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东路琴书、“蹦蹦戏”演变而成 烟台吕剧瞄准“申遗”

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随着《中国吕剧大辞典》编撰工作座谈会在烟台举行,烟台吕剧准备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消息被坐实。由东路琴书、“蹦蹦戏”演变而成的烟台吕剧,曾历经低谷,后又重振辉煌。如今,在改革的大潮中,烟台市吕剧院没被推向市场,并实现了“一部戏带活一个院团、带出一批名角”的目标。烟台吕剧正沿着正确道路健康前行。

溯源 由东路琴书、 “蹦蹦戏”演变而成

追溯烟台吕剧的历史,还得从光绪二十六年的那个小年说起。

1901年2月11日,是腊月二十三。吕剧主要创始人之一时殿元的“同乐班”在家乡东营广饶时家村首演化装扬琴——《王小赶脚》。时殿元一生致力于琴书的改革和吕剧的创新,他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改为上妆演唱,奠定了吕剧产生的基础。

1905年春,42岁的时殿元带着“同乐班”一边唱戏,一边教戏。他们来到黄县、掖县、烟台,在蓬莱算盘子口一带演出时,拜访了晚清文武秀才、胶东琴书艺人,蓬莱人翁老明。时殿元虚心向知识渊博,深通音律,善书词的翁先生请教,受益匪浅。这次详谈,让东路山东琴书与胶东琴书第一次融合。随后,翁老明受京剧等戏曲艺术形式的影响,将扬琴演出方式进行改革。

他先以自编的《三打四劝》中的《苏保送妹》一折进行试演,将演员男女角色、乐队文武场进行分工,乐队退至场边伴奏,让出场子供演员表演,使琴书的艺术性产生质的变化。约于1894年在登州府首次公演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因唱本有情节、有人物,演唱者边唱边演连蹦带跳,群众热情地称之为“蹦蹦戏”。

烟台“蹦蹦戏”,成形于二十世纪初(约1910年)。成熟并盛行于二三十年代。及至五十年代(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建立并很快唱响全国,使一脉相承的烟台“蹦蹦戏”,从宗入流,统称吕剧。

发展 六十五年 ,几多辉煌 ,几多艰难

1955年,蓬莱建国京剧团吕剧队成立。1956年,莱阳专区以蓬莱建国京剧团吕剧队为基础,成立莱阳专区吕剧团,这也是烟台市吕剧院初名,暂住莱阳兽医院院内。1958年剧团更名为烟台市吕剧团,团址由莱阳迁至烟台市瀛洲街106号……2001年,更名为烟台市吕剧院至今。65年来,几多辉煌,几多艰难,薪火相传,不断发展。

建团之初,莱阳专署各级领导迅速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加强剧团建设,通过各种手段选拔尖子人才,使剧团演职员阵容很快得到强大,艺术素质和演出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将王筱梅从省吕剧团请调来烟以后,不仅王筱梅个人唱红胶东,成为剧团的代表人物,并逐步形成王筱梅、贾淑华、冯宝华以及翟淑德等名角效应,剧团的艺术档次得到飞跃性提高,进入蓬勃的发展时期。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剧团经历了“恢复古装戏”和王筱梅复出的辉煌时期。排演的《十五贯》《姊妹易嫁》和《泪洒相思地》等剧一票难求,观众冒雪排队买票,一个剧场连演40多场,一台戏的演出,竟成街头巷尾车站码头和办公室热议的社会话题。

萧条 烟台吕剧 “一夜间”从鼎盛走到低谷

1983年,峨眉电影制片厂将《海盗的女儿》拍摄成戏曲故事片。影片的上映,原本是一次为烟台吕剧证明的好机会,可没想到,却终止了剧团的鼎盛和辉煌。

“戏的本身、领导的决策到演员的业务水平,都没有任何问题。”原市吕剧院业务院长、国家一级导演王明月回忆说,“之所以由盛转衰,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主要原因。”改革开放大潮的无情冲击,剧团开始不景气。一时间,演职员跳槽下海淘金捞钱;在岗者惦记着贩鱼卖蛹推销裤头袜子而无心正业。

剧团适时重整旗鼓,以艺拢心,以戏救团。先后创作排演了现代吕剧《警钟长鸣》《青山梅》《但愿人长久》等剧。然而,剧团的困境却在继续恶化。

1994年,剧团已发不出满工资,而1995年则能发出满工资的百分之六十,剧团面临着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困境中,剧团没有破罐子破摔,而是迎艰克难,团结奋进,创排了现代吕剧《孔繁森》《大桥故事》,近代吕剧《荣辱悲歌》和一台灵活多样的综艺节目。其中,《荣辱悲歌》参加省吕剧汇演,一炮打响,1997年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晋京展演。2000年,剧团以该剧为主打剧目,为本院副团长、一级演员刘玉凤申报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桥故事》参加第六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并获奖,继获省精品工程奖,扩大了剧团的影响。

经过生死考验的剧团,凭借“有戏才有‘戏’”的理念,沿着正确的艺术道路,逐渐走出低谷。期间,得到招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蓬莱阁管理委员会等单位的资助和支持。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倡导下,剧团与张裕集团公司联谊,剧团的生机得到进一步焕发。2001年剧团更名为烟台市吕剧院,加大了干事创业力度和奋力进取步伐。2005年,剧院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2007年,刘玉凤、杨春梅同时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吕剧名家。

重生 有戏才有戏的烟台吕剧重塑辉煌

多年来,烟台吕剧始终秉持“有戏才有‘戏’、以作为创地位”的工作理念,倡导“戏比天大,德艺双馨”的艺术风尚,以“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为契机,以“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为平台,做到年年有新戏,不断演好戏,剧院面貌与发展持续向好。

自2009年始,先后以高质量创作排演了古装吕剧《姊妹易嫁之后》、现代吕剧《烟台山作证》《石乡雷声》《俺娘》和小吕剧《年关》。其中《姊妹易嫁之后》广受欢迎和好评,被多家专业和业余剧团学习排演,2012年赴济南参加全省优秀舞台剧目展演,2014年入选“山东省地方戏振兴与扶持工程”重点剧目。《烟台山作证》于2009年10月参加山东省第九届文化艺术节,获优秀剧目奖、编剧奖、作曲奖、表演奖;第四届山东泰山文艺奖;山东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第九届全国电视戏曲“兰花奖”。改编排演的古装吕剧《三女拜寿》《寻儿记》深受观众欢迎,成为院团保留剧目,并被许多团体学习排演。

2009年王明月因工作成绩显著,被中国人社部、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2010年和2012年,吕剧院与保利院线合作,以红色经典《江姐》、传统经典《双玉蝉》先后赴安徽合肥大剧院和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将胶东吕剧唱响大江南北。2018年创作排演以青年演员为主要阵容的现代吕剧《西海地下医院》,被评为烟台市舞台艺术“双演工程”优秀剧目,在全市巡演。2019年采用面向全国邀请主创团队的方法,着力打造了烟台市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社区书记》,于2020年10月赴省城参加烟台文化旅游(济南)推广周,获得戏剧专家与观众的热情赞誉。

说起下一步的打算,市吕剧院院长姜明坦言,院团已经制定了五年规划,到2025年,“创排一台传统剧目,复排或移植一到两台优秀剧目,并将新剧目倾力打造成精品的同时争取入选“双演”剧目。同时,招聘一批青年演职员,采取多种形式邀请老艺术家进行行当对行当的教学和外派进修等形式,重点培养新一代优秀演职员。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王蕾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