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由来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各种礼节、规矩;尊重先人、长辈;敬重能者、贤者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华民族的很多礼仪来自于古代“祭祀之礼”。


祭祀一直是贯穿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也贯穿于一年四季轮回。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都与“祭祀”有关,有些节日,诸如清明节、寒衣节等本身就是来自于“祭祀”日。

祭祀,在中国古代是一件隆重而不可缺的活动,有国家的,地方的,族群的,家族的,个人的等等各类层面祭祀活动;也有祭天、祭地、祭神灵、祭先人等等的面向不同对象的祭祀活动。


我国在先秦时期(商、周),一般会在冬至后进行大型的祭祀祖先和百神的活动,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祭品,都是猎杀禽兽而来,因此这个祭祀仪式就称为“猎祭”。古汉语中“猎”与“腊”两字通假,因此后来就称为“腊祭”。

秦朝统一之前,各诸侯国,都有各自的“腊祭”时间,各国使用的纪元年代也有所区别,因此秦朝统一后,各地急需一致的时间历法。秦始皇下令进行历法的规整,并把“腊祭”这一天作为了新年开始,称为“腊日”。但腊日举行时间上还是有所人为挑选日子。

直到汉代,基于祭祀礼仪的重视,便规定了“腊祭”的具体日期为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戌日(我国地支计时)。到了南北朝时期更是直接规定了腊日时间为十二月初八,这也是“腊八节”的由来。(见: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十二月也就称为了“腊月”。


因此“腊月”的名称来自于“腊祭之月”,是跟祭祀、跟狩猎有关。并不是说因为家家户户在十二月制作“腊肉”、“腊肠”而来的。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