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聪因新冠在英国去世,刺痛了谁的神经?《傅雷家书》真相很残酷

文||王官令仪

12月28日,著名翻译家傅雷之子、钢琴家傅聪在英国因感染新冠去世。此前,他已经因感染新冠住院两周,可最终没能挺过来,终年86岁。喜欢的人哀悼他,不喜欢的翻旧账。

透过这事,我至少看到两个问题:一是新冠疫情离我们依然很近,远未结束,应对和防范一刻也不能放松;二是国人的民族感情依旧很强烈,与其说是出于尊重历史,不如说是文化上自负与不自信的矛盾纠结,牵动了敏感神经,即便我们已经有了享誉国际的钢琴家郎朗,也不愿放过一个入了英国籍的傅聪。

傅聪的去世,反应的是英国现实问题,刺痛的却是中国人的神经。如果傅聪没有叛逃到英国,他首先应该是中国的一流钢琴家,在中国安享晚年,而不是病死在异国他乡。

就像英国人追求自由而不珍视生命一样,追求艺术而不顾父母和民族感情的傅聪,迎来了他的宿命。

钢琴家傅聪

英国新冠:失控的疫情打了谁的脸?

先说第一个问题,英国新冠。

英国现有新冠确诊人数220多万,可以说是疫情重灾区。就在圣诞节前,伦敦发现新冠变异病毒,传播力更强,首相鲍里斯紧急下令封城,近30万人逃离伦敦。很多国家停止和英国通航,它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岛,提前感受到了硬脱欧的滋味。

对于一直以自由民主自居自傲的英国政府和国民来说,这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啪啪打脸充胖子的行径。早在今年3月份,英国首相鲍里斯确诊新冠,但并未引起他对疫情的重视,反而对别国内政多加干涉,12月份伦敦封城前,英国还声称要派航母来我国南海,响应一丘之貉的美国耀武扬威。

可是,时局早已变了,尽管英国一向对我国不友好,但我国也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模样,英国的优越感,在现实面前一败涂地。就拿英国自诩的制度优越感来说,一场疫情就失控了,把西方政体打回了原形,连一个弹丸之岛的几千万民众都管控医治不好,谈何大国形象?在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点上,没有哪国能与我国相比肩。

早在4月6日,英国首相鲍里斯因新冠肺炎进了重症监护室,却并未引起他的重视,而是继续倡导“群体免疫”

当然,在西方自由高于一切,而中国人更惜命,这也是一个文化传统,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谁能走得更远,试问连命都没了,还谈何自由与发展?匈牙利诗人裴多斐曾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可见,在西方人眼里,自由高于一切,在它面前,生命和爱情都不值一提。

新冠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失控,无不是这种所谓民主自由的传统造成的恶果,虽然听上去不人道,但还是想说这是咎由自取。

相比,我国人民就现实和清醒的多,从孔子时代就知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爱惜生命没有什么不对,毕竟孕育和养育一个鲜活生命并非易事,在灾难面前想方设法活下来,才有机会东山再起,中国人早就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一道理。

不过在肆虐的新冠面前,英国也终于放低了姿态,向我国伸出了求援之手。

高喊自由与人权的鲍里斯,面对新冠肆虐也不得不封城了

此前,英国的态度可以说是非常傲慢和无知,年初我国疫情严重时,英国冷嘲热讽地说是因为中国人卫生习惯不好导致的,英国疫情爆发时又甩锅给中国,甚至出现了派军舰威胁中国给英国赔款的荒唐言论。对待疫情的态度,也是爱答不理,将其视为大号流感,嚷着要搞“群体免疫”,结果就是一次次的放任自流导致英国疫情进一步恶化。

有其因,必有其果。好在,我国出于国际人道主义,不计前嫌,愿意提供帮助。目前,英国正通过世卫组织和中国合作,研究新的防疫政策,以防备未来可能爆发的大规模疫情,同时,伦敦也采取了全新的中英两国联合研发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这一试剂可以在半个小时内获得准确的结果。

合作共赢并不是一句口号和空话,但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似乎永远认识不到这一点。强大时,自私自利,耀武扬威,攫取别国利益;蒙难时,又做起缩头乌龟,厚着脸皮求安慰!

一百多年前,中国人早就看透了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嘴脸,如今虽然倡导合作共赢,但依然不能放松警惕,毕竟有些国家翻脸比翻书还快,一旦渡过难关,损人利己的本性就又显露了出来。

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看清了这点,中国人也就不惧西方不断整出的幺蛾子了。

回到傅聪加入英国籍,并最终因新冠肺炎去世一事,无怪乎部分国人会翻旧账,实在是因为对英国、对背叛这事,中国人是没有任何好感和容忍度的。

傅聪成了英国新冠的牺牲者

傅聪:一个草率的决定让他终成异国冤魂

说说第二个问题,傅聪去世。

钢琴家傅聪在英国去世后,评论两极分化,一是过度吹捧,二是因他叛逃贬斥和嘲笑。

傅聪是著名翻译家傅雷的长子(实为次子,因长子夭折所以成了老大),也是《傅雷家书》里的主角,他是一个音乐奇才,被誉为“钢琴诗人”。但同时,因为他的一个草率决定,让他至今被不少中国人所唾弃,他父母的双双自杀,也有他的间接作用。

1934年,傅聪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傅雷我们都很熟悉,母亲朱梅馥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才女,上过教会学校,钢琴弹得非常好。

在良好家风影响下,傅聪三四岁时就表现出了音乐方面的天赋,七岁开始学钢琴,拜师匈牙利钢琴之王李斯特的再传弟子梅百器为师,可以说起点非常高。

不到20岁,傅聪就已经在傅雷夫妇和钢琴家梅百器等人的悉心教导下,成了钢琴方面的一个杰出人才。作为青年才俊,他被国家选派参加了罗马尼亚钢琴比赛,还随代表团访问了波兰,在肖邦的故乡演奏肖邦作品,受到波兰人民喜爱。

傅雷夫妇年轻时,也是郎才女貌

1955年,在波兰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傅聪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了第一个在国际性钢琴比赛中获奖的新中国的音乐家,一时赞誉不断。比赛结束后,傅聪并未及时回国,而是留在波兰留学。

这时,傅雷在给儿子家书中,敲起了警钟:

遇到极盛的事,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

傅聪的回信,也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深的想念。《傅雷家书》,就主要是傅聪留学波兰期间,傅雷写给他的信,后来由次子傅敏编辑出版。

傅聪和第一任妻子弥拉,弥拉父亲是被誉为“神童”的小提琴家梅纽因

在家书里,傅雷对傅聪多有教导,他俩就像朋友一样,除了家常的唠嗑外,最主要就是探讨艺术、人生观以及如何做人的道理,这些人生哲理,至今对我们有启发,比如1954年8月的一封信中,傅雷写道:

艺术家天生敏感,换一个地方,换一批人群,换一种精神气氛,不知不觉会改变自己的气质与表达方式。但主要的是你心灵中最优秀最特出的部分,从人家那儿学来的精华,都要紧紧抓住,深深的种在自己性格里,无论何时何地这一部分始终不变。这样你才能把独有的特点培养得厚实。

这段话总括起来说,就是:不忘初心,学以致用。把别人的长处和精华,吸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特质,为自己所用。

在这封信尾,傅雷还给了一个忠告:

你记住一句话: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

傅雷像是有预见之明的,预见了儿子的命运。傅聪后来果然做出了“忘恩负义”的事,他为了吸收新东西、追求艺术,冒险“叛逃”,让人误会至今。

《傅雷家书》墨迹

在波兰,傅聪的思想变得很活跃,开始关心苏联和波兰的政治问题,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他自己也常常很痛苦。对此,傅雷在回信里说: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对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可以说,傅雷是非常耐心地教导儿子,要正确看待人生起伏,最主要是先练好自身修为,做一个豁达洒脱的人。

然而,傅聪在波兰终究是有些飘了,沾染了资产阶级自由思想。为此,一次傅聪回国时,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便把他找来,批评了一顿,说作为留学生不该去谈论一些政治问题,再这样下去,就把你调回来,叫你下乡劳动去!

傅聪想到弹钢琴的手一旦拿锄头种地,就会大大影响他的琴艺,于是产生了出走的念头,1959年初的一天,他从波兰乘飞机出走英国!飞机还没落地,外国通讯社就发出了消息,刚抵达伦敦机场,外国记者就包围了他。


这无疑,给了自诩人道主义的英国等西方国家,一个诋毁社会主义的大好机会。傅雷得知消息后,像一座木雕似的一动不动瘫坐,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自此父子俩的家书中断了。

傅聪这一去,也和父母再无见面机会。当时,傅雷夫妇,也已被划分成右派,遭到了批斗。就在傅雷最低谷的时候,传来了周总理的话:“祖国的大门,任何时候都对傅聪开着。只要愿意回来,欢迎!”

可是,傅聪没有回来。后来经过上海市领导批准,傅雷才恢复了家书通信,他给儿子写信说:

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你既热爱祖国,这一点尤其不能忘了。

傅聪也立下誓言,不忘祖国,他为自己制定了“三原则”:不入英国籍;不去台湾;不说不利祖国的话,不做不利祖国的事。他要自力更生,靠钢琴谋生。

傅雷夫妇和傅聪(最右)

然而,1964年,再次传来了傅聪的一个爆炸新闻:他决定加入英国籍。理由是,作为钢琴家,经常外出演出,不入英国籍,在签领出国护照时有诸多不便。

得知消息的傅雷心乱如麻,好几个月不给傅聪回信,而此时的傅雷夫妇,也已被批斗的心神俱疲,自顾不暇,后来虽又恢复了家书,但终究隔了一层。

1966年9月2日,傅雷夫妇的遗书里,这样提到傅聪:“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就已经死有余辜了!”

此时的傅聪,不只是在广大中国人民心中,在父亲傅雷眼里,也俨然已成“叛徒”,成了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可以肯定的是,傅聪的出走英国,加重了国内对傅雷的批判,也加速了傅雷夫妇的自杀。

1954年,在波兰为比赛做准备的傅聪,还是个沉静青年

此后,傅聪一直客居英国。一直到1978年,他表达了想回国看看的愿望,并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邓小平批示说:回国探亲或回国工作都可以同意,由文化部办理。”他终于迎来了国家层面的谅解。

1979年,傅雷的冤案得到平反。傅聪回中国住了10天,人们发现他变得平静了。此后,他差不多每年回祖国一次,讲学、演奏,做一点有益的事。

直到2020年,因为新冠肺炎,他的生命终止在异国他乡——英国。为了自由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英国疫情失控是这样,傅聪的追求艺术也是如此。

世上没有完全的自由,断了线的风筝自由了,但也立马会坠落。失去根的游子自由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小结:傅聪写给父母的信里,藏着英国对待疫情的态度

每当我们惊讶于为何西方这些发达国家,竟然连新冠疫情都控制不了的时候,我们不妨看看他们崇尚的文化。

在傅雷夫妇自杀前一年,傅聪曾短暂到过香港,和父母通过电话,回英国后,便写了一封信来,在信上,他说:

我的东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蕴藏在我内心里的东方气质。西方的物质文明尽管惊人,上流社会尽管空谈文化,谈得天花乱坠,我宁可在东方的街头听嘈杂的人声,看人们的笑容,一股亲切的人情味,心里就化了,因为东方自有一种和谐,人和人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

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西方是一个物化的社会,所谓人权就是个人的不可侵犯,追求个人极致的快乐和享受,说白了也就是自私自利。而中国,有一股人情味,这种人情味就是我好你也要好,同甘苦共患难,和谐相处,一同进步。

表现在对新冠的态度上,就是英国宽松放纵,中国积极防控。

傅雷和傅聪

在1965年5月的这封家书里,傅聪还写道:

西方人的整个人生观是对抗性的,人和自然对抗,人和人对抗,艺术家和听众对抗。最成功的也只用一种个性去强迫群众接受他给的东西。我们的观点完全相反,我们是要化的,因为化了所以能忘我,忘我所以能合一……

这段话里,傅聪更明晰地说出了英国的文化特性:对抗。

没错,这就是几百年来英国的传统,侵略和对抗。如今虽然殖民时代早已过去,但英国的嚣张气焰并没减弱,不仅不把别国放在眼里,把新冠病毒也不放在眼里,直至尝到恶果。

而且,关于英国等西方国家,傅聪有句话说得很对:用个性强迫群众去接受他给的东西。反正就是好的你必须接受,不好的也得接受。给你灌输自由高于一切的思想,你就接受;惹出了乱子,疫情失控要封城了,你也得接受管制检测。总之一句话,怎么高兴怎么来,反正最终买单的都是百姓。

艺术无国界,傅聪作为一流的钢琴家,理应值得我们尊重。当年他出逃英国,有个人的不成熟和草率,也有历史的因素,不做过多评判,倒是英国该好好反思一下,7万多新冠亡魂下,人道主义究竟体现在哪里?所谓的自由民主是否是一句别有用心的空谈!

对于英国伦敦封城和傅聪因新冠去世,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翘楚读书会#


于历史中见天地,于文化中见真知。

我是王官令仪,专注文史评论写作,欢迎转发评论点赞收藏,关注@王官令仪话文史,我们一起品读精彩的历史故事和人物。

举报
评论 45
  • 老人已经去世了,对与错都没有意义了,但是身在海外的我问(依旧中国籍)也感同身受一般的觉得,自己中国的根真的是扎得很深,越是生活在这异样文化的环境里,越觉得自己老祖宗的文化真的是刻在骨头上的,在国内的时候从来也没想过练什么民乐,书法,出国以后这些东西额没有人告诉我,自己就拿起来练了,每年回国都要从国内带几样中国民乐背过来,在国内过年贴春联这件事好似可有可无,在海外几乎已经变成了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愿祖国早日复兴。

    • 是的,只有离开了,才知道祖国多好,传统的文化,是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密码,改变不了。

  • 傅聪也立下誓言,不忘祖国,他为自己制定了“三原则”:不入英国籍;不去台湾;不说不利祖国的话,不做不利祖国的事。他要自力更生,靠钢琴谋生。 这三条是傅雷提的要求,可惜被儿子打脸。

    • 傅聪也还是太草率了,就在国内成就虽然可能没那么大,但也不差,也许还能保父母周全。

  • 应该庆幸傅先生多活了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