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地将军”释义浅谈:论夏侯渊之死
白地者、空空如也。
夏侯渊是曹魏勋旧肺腑,与曹操为连襟儿,渊子衡又尚公主,特受宠爱。
关于其军功履历,记载甚详,无需赘言。但夏侯渊有个特殊称谓,即“白地将军”。
“白地将军”之名,不见于《三国志》原文及裴注,而见于《太平御览》辑录的《魏武军策令》,是一条有关“鹿角工事”的词条摘录。
从引文的辞令口吻上看,“白地将军”很明显是一种贬义称呼,可知与渊“屠城劫掠、夷为白地”的军功无关。
《魏书二十五 高堂隆传》又有一条“吴蜀二国、非白地小虏”的记载,陈《志》全书唯见一例。由此可以推导出“白地”二字的含义。
“白地”即一无所有,“白地将军”特指有勇无谋的领兵者。
本文共 3200 字,阅读需 6 分钟
夏侯渊其人
夏侯渊军功彪炳,与“白地”似有不同。
夏侯渊是三国汉季名将,与族兄夏侯惇共同仕宦魏武。
夏侯渊字妙才,惇族弟也。--《魏书九 夏侯渊传》
实际从夏侯兄弟的履历来看,夏侯惇更类似主持屯田与后勤工作的“儒将”,夏侯渊则是冲锋陷阵、披荆斩棘的“斗将”。
夏侯渊的战斗特点,是“快”且“烈”。
其行军速度冠绝曹营诸将。在陈寿与王沈笔下,夏侯渊“转斗千里”,军中称之为“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与徐晃不相上下。
渊为将,赴急疾,常出敌之不意,故军中为之语曰:“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王沈《魏书》
(太祖令曰)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如徐晃)长驱径入敌围者也。--《魏书十七 徐晃传》
其摧锋陷阵的威力亦为可观。《夏侯渊传》基本是一部“军功史”,无一字废话,全是各种交锋记载。频率高、烈度猛,且几乎百战百胜。类似记载格式者,还有张辽和乐进。
注:详见《魏书九》与《魏书十七》,文多不载。
换言之,夏侯渊实际是具备了“五子良将”水平的“姻亲将领”。
因此,《魏武军策令》当中提到的“白地将军”,也就特别有探讨价值。因为夏侯渊军功卓著,曹操却称其“本非能用兵也”,很是奇怪。有必要探讨“白地”的含义。
所谓“白地”
白地、即空无一物的土地,此处引申为“有勇无谋”。
在魏晋官修史中,“白地”二字比较罕见。《三国志》仅出现一次,《后汉书》与《晋书》则未见记载。
《三国志》中借高堂隆(曹叡的老师)之口,提到“明帝荒淫奢侈、吴蜀作乱于外”的隐患。
高堂隆称:吴蜀两国,既不是“白地小虏”,也不是“聚邑之寇”,而是横跨州郡、人户众多的僭主,欲与中原争霸云云。
(高堂隆曰)今吴、蜀二贼,非徒白地小虏、聚邑之寇,乃据险乘流,跨有士众,僣号称帝,欲与中国争衡。--《魏书二十五 高堂隆传》
为《资治通鉴》做注的胡三省,将“白地”解释为“不生草木的大漠”,对“聚邑”则解释为“盗贼窃发屯据的聚落”。实际将吴蜀两国与“鲜卑乌丸”相比对,将“白地”解释为“沙漠”。
白地,谓大幕(大漠)不生草木,多白沙也。小虏,谓乌桓、鲜卑也。聚邑之寇,谓盗贼窃发屯据乡邑聚落也。--胡三省
此说虽无不可,却有失偏颇。尤其在“白地将军”与“白地小虏”的相似结构类比下,“沙漠说”无法解释夏侯渊“白地将军”的含义。
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白”指一无所有;“白地”指没有树木、庄稼、房屋的土地。
常见的烧为白地、夷为白地,皆指土地空空如也。古时称呼“无功名在身的百姓”为“白丁”或“白身”,也是同样道理。
因此,夏侯渊所谓的“白地将军”,直译就是“空空如也的将军”。
问题在于夏侯渊军功彪炳,绝非一无所有、空空如也。这就需要结合《魏武军策令》的后半段话来看,即“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
(夏侯)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魏武军策令》
在曹操看来,修补防御工事一类的事情,是偏将(张郃)应该做的。夏侯渊身为一军之主,本应居中持重,统率调度,却亲赴险地、干一些无足轻重的小活儿,以致身死军破。可谓大脑空空如也,徒有一身蛮力。
夏侯渊之死
定军山之战,清楚证明夏侯渊确实有勇无谋,无怪乎被称作“白地”。
夏侯渊之死,因为纪传体格式限制,需要结合《魏书九 夏侯渊传》、《魏书十七 张郃传》、《蜀书二 先主传》、《蜀书六 黄忠传》、《蜀书七 法正传》才能梳理事件始末。
“定军山之战”的名声,在传统的戏剧舞台上,大到超乎想象。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就是《定军山》。拍摄于1905年(清代末期),由谭鑫培主演,以京剧形式呈现。
定军山之战脉络清晰,记载详尽。
简而言之,即刘备兵分十路,围剿魏军。魏军副将张郃受敌,渊分兵助战,导致本阵兵员减少。刘备又烧魏军鹿角工事,夏侯渊遂亲自带队救火,遭法正、黄忠伏击阵亡。
按《魏书》记载,夏侯渊死后人心惶惶,不得已推副将张郃上位,才稳住士气。
渊与备战,(郭)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魏书二十六 郭淮传》
但是《魏略》的记载,态度则明显不同。
渊虽为都督,刘备惮(张)郃而易(夏侯)渊。及杀渊,(刘)备曰:“当得其魁(指张郃),用此(夏侯渊)何为邪!”--《魏略》
黄忠部斩杀夏侯渊后,刘备居然“不甚满意”,称“张郃才是魏军魁首,放跑了张郃,却杀个夏侯渊,没有大用”。
考虑到《魏略》作者鱼豢仕宦曹魏,且老家(雍州京兆)距离汉中颇近;其记载可信度似乎较陈寿为高。从后续的历史记载,也不难看出张郃确实比夏侯渊更加“多谋善断”。
因此,在刘备眼中,夏侯渊不过匹夫之勇;张郃才是头号大敌。
这也很符合曹操在《军策令》中提到的“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的叹息责备。即“渊虽数战胜,但太祖诫之曰:为将当有怯弱时”的真谛所在。
初,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魏书九 夏侯渊传》
回过头再看夏侯渊的军功履历,基本作战方式是“一路莽到底”的狂战士奔袭。可归纳为“有进无退、有去无归、有死无生”。长驱直入、转斗千里的传奇色彩,大概也缘于此。
可惜刘备不是“白地小虏”,兼有黄忠、法正为羽翼,便更难对付。
看刘备的战法,其实就是简单的“声东击西”加一次“围城打援”。没想到刘备两次设计,夏侯渊竟两次中计。
第一次将一半主力,调拨给受困的张郃;第二次竟然亲自带兵去鹿角工事上救火,结果被黄忠斩杀。川军“金鼓震天、欢声动谷”,魏军“狼狈而逃、如丧考妣”。
(黄)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蜀书六 黄忠传》
刘备虽勇、不以智计见长;法正虽谲、此谋也无甚新意。夏侯渊却糊涂到连续踩雷两次,最终将自己炸飞。也难怪曹操要骂他“白地将军”,揶揄其“但知恃勇,不知怯弱,脑袋空空如也”。
曹操对自己这个连襟儿,可谓了若指掌。其劝诫夏侯渊的辞令,竟与刘备劝诫张飞异曲同工。
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蜀书六 张飞传》
至于刘备认为“副将张郃实为军帅,主将夏侯渊不过匹夫之勇”也事出有因。即曹魏的“宗室姻亲督军制度”(潜规则)。
仔细观察曹魏三祖时代的地方督军,军区司令基本都是曹氏或夏侯氏,辅以“谯沛出身”的乡党势力。如东线督军是曹休;南线是曹仁、夏侯尚;西线战事吃紧,先后有夏侯渊、夏侯懋、曹真、夏侯玄、夏侯霸等人出任过都督。
因此,有勇无谋的夏侯渊,可以占据主帅;智勇兼备的张郃,却只能屈居副官。
刘备非“白地小虏”,夏侯渊却做了“白地将军”。最终身死军破,汉中易主,曹操也带着“鸡肋”的无尽遗憾,败还长安,空留一缕马蹄轻尘。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