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城市文明往地下延伸
在科幻巨著《三体》中
人类移居地下,地球文明得以延续
在现实世界中
有摩天大楼,也有地下城
城市能向天上发展
也能向地下延伸
穿梭地铁、地下通道、过江隧道
点亮深“隧”之眸
纵横地下世界
离不开大直径盾构技术的发展
作为大盾构领域的行业翘楚,中交隧道局盾构公司(简称盾构公司)聚焦“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专业化公司”的战略目标,走出了一条专业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我们坚持以‘强好优’战略为引领,全面对接中交一公局发展新蓝图,坚持‘做大轨道交通、做强大直径盾构、持续提升新兴市场竞争力’三大战略,持续打造‘中交轨道盾构尖兵’和‘中国大直径盾构主力军’品牌。”盾构公司党委书记张洪锋声音铿锵有力。
高光入局
明晰发展方向 探索专业之路
6月
中标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工程8标项目,是中国交建在上海地区承揽的首个超大直径盾构工程。
10月
中标北京东六环(京哈高速—潞苑北大街)改造工程第4标段,其中隧道段京津公路至潞苑二街段工程是全国最长的地下道路隧道、我国内地直径最大的盾构隧道。同月,中标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工程A2标段项目,是全国第二长的长江隧道,也是今年中交一公局中标的第三个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
作为中国交建长大隧道、大直径盾构的先行者,今年6月以来,盾构公司在大盾构市场“连中三元”,凭借的不仅是11年来在大盾构领域的厚积薄发和开拓进取,还有始终以“自强奋进,永争第一”为引领的精神。
在张洪锋看来,要成为大盾构市场当之无愧的“王牌军”,首先要有明晰的发展方向和对核心优势的认知把握,这样才能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方向。“我们的目标是要做中国大盾构领域的主力军,所以一开始就瞄准了大盾构市场。”
成立不久,盾构公司就迎来了市场的第一次机会和考验。
“第一个大盾构项目是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是当时在长江上修建的盾构隧道中直径最大、工程地质条件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过江通道。”盾构公司总经理姚占虎记忆尤新。
难度究竟有多大?姚占虎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施工中承受的最高水压达0.72兆帕,相当于一个火柴盒上站两个人,盾构机在江底承受的压力史无前例!”
更具挑战的是,长江江底地质条件复杂,盾构机需长距离穿越卵石层、砂岩层,同时4次穿越长江大堤……这一切都决定了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项目是一个世界级工程。
“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在张洪锋看来,虽然高水压下超大直径盾构的南京纬三路项目是挑战世界级难题,但是“必须做成品牌,才能在大盾构领域立足。”
与世界级“高手”过招,首先要有一把称手的“兵器”。
“当时我们大胆使用国产盾构机‘天和号’。”张洪锋介绍,这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泥水气压平衡复合式隧道掘进机,它的开挖直径达15米,可以满足地质条件包含石英含量极高的砂卵石、强度达120兆帕的岩层、黏土的复合地层长江隧道的施工要求,专门为南京纬三路过江隧道工程量身定做。
神兵利刃在手,过江隧道的掘进势如破竹,盾构公司的项目团队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以顽强拼搏的斗志克服重重困难,突破道道难关:首次实施双层多出口X形总体设计,使隧道通行能力达到南京长江大桥的两倍多;首创盾构直接穿越江中富水的超大超深风井,节约工期六个月;首创氦氧饱和带压换刀技术,使换刀效率达到传统换刀效率的8倍以上;创造了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日掘进22米的施工纪录……
2016年1月1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正式通车。盾构公司在整个中交集团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在大盾构板块克服了诸多世界级难题,展示了在大直径盾构施工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
高光入局,未来可期。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隧道项目为起点,盾构公司在做好传统盾构工程的基础上,跻身大盾构市场,进入大盾构时代。
“先行者有先行优势,大盾构领域科技含量高,市场规模大,前景不可限量,我们要从源头上谋篇布局,做好大盾构全产业链规划,走科学化、高端化、智能化的路子,打造‘中国大直径盾构主力军’品牌。”张洪锋说。
品牌立誉
引领技术创新 打造全产业链
如果说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项目是盾构公司在大盾构市场的奠基之作,那么目前在建的南京和燕路过江隧道项目便是其做强大盾构品牌的立誉之作。
近期,盾构公司承建的长江上盾构施工难度最大的过江隧道——南京和燕路过江隧道进入江中水下施工阶段,标志着该隧道已到达施工技术难题区,准备“开啃”上软下硬复合地层的“硬骨头”。
“和燕路项目是全国首例超大直径盾构穿越断层、岩溶地层的过江隧道,我们承建的位于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上的A3标段,是全线盾构隧道施工中难度最大的标段之一。”开工伊始,深耕大盾构领域多年的姚占虎,每个月都要从北京飞到南京。作为中交一公局大盾构领域的首席专家,他每次在工地一待就是10多天,为的就是帮助项目“随时解决问题,把这项工程做精细做扎实。”
过江隧道工程能精细到什么程度?和燕路项目经理王义盛给出的答案是“无渗无漏”。
的确,无论是盾构始发建舱、地连墙施工,还是隧道成型,和燕路项目都做到了“滴水不漏”。
这其中,既有FGM渗漏水检测技术等“四新”技术加持保证工程质量,也有全局规划精细管理兜住安全底线,更离不开国产盾构机“振兴号”的劈砂斩石。
重器添翼,匠心精琢下的和燕路项目成为盾构公司的“金招牌”,不仅收获2018年度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12项奖项,取得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优秀QC成果等荣誉,而且多次作为现场典范接受北京、上海、广州、宁夏、江阴、天津等地业主及施工单位的检验,在华东区域为中交隧道局树起了品质工程的大旗,也为盾构公司顺利拿下珠海兴业快线、北京东六环、江阴过江通道等超大直径盾构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大直径盾构人才。
荣誉只是起点,奋斗永无止境。经过和燕路项目,张洪锋敏锐察觉到,只有超前谋划,抢占技术高地,才能在大盾构市场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大直径盾构机是当前隧道施工的主力装备,是大直径盾构先锋队的开路先锋,我们要加快大盾构装备和技术的合作研发,走高质量、高精尖发展之路。”张洪锋说,推进隧道工程等工程机械装备研发,既是央企的责任和担当,又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要求。
同频共振,合作双赢。以和燕路项目为“媒”,中交一公局和中交天和强强联合。9月29日,由中交一公局集团隧道局监造、中交天和完全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国内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长城号”在江苏常熟顺利下线,其开挖直径达16.07米,整机总长约145米,总重量约4500吨。
大国重器“长城号”盾构机将应用于盾构公司承建的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隧道项目施工。
“‘长城号’需穿越北京副中心城市核心区,地下管线构筑物复杂、实施难度大,需下穿或上跨多条道路、轨道及河流,盾构机平均覆土20米,最深处为穿越北京城市副中心火车站,覆土达45米。”东六环改造工程项目经理何剑光介绍。
正因如此,“长城号”盾构机首次采用了由中交天和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创长距离掘进不换刀技术,可实现连续掘进4800米不换刀,确保隧道上方建筑不受影响,可实时检测出刀具磨损量,方便操作人员及时调整盾构掘进参数,提升刀具使用寿命和掘进效率。
“长城号”盾构机还应用了管片自动化拼装技术、智慧化远程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绿色环保管路延长装置、泥水分层逆洗循环技术、国产常压换刀装置、刀盘伸缩摆动装置等世界先进技术和装备,将助力我们把东六环改造工程建设成为安全、绿色、环保、智慧的示范性工程。”东六环项目总工吕计瑞说。
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早已不局限在同业或跨界的横向竞争上,而是日益向纵深扩散,行业的全供应链竞争呼之欲出。
“我们结合公司定位,认真研究与盾构中心‘一门两牌’运行管理特点,形成一整套制造除外的盾构设备全产业链管理体系。”张洪锋说。
目前,盾构公司已经在四川德阳、广东江门、安徽滁州建设盾构基地,打造租赁经营、基地运营(维修+人才培训)、技术服务管理3大核心业务。
同时,依托在建的上海机场联络线、江阴第二过江通道等大盾构项目,盾构公司将以管片厂生产基地落户安徽为切入点,立足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沿着盾构施工产业链延伸,在安徽、山东的大盾构领域市场获得高端资源,从而辐射华东、华北地区大盾构市场,逐渐实现市场开发、预制构件产业基地和矿产资源开发等多元化发展,改变单纯依靠规模扩张,走出施工收益较低的循环,实现由产品向产业转变,进一步深化公司专业化、属地化建设。
蓄势勃发
培育核心优势 深谋布局未来
船过中流更奋楫。随着数个大盾构项目相继中标,盾构公司正在加快扩展大盾构市场版图。
“大盾构市场是我们强大起来的王牌。”张洪锋说,盾构公司坚持核心竞争力引领,创新管理模式,扛起“中国大直径盾构主力军“的大旗,担起中国交建赋予的塑造“中国隧道(大盾构隧道)”品牌的历史使命。
“盾构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张洪锋和姚占虎观点一致。
在人才梯队建设上,盾构公司进一步完善技术人才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公司技术人才库,针对各项目面临的重难点技术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工作。
“高难度项目是最好的练兵场。”从一线打拼出来的张洪锋深谙此道,“只有在一线摸爬滚打,才能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方能增益其所不能。在国内首个大直径盾构上下叠落施工项目珠海兴业快线(南段)二标,张洪锋的话得到了证实。
“这个项目位于珠海市香洲区主城区,周边居民楼、学校、医院等建筑物密集,地上交通繁忙,地下管线复杂,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我们将在盾构机始发前,完成主线明挖段,在盾构掘进过程中,内部现浇结构跟随施工,盾构叠落段遵循‘先下后上’的原则,合理组织、动态跟踪,确保高质量完成所有施工任务。”
思路清晰,路径明确,谁能想到眼前这位年轻的总工入行之初是个连盾构机都没摸过的试验员。
“张晓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勤奋努力,善于钻研业务,从零开始跟着项目一起成长,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项目总工的岗位。”珠海兴业快线(南段)二标盾构工区项目党支部书记黄晓波说。
“我们加强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工作,实现干一个项目、树一座丰碑、育一批人才。”张洪锋强调。
“人才中心”建设是盾构公司引领中国交建大盾构业务发展的着力点之一,为实现经营战略的不断优化,盾构公司进一步做实大盾构市场营销中心、管理中心、创新中心、模式中心、标准中心等“六大中心”建设。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盾构公司将立足轨道交通和大盾构市场工程建设,提升综合管控能力,创立以品牌工程、品牌项目、品牌技术为核心的品牌资源体系,保持在中国交建轨道交通、大盾构施工领域的领跑位置。
“我们要打造一批品牌过硬、领跑行业的‘拳头产品’,未来5年力争打造3至5个省部级及以上品质工程,做轨道交通和大盾构领域品质工程的践行者。”张洪锋强调。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贯穿企业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如今,在大盾构市场风生水起、蓄势扬帆的盾构公司又有了新目标。
“我们结合中交一公局‘双千亿、五百强’新目标,精益管理,持续推动适应性组织创新、管理理念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通过在轨道交通和大盾构领域精益管理方面的持续创新,培育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张洪锋说,未来5年盾构公司要实现在轨道交通和大盾构领域技术领先,成为长大隧道施工掘进技术分中心的技术支撑,通过科学高效的资源配置,使人均产值、人均利润成为中交标杆和示范,做轨道交通和大盾构领域精益管理的创新者。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盾构公司要确保中交一公局在轨道交通和大盾构领域战略布局的落地实施,就要担负起‘主建’使命任务,打造一流的专业能力、一流的资源配置能力、一流的价值创造能力、一流的数字化能力、一流的企业文化能力,保持在轨道交通和大盾构领域扛旗领路的战略地位,引领行业发展方向!”对于做成轨道交通和大盾构领域发展方向的引领者,张洪锋信心满满。
作者丨王俊峰 丁俊峰
图丨中交隧道局盾构公司
责编|廖芊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