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最大的弱点是什么?在立太子这件事上,暴露无遗

李世民雄才伟略,为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可是他晚年在立太子一事上,犯下了严重错误,令人叹息。

(李世民)


原本李世民即位的时候,他已经把长子李承乾册封为太子,而且李世民对长子也非常器重。但在之后的十几年间,李承乾的成长,并没有达到李世民心目中的高度。不仅如此,李承乾还被裹挟到了政治势力的斗争中,在侯君集一干人的撺掇下,李承乾甚至起了谋反之心,试图夺取皇位。

这让李世民十分伤心,于是他废除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碍于骨肉亲情,他没有杀李承乾,而是把李承乾贬为庶人,流放三千里。跟随李承乾起兵谋反的齐王李佑,则直接被唐太宗处死。李承乾及李佑的谋反事件,给李世民的精神上带来很大打击。从此后,他对册立太子非常谨慎。

(李承乾)


贞观十七年,当时唐太宗身体日渐衰败,而立太子,迫在眉睫。其实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在废掉李承乾不久后,便在暗中观察诸位皇子的品行能力。

当时李世民长大成人的皇子中,魏王李泰,蜀王李恪,晋王李治,三人成了太子有利的竞争者。而他们三人背后,都有着盘根错节政治力量的支持。其中,魏王李泰和晋王李治,都是长孙皇后所生,属于嫡出。而蜀王李恪,则是隋炀帝之女杨妃所生。其实李世民后期,非常欣赏李恪,并且时常和身边人的人说,李恪非常像自己。

李世民的这些话,或许他也是在试探如果册立李恪为太子,看看朝中大臣们会有什么反应。但每当李世民提起到李恪的时候,朝中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帮大臣,便会以他庶出的身份,去攻击李恪,而李世民也深感为难。必定李唐王朝的根基,还是以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成员为主。而如果执意立李恪为太子,那必定会引|起朝局动乱,对大唐帝国十分不利。权衡利弊后,李世民放弃了册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于是他把目光锁定在李泰和李治身上。.

(魏王李泰)


魏王李泰,果敢刚毅,八面玲珑,城府极深,史书中说他“聪敏绝伦”。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臣,而且和皇族内的一些权贵也来往密切。当时朝中大部分人都看好李泰,觉得他肯定会被立为太子。

而晋王李治,却有着和李泰截然不同的性格。李治为人低调,宅心仁厚,清心寡欲,对权力没有太大的欲望。他专注于研究文学,而且潜心研究道教。平日里也极少和朝中大臣来往。

这两个各方面都截然不同的皇子,摆在李世民面前时,他也十分为难。遥想当年,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才夺取皇位,而骨肉相残,杀兄弑弟的污点,伴随这位英明帝王一生。这是他内心中挥之不去的痛。而到了晚年时期,李世民也会时常想起这段惨烈的悲剧。

根据这两位皇子的性格,李世民做出如下判断: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么李世民死后,李泰必容不下那些跟他争夺皇位的兄弟们,骨肉相残的情况,不可避免会出现。也就是说,李承乾、李治、甚至李恪,都有可能性命难保。而如果立李治为太子,以李治宅心仁厚的性格,他将来身登大宝,肯定会善待那些争夺皇位的兄弟。李世民的这个判断,记载在《旧唐书·李泰列传》中: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李治)


基于这样的判断,李世民选定了李治为太子,并且把长孙无忌和马周等人封为顾命大臣,以辅佐李治。

为了给李治清理路障,让他的皇位坐得稳一些,李世民对李泰采取隔离政策,他给李泰编了个结党营私的罪名,将他迁往外地,在外地为王。这样就把两兄弟隔开,避免两兄弟再发生纷争。

李世民这样做,是典型的感情用事。

“立太子”是国之大事,本理性对待,以国家为重,可是李世民掺杂了过多的感情因素在里面,总是想力保每个嫡子的安全,结果为李唐天下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李治宅心仁厚的性格,虽然不会骨肉相残,但他长期游离于朝堂之外,缺乏政治历练。这很容易造成皇权旁落。长孙无忌能力超强,在李世民一生的奋斗历程中, 忠心耿耿,功勋卓著。但正是这种巨大的功劳,也让长孙无忌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的顾命大臣。

李世民死后,长孙无忌的权力过大,在政治上,缺乏制衡。而懦弱的李治,虽然贵为皇帝,但对长孙无忌的行为,也无可奈何。后来,为了和长孙无忌争夺朝堂上的权力,李治只好倾向于皇后武则天,利用武则天在朝中培养势力,以便抗衡长孙无忌。这为后期武则天篡权夺位提供了良机。而武则天上台后,杀了那么多李家子弟,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说明李世民想保住更多子孙性命的做法完全失败了。

李世民最明智、最理性的选择,应该是立李泰为太子,虽然这样做,可能会使李承乾与李治都性命不保,但李唐江山不会落入武则天之手,也不会出现后来大面积的杀戮啊!唐朝之前的皇帝们,比如北魏和汉朝的汉武帝,为了接班人的安全,连“立子杀母”这样的事都做得出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李世民作为一代明主,聪明一世,理性了一世;玄武门之变,更说明他理性到了六亲不认的地步。为什么他会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犯“感情用事”的低级错误呢?

(李世民)


我看,还是亲疏有别的观念在作崇:玄武门时,他面对的是自己的亲兄弟,而立太子时,他面对的是自己的亲儿子。兄弟与儿子亲疏有别。在面对自己的亲兄弟时,他的理性战胜了感情;而面对自己最亲最亲的儿子时,他的感情战胜了理性。

人哪,最终还是过不了亲情关!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