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脱贫记

黄谷村地处大山深处,五道山梁夹着三条深沟,山路崎岖旋转,赶集要走20里地,挑一担水,来回得走5里山路。过去农产品运不出去,佛手瓜、蜜桃在地里一烂一片。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栗建昌 张志龙 贾云鹏

人人都说沂蒙山好,可风景里的50多万老区贫困百姓,当年的日子并不轻松。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来到山东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沂蒙革命老区,走村入户,零距离感受这片红色热土的脱贫新变化,走进沂蒙脱贫的优美画卷。

融入产业链 脱贫有保障

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一号大道上,从藤蔓上垂下的佛手瓜不时打在车顶上,发出咚咚的声音。两边张望,山峪间立竿连片,竿顶端连片架网,佛手瓜绿叶成荫,像地毯一样铺满了整个山坡。叶落之后的柿子挂满枝头,一树树红火点染着村前屋后。

黄谷村贫困户张文山今年种了4亩佛手瓜,按照每亩产量1万斤、收购价每斤8毛钱计算,每亩佛手瓜纯收入能达到5000元。“过去运不出去,烂在地里,现在有合作社统一销售,价钱还高。”张文山笑得合不拢嘴。

当地村民有种植佛手瓜、蜜桃的传统,但依靠瓜果脱贫致富,几年前“想都不敢想”。黄谷村地处大山深处,五道山梁夹着三条深沟,山路崎岖旋转,赶集要走20里地,挑一担水,来回得走5里山路,佛手瓜、蜜桃在地里一烂一片。

临朐县委书记杜建华说:“要拔掉穷根,就要找准‘病根’,攻克制约群众脱贫的因素。”为此,临朐县精准进行脱贫要素匹配和制度性供给,首先从嵩山最难啃的硬骨头——7个山顶村沿线修建环山路开始。这条总投资4000多万元、全长55公里、平均海拔700米的“天路”建成通车后,当地的优质瓜果走出了大山。

嵩山生态旅游区还建立起瓜果冷储交易中心,通过“一村一合作社一冷库”的方式,为各村提供瓜果集中储备销售平台。“每个村的瓜果合作社都有一个冷链仓库,方便村民们延长保存瓜果时间,卖上好价钱,当地佛手瓜、蜜桃等种植面积扩大到近7万亩。”临朐县扶贫办主任杨先凯介绍,全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44个,惠及贫困户1.47万户次、2.78万人次。

佛手瓜成为“致富瓜”,是沂蒙山区产业扶贫的缩影。

当地发挥“八百里沂蒙山山清水秀、千里沂河风光旖旎、红色文化根深叶茂”的优势,依托果品、苗木、黑山羊、编织等特色种养殖和手工艺品,将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吸纳到扶贫项目产业链中,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不断扩宽脱贫增收渠道,实现贫困户脱贫、村集体增收、合作社发展共赢。

“中国结艺之乡”郯城县红花镇,聚集了几百家中国结加工制作销售企业,年产值达12亿元以上,是全国最大的中国结生产基地。全镇7万多人口中,有2万余人从事中国结相关产业,形成了30余个中国结编织专业村,有6000余户编织专业户,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8月10日,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镇一家中国结加工厂扶贫车间,工人按照网络订单加工中国结。(房德华 摄)

红花镇镇长赵安宁介绍,镇里通过为贫困户设专岗、送料上门再回收等多种途径,已带动130余户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稳定脱贫。

红花镇院南村贫困户郑怀玲患有肢体二级残疾,行动不便。经过简单的技术培训后,现在她每天在家做着盘绳、穿针、搭线等简单劳动,不仅丰富了生活,也增加了收入。她说:“这活儿干着轻松又喜庆,一年能挣六七千元。”

山东省扶贫办统计数据显示,沂蒙革命老区(临沂全市12个县区、潍坊临朐县、淄博沂源县、济宁泗水县、泰安新泰市、日照五莲县和莒县)18个县(市、区)2015年底共有贫困人口55.6万人,到2018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经过两年巩固提升,已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迈进。

仅在老区主要城市临沂,2016年以来就共累计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6.7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78亿元,先后建设了3245个产业项目、276个扶贫车间,带动48.9万人次贫困群众增收,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2566元增加到2019年的6913元。

沂蒙精神引领 激发战贫动力

沂南县依汶镇后峪子社区,青山脚下整齐排列着一栋栋红顶白墙的二层小楼。干净整洁的街道旁,几位村民在树荫下闲聊家常,处处显示着这个远近闻名的“小康村”里幸福的生活。

后峪子社区恰如其名,过去村落分布在8条山峪里,曾是一穷二白的山区村。“从前俺们村在山上,只有一口井。小时候遇上天旱,得拿着泥罐子走七八里路到汶河接水。因为山路难走,泥罐子常常在半路就摔坏了,有时候一天跑好几趟都填不满家里的水缸。”村民尹传凤回忆道,缺水是后峪子村的“穷根”。因为没有水,外村的闺女不愿嫁过来,当时的后峪子村被邻村人戏称为“干巴村”“光棍村”。

沂南县后峪子村敲锣打鼓送喜报,将评选为好媳妇的喜报送到娘家。

面对贫瘠的自然条件,社区党支部书记梁兆利带领党员群众战天斗地、整山治水、修路架桥。经过十几年的奋斗,尤其是近几年的努力,这里告别了“出村没有路、浇地没有水、山上没有树”的历史。随着山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后峪子社区将目光瞄向帅李、板栗种植,让荒山变成了致富的金山。2019年,后峪子社区集体收入3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万元,全村75户贫困户118人全部脱贫。

一进沂蒙山,遍地起炊烟。拥有红色沃土的沂蒙革命老区,早在1995年就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新时期脱贫攻坚中,干部群众传承“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沂蒙精神,为打赢这场新的“孟良崮战役”注入源源不断的战贫动力。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野店镇村民牛庆花在苹果园为客户挑选苹果

“电商玫瑰”牛庆花在蒙阴县野店镇远近闻名。2015年底,当时还是留守妇女在家养猪种地的她,参加了北晏子村组织的电商扶贫培训,随后创办了网店“孟良崮果园”,蜜桃销售旺季月销20余万斤。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还带动全村16户贫困户脱贫,被父老乡亲们称作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之一。

“我是听着沂蒙六姐妹故事长大的,她们当年那种‘最后一口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衣,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支前拥军精神激励着我。我想把这种精神融入企业中去,带动更多的乡亲发家致富。”牛庆花说。

临沂是沂蒙精神的发源地,又是山东脱贫攻坚两个重点市之一。临沂市委书记王安德说,党员干部打头阵、男女老少齐上阵,我们实施了“双百千万”沂蒙老区脱贫攻坚行动,即百名县级领导包镇、千名第一书记包村、万名机关干部包户。同时,号召百家强企帮镇、千家电商帮村、万家志愿家庭帮户。

除了牛庆花,其他“沂蒙扶贫六姐妹”也都有着突出成绩:曹淑云在偏远山区开设扶贫车间,招收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打工;于学艳开起公司,生产西瓜塑料网兜,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家;林西臻在农村办起幼儿园,带动村民开展志愿服务,帮助困难群体;刘加芹在家办起服装加工厂,带动周边百姓致富;王洋建起了“快递+电商”村级服务站,开展电商助农……

沂蒙老区党员干部深入贫困镇、村、户开展“三问三清”,一问贫困户为什么贫穷,二问省定重点村为什么贫困,三问联系镇发展为什么落后,对贫困镇、村、户分类制定帮扶措施,实施精准对接、靶向治贫,做到扶贫攻坚行动责任清、措施清、时效清。2016~2019年,临沂有1275个贫困村摘帽、45.1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4.85%到2019年基本“归零”。

6月30日,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镇老周圩子村扶贫干部王玉红(右)向贫困户庄华云老人传授中国结的编织方法

织密“防护网” 脱贫更防返贫

在临朐县景福养老护理院干净明亮的病房内,辛寨镇王家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建宝正在医护人员的照料下进行康复训练。因车祸导致重度失能的王建宝,入住景福养老护理院扶贫养老服务中心两年多来,身体明显恢复。他的父母和妻子减轻了护理照料的劳累,都在周边工厂找到工作,家里有了稳定收入,实现了解困增收。

“老病残”特困群体是贫中之贫、难中之难。对此,沂蒙老区各地探索特困群体帮扶救助长效机制,织密防返贫致贫“防护网”。比如,临朐县将全县1.1万名“老病残”特困群体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实现了重度失能人员集中护理照料、重度贫困精神障碍患者救治、特困群体居家帮扶照料三个全覆盖。

景福养老护理院院长高霞说,目前已收治了224名生活不能自理、家中无人照料的贫困人口,照料费用每人每月3000元。按照临朐县相关规定,入住护理院的重度失能人员政策性补助全部用于护理相关费用,不足部分由县级和乡镇按照6︰4的比例分担,破解了“一人卧床,拖垮一家”的难题。

沂蒙老区各地还为贫困群众购买“扶贫特惠保险”,形成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机构减免、民政救助救济的“五位一体”安全屏障。

郯城县郯城街道陵坡村居怀彬就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他的老伴患尿毒症已9年,一年要做100多次透析,每年医疗花费13万多元。现在有了特惠保险,报销后自己每年仅承担6000多元。他直言:“政府政策好,要不然老伴的命早就保不住了。”

多地还建立起“六个一”长效机制:即每个村建设一个特色产业项目,一个扶贫就业点,一个光伏扶贫电站,一个包括普惠性幼儿园、卫生室、户户通硬化路、饮水安全、农村改厕、文体广场在内的公共服务平台,一个孝心养老基金,一个扶贫理事会,实现一村多业、一户多策、一人多岗,有效促进了村增收、户脱贫。

“一园生五金”,脱贫有长劲。位于沂蒙老区深处、三县交界之地的沂南县岸堤镇朱家林,通过搭建产业融合、资本下乡、人才返乡的平台,先后吸引40余个产业项目和创客团队落地,使昔日落后的小山村崛起成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在此过程中,当地村民可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房屋分红、打工薪金、经营收入、集体分配收入。朱家林田园综合体覆盖的5个省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43户、3813人已全部实现脱贫。

沂南县朱家林村民通过在民宿当管家实现就地就业,获得可靠稳定的收入来源。

记者在建于朱家林田园综合体的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沂南试验站看到,果树专家正为园区的果树项目负责人、附近村果树种植户开展果树绿色发展新模式新技术培训,让脱贫可持续、更长效。“我们要让科技助力脱贫攻坚。”试验站负责人高登涛说。

为确保扶贫资产完整安全、管理到位、高效运转,沂蒙老区还通过“四权分置”加强扶贫资产精准管理,即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承包户、收益权归贫困户、监管权归政府。目前,临沂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已登记管理扶贫资产26亿元,巩固提升了脱贫成果。

临沂市扶贫办副主任唐艳芳说,当地还建立起返贫监测和即时帮扶机制,通过精准扶贫“二维码”,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监测管理,对4057名即时帮扶人员持续开展针对性帮扶,有效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新华社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