城大门一关,坐起来商议对策,明朝群臣召开了一场紧急会议。

(徐有贞像)

以下是会议内容:

时任内阁首辅徐有贞表示:还寻思啥啊,赶紧跑路吧,咱们把北京城一丢,回南京去。

于谦嘲笑徐有贞怂包一个,国家有难,只想着逃跑,应该杀头处理。

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表示:虽然皇帝被抓走了,但这事不能全怪宦官王振。

大臣们表示:现在大明都要完蛋了,你还有工夫在这儿替王振开脱!看我们不揍死你个狗腿子!

没想到大臣们不是随便说的,户科给事中(相当于今天的财政监察部部长)王竑站在马顺身后,突然一把推倒马顺,骑上去就是一拳,大家一看王竑动手了,你一拳我一脚的都参与了进来——我们的马顺同志居然被这帮大臣活活打死在了朝堂之上。

(馆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马顺腰牌)

马顺创造了一项历史记录,他成为了明朝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大臣们,还是一帮文臣们在朝堂上群殴致死的官员(锦衣卫)。

这个时候的明朝内部,就像这场群殴一样,乱成了一锅粥。

于谦站了出来。

危难之中方显英雄本色,而于谦的本色,这个时候开始展现。

明英宗被蒙古人抓住了,一时半会儿是回不来了。但明朝不能一日没有帝王。英宗的儿子牙还没长齐,实在太小,没办法立为皇帝。

(明代宗朱祁钰像)

于是他拥戴英宗同父异母的弟弟郕王朱祁钰(明代宗)为新帝,同时自己接任兵部尚书的职务,总揽明朝军务。

于谦当上了明朝的国防部部长,但他心里知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蒙古军队在大汗也先的带领下在土木堡大胜明军,长驱直入,几天就来到了北京城下。北京城的文武百官们不愿迁都返回南京,也不愿意逃跑,而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北京城破,那么大明政权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一场由也先带领的蒙古军队和由于谦带领的大明军队之间的较量即将开始。

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在此之前,于谦只是一介文臣,从来没有参加过战斗。但复杂的时局变化,把于谦推上了可以改变大明命运的位置上。

于谦没有退却,但打仗并不是只有豪情壮志就可以胜利的。

当时明朝的精锐军事力量早就被明英宗在土木堡玩了个底儿掉,能抵抗蒙古铁骑的,只剩下北京城内的老弱残兵。

(土木堡战役形势图)

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积聚军事力量,于谦算是把吃奶的劲头都用上了。

我们来看一份数据。

“北京保卫战”中明朝的军队构成:

河南备操军——相当于十八线的训练部队,平时根本没有机会上战场。

沿海抗倭军——负责在明朝海岸线防守倭寇滋扰的警卫部队,从来没有过大型战场经验。

江北运粮军——平时负责后期保障、粮草输送的队伍,无任何作战经验。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是一支于谦迫于无奈从明朝各地临时拉过来组成的一支队伍,虽然质量不行,但是相比蒙古军队的三两万人,20万人的队伍在数量上却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明代的抗倭军)

“北京保卫战”中的后期保障:

粮食——于谦发动军民,日夜不休地从北京通州运粮到京城,三天时间,就运了足够城中使用一年的粮食。

军械——坑蒙拐骗捡,只要是军械,我全都要。于谦把旧都南京三分之二的军事器械共计125万件一股脑的全都搬到了北京,同时派人搜刮土木堡战役中明军丢弃的军械,得到头盔9000顶、甲胄5000件、火枪10000支、火铳20000杆、箭支444000枚。

军饷——国家都要完蛋了,还要钱做什么?于谦大手一挥,提前发放了大明所有将士和官兵半年的军饷和俸禄。

(北京保卫战形势图)

“北京保卫战”中的战略部署。

铜墙铁壁——北京城墙九道城门和所有的出入口,没有一处遗漏,全都被于谦平均地安排了重兵把守。可以说,做到了真正的严防死守,一只苍蝇也飞不进来。

坚守死战——于谦规定,队伍中的将领,如果胆敢撤退,士兵可以把将领直接砍了。士兵如果撤退,后边的队伍可以把前边撤退逃跑的队伍砍了。以此类推,如果最后面的队伍逃跑,就由督战的自己亲自将他们斩首。他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这是一场死战,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发动群众——得益于于谦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地位。城中的木匠、石匠、瓦匠等蓝领精英们自发的组成工程队伍,挖战壕,修城墙。给三军将士献爱心,送温暖,军民欢乐一家亲。

数量上的优势、完善的后期保障、正确的战略部署,让大明军队在几度和蒙古军队交手后,终于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北京城守住了,蒙古人退兵了。

这一切要归功于大明全体军民的团结一心,更要归功于这场战争的指挥者——于谦。

于谦成了挽乾坤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人物。

大战结束了,一切是否重归平静?

并没有,更严重的危机降临在了于谦的身上。

大明政权解除了外患,但是内忧依然存在,而最大的内忧在于,这时候的明朝,有了两位皇帝。

(大明皇位摄影)

蒙古势力当初扣下了明英宗,折腾一顿发现没有利用价值,又给送回来了。

明代宗不太乐意,他表示原本皇帝被抓走了,百般无奈,我才接任皇帝的位子。现在我干得挺好,他回来了我就得让位啊?凭啥啊?

此时的于谦已经成了明代宗的心腹重臣,他告诉明代宗,我当时说你当皇帝,就是你当皇帝,别的事儿你就不用操心了。

明代宗相信了靠谱大哥于谦的话,毕竟当年也是于谦推举自己当皇帝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对于危难中登顶的君臣,成了大明王朝中最真挚的两个朋友。

他们关心彼此,保护彼此,也成就了彼此。

明英宗被送回来后,朱祁钰和朱祁镇两兄弟大眼瞪小眼,场面十分尴尬。

兄弟二人的皇位角逐也正式开始。

明英宗虽然是太上皇,但是却被明代宗软禁了起来,这一软禁不是十天八天,而是整整八年。

也就是说,这位曾经大明帝国的统治者,从蒙古人的监狱里出来,又进了自己弟弟安排的拘留所。

明代宗不愿意放弃他的皇帝位置,可身陷囹圄的明英宗就甘心放弃吗?

他也不愿意,因为皇位原本就是他的。

(明代宗和明英宗)

我出去溜达一圈,让你替我干两天,现在我回来了,你不老老实实把位置还给我,你还给我关起来?

一切的终结发生在景泰八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

牢牢把持皇位的明代宗生病了。所谓:趁你病要你命。而朝堂里对明代宗和于谦有意见的人,开始了一场惊天密谋的夺位行动。

于谦的对手,是石亨曹吉祥徐有贞这三个人。

徐有贞大家都知道了,他被于谦无情地在朝堂上笑话过。——这是明英宗的文臣势力

石亨曾在“北京保卫战”功勋卓著,但却因为封赏没有于谦大而暗生间隙。——这是明英宗的武将势力

曹吉祥是个宦官,而明朝最不缺的,就是顺杆爬然后权势滔天的宦官。——这是明英宗的内宫势力

三种势力组成了“打倒于谦三人组”,趁着代宗生病的空当儿,居然将被囚禁的英宗接了出来,一鼓作气地推上了皇位。

(明英宗复辟)

明英宗复位了。

三十三河东,三十年河西,皇权变更转眼之间。

大臣哗然,但大臣同样沉默。因为对绝大多数朝臣来说,谁来做这个皇帝的位置,也不会对他们的功名前途和利益有任何的影响。

谁来当皇后,也不会让他们的情况变得更好,或者更坏。既然如此,何必多管闲事呢?

唯一受到影响的,就是于谦。

因为于谦是促成郕王朱祁钰成为登上皇位的始作俑者。

“三人组”的计划很简单,很拙劣,但在历朝历代都是很有效的。

他们给于谦定了一个“谋反”的罪名。

而昏君昏臣当道的年代,给一个忠臣定下“谋反”的罪名,往往是不需要有任何证据的。

同僚觉得你谋反你就是谋反,天子觉得你谋反你就是谋反。

(于谦像)

所以当有人劝于谦申辩时,于谦只是笑着说:没有必要。

于谦根本不在乎别人对他的构陷,因为他明白,自己保卫大明的使命已经完成,而其它的,在他眼里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

他在朝堂上看着再次回到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也看着他。

你们可能想不到,朱祁镇并不想杀于谦,而且非常不舍得杀于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尊敬于谦,感谢于谦。

因为是这个铁骨铮铮的文臣替老朱家守护住了命悬一线的大明王朝,自己才能安然无恙地返回北京。

从这个意义上讲,明英宗其实应该跟他说一声谢谢。

他也由衷地欣赏这位放眼朝野最有能力的大明官员。

但是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无可奈何的。

如果不杀掉于谦,那么他这次的复辟帝位就变得师出无名——他已经是太上皇,不管从哪种角度来讲,是没有道理夺掉明代宗朱祁钰的位置的。除非,明代宗朱祁钰是昏君,他必须取而代之。又除非朝中最有影响力的大臣是乱臣贼子,他必须挺身而出除之后快。

而于谦,就是那个乱臣贼子。

他必须要死,如果他不死,那么明英宗的复辟将永远名不正言不顺。

(崇文门)

1457年2月16日,景泰八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以谋反罪名被押解到北京崇文门外。

也就是在这座他曾经拼死保卫的城池面前,他得到了自己最后的结局——斩立决。

名臣也是名将于谦走完了他的一生。

而作为笔者的我,要如何评价于谦?

我想,他是一个不需要评价的人,他的伟大和高尚将永远镌刻在大明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星空之下。

而他的人,就像他曾经写过的诗一样,不畏生死,一生清白。

愿英魂千古!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