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那么多“童年神作”都逃不过被四川人统治
如果你问一个从未到过中国的日本朋友,最喜欢中国的哪所城市。
他极有可能满眼放光地告诉你——“Szechuan!”
正当你想纠正他,四川不是城市而是一个省份时,对方早已经按捺不住地继续倾诉:
“我非常喜欢川菜!麻婆豆腐!担担面里拌生鸡蛋真是太好吃了!”
“哈哈哈我也喜欢担担面……等等你们往里面拌什么?生鸡蛋????”
via@出版人清霞
据不完全观察,最经常在日本影视剧或动画漫画中被提起的中国省市,分别有北京、上海、四川、广州、香港。
北京的烤鸭好吃,上海的大闸蟹好吃,广州的叉烧好吃,香港的那批武打电影好看。
但是吧,也不知道是四川的熊猫先动了手,还是人见人爱的川菜先动了手。
相比于其他地域,四川元素在日本影视文化与饮食文化中,出场率极高。
不知有多少日本人,认识四川是从川菜或川味开始。
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全球连锁店,一般会针对各个地区的口味推出一些地域限定事物,譬如麦辣鸡翅就是麦当劳中国限定。
结果前些年肯德基在日本推出的限定口味炸鸡,是四川麻辣风味,川味在日本的市场可见一斑。
在日本尝过的江西朋友告诉我,“不太辣,不太行”
而在东京新宿中央公园举办的一场四川文化体验活动,当地有30余家川菜馆参与,展示了约50种以上的四川美食。
活动共吸引了近十万人次参与,打破了该公园自上世纪建园以来的人数纪录
“来晚了就没了”
说个最大的冷知识,《中华小当家》的主角刘昴星,没错他有名字他不叫“小当家”是四川人。
设定里,他为了争夺四川驰名餐馆“菊下楼”的继承权,受推荐前往广州阳泉酒家锻炼厨艺。
刘昴星的母亲被称为“四川料理仙女”,这称号日漫风十足。
要是放中国民间传闻里,那得叫“川菜西施”。
这道菜里代表四川风味的是小酥肉
不过尴尬的是,因为文化隔阂,漫画作者对川菜的了解显然不太深。
以至于刘昴星作为一个四川厨子,做川菜的次数屈指可数,麻婆豆腐还占了两次。
一次是魔幻麻婆豆腐,号称“辣、香、色、烫、酥、麻”合六为一。
一次是大熊猫魔术豆腐,让人高度怀疑是作者脑力枯竭,配上四川熊猫元素又强行来了一遍。
事实上,麻婆豆腐的确称得上在日本流传最广的川菜之一,几乎每年都会上榜日本“最喜爱的中华料理”榜单。
另一道川菜小吃担担面也是榜单常客,但受欢迎程度稍逊于麻婆豆腐。
下面这张榜单是2017年的,虽然只翻译了四道菜的菜名,但剩下的大家估计都能连蒙带猜地看懂。
而无论是日本的明星综艺,还是动画漫画。但凡提到中国菜,80%的概率会有麻婆豆腐出场。
女星三吉彩花上综艺时,一个单独的节目环节就是品尝麻婆豆腐。
《暗杀教室》里的杀老师,课间会动用自己20马赫的超高速飞行能力,只为从日本飞到四川吃口正宗的麻婆豆腐。
甭管你是好人坏人、是人不是人,喜欢麻婆豆腐准没有错!
好吃的川菜那么多,不少日本朋友偏偏对麻婆豆腐魂牵梦萦,或许是因为日本的餐饮文化里本就热爱豆腐。
唐朝时期随着两国文化交流,豆腐由中国传入日本,在室町时代成为寺院素斋不可或缺的食材。
又因为历史上受传入的佛教影响,日本饮食一度将肉类与鲜血视为秽物,许多天皇都颁布过“肉食禁令”“杀生禁令”。
这导致饮食结构中蛋白质的获取来源有限,豆腐成了绝佳的替代食材,养成了饮食习惯。江户时期还曾有篆刻家特地写了一本《豆腐百珍》。
偏偏喜欢上川菜里的麻婆豆腐,也就不足为奇。
美食动画《食戟之灵》里,经营中华料理餐厅的厨师一上场也是做麻婆豆腐
但众所周知,每个国家的美食向外传播时都免不了被改良成当地口味。
就像前文提到的、有的日本川菜馆会往担担面里加生鸡蛋。
麻婆豆腐也免不了被改良,辣味麻味都淡一些。
有次日本综艺采访了一家推出“麻婆盖饭”的餐馆,厨师大铁锅大铁勺地翻炒酱料,一开始看着还算地道。
可下一秒发生的事,川渝朋友或许就要拍腿抗议了,
只见厨师掏出一块大豆腐,直接往锅里一扔,再用铁勺碾成渣渣,并把豆腐里的水分都炒干。
最后的成品,可以说是麻婆豆腐碎,说是比较适合盖饭。
日本最为出名的川菜馆,可谓是“四川饭店”,创始人陈建民是四川宜宾人,他被不少人视为日本川菜文化推广的重要人物。
传承到现在的“四川饭店”,口味让外国友人满意,却很可能会让川菜原教旨主义者皱眉。
博主@爱吃肉的朱迪兔曾探访了一家开到新加坡的“四川饭店”,这家店被评为米其林二星,在国外评分网站上接近满分。
但在国内的大众点评上,评分只有三星多,评价也多是吐槽。
餐馆里的鱼香肉片加入了西芹草菇,口味不是“鱼香味儿”,肉片也似乎是没放过血的猪肉、有些腥。
@爱吃肉的朱迪兔对它的总体评价是,味道几乎都不是川菜味了,但新味道还不错。
也有日本朋友对川菜产生了一些莫名的误解,一例四川泡菜的制作教程里,加入白酒这一步骤的配图竟然是茅台。
明白了,这就抱走我四川朋友家里的泡菜(误)。
除了川菜本身的改良,日本餐馆进行与之相关的改造时,也出过不少四川人疑惑行为。
via@日本情报君
譬如一家川菜馆门口挂着的标语莫名有儿化音,“好玩儿”。
或许更让四川人震怒、北京人狂喜的是,日本售卖的担担面里一般会加入芝麻酱来调和辣味。
有不爱吃芝麻酱的四川网友在日本“中招”,痛苦地控诉吃个担担面感觉被酱糊住了嗓子,并开始怀疑店家是不是在做自己这碗时打翻了酱罐子。
可这也没办法,估计很多日本人都在尝试“微辣”担担面时害怕自己被辣死。
另一家被网友看到的川菜馆“香辣妹子”,微妙的店名让人一眼看出大概率是掉进了谷歌翻译的坑。
一字之差,叫“辣妹子”的川菜馆一听就正宗,叫“香辣妹子”就莫名掉了档次。
在思索川菜与熊猫之间、到底是哪一个先令日本友人沉醉之时,我一度认为应该是川菜先动的手。
因为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就有零星的川菜馆,而新中国成立后要到1972年,才向日本赠送了北京动物园的一对大熊猫。
直到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国大使馆网页,才猛然发现这样一段话——
“根据学者考证,公元685年,就曾有两只大熊猫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由武则天赠送给日本天武天皇。”
香香作为2017年6月在日本出生的大熊猫,出生时曾霸占了日本各大头条,它亮相首日的参观名额甚至需要摇号抽签。
而在它出生前,光是动物园征集熊猫宝宝的名字,就征来了32万个。
1972年的那对大熊猫安定下来、宣布开放参观后,游客连夜排了两公里的队。
不到一年,来东京上野动物园参观的人数就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920万人。
除此之外,日本影视及游戏文化中,三国文化元素也十分常见。
以三国为背景的电子游戏,大大小小不下几十个版本,其中最出名的或许是1985年发行的历史模拟类游戏《三国志》。
相同题材的小说、漫画、动画更是数不胜数,四川作为蜀汉之地,知名度自然不低。
或许在日本人眼里,四川是诸多中华元素的集合体。
海外对中国元素的刻板印象其实很集中:悠久历史、熊猫、功夫、中国菜、茶、杂技……
而四川,恰好是这些刻板印象均能找到对应的地域。
熊猫自然不必多说,虽然熊猫在陕西秦岭也有分布,四川毕竟赢在了数量上。
《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就是日本著名的熊猫控,1972年翘班去看熊猫,之后还热衷于在各类综艺里赞美熊猫与四川成都的大熊猫保护基地。
四川茶馆的样式也非常满足外国人对“中国人爱茶”的想象,小木桌、老竹椅、瓷茶盏,绝对是中国宣传片里常见的元素。
而川菜的麻辣风味声名远扬,虽然川菜的本质特色是“百菜百味”,鸡豆花、开水白菜就是不辣的川菜。
80年代日本拍摄的四川美食纪录片,评分很高
但毕竟,中国菜相较于其他国家的菜品,烟火气、热腾气是最突出的特征。
长期生活在中国或许没有体会,但一旦去国外体验一下温度低、很难炝炒爆炒的西式炉灶,就能字面意义上感受到“烟火气”的珍贵了。
川菜的热辣,恰好是这些特征的写照之一。
日本节目在介绍中国川菜馆时,将大师傅们称为“精英集团”
日本综艺还很热衷于展现日本人不如四川人会吃辣的特色,对比起来非常好笑。
这一边,是号称日本吃辣女王的嘉宾,在尝了四川的爆辣火锅十几分钟后,就仓皇离场。
那一边,是在四川街头邀请路人品尝“日本最辣拉面”,第一个小哥面无表情地两分钟吃完,第二个小哥鼓励地说这在四川算中辣,第三个小哥吃完后砸吧一下嘴,说“你们这个不够麻”。
至于杂技,日本顶流女偶像斋藤飞鸟就曾特意学习四川的变脸,用带着四川口音的BGM在节目中表演。
当这些元素叠加重合,四川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在日本提及中国文化时,一个绕不开的地名。
或许日本影视作品里常出现四川、麻婆豆腐,也是刻板印象回过头来的无形影响。
一提中餐就是麻婆豆腐,一提中国就是熊猫,四川的出场机会大大飙升。
《蜡笔小新》的一则剧场版大电影里,整个城市的人都被邪恶拉面所操控。春日部找到的秘籍,需要它们前往中国学习的神秘力量。
按理来说,想打败邪恶拉面该去甘肃或山西啊,兰州牛肉面欢迎您,山西抻面欢迎您。
结果,小新它们去了四川,从成都的双流机场降落。
虽然城市危在旦夕、日本危在旦夕,这家人落地后还是先跑去先去看了熊猫。
寻找神秘力量路上遇见的大门,图案像是在致敬三星堆。
这两年,其实日本的川菜馆有慢慢增加的趋势,还有不少人表示希望在日本传播传统的川菜。
愿景挺好,不过说句实话,在日本开川菜馆还是没法把口味搞得太辣。
要知道,四川人民吃辣也是有硬件保障资本的。
毕竟川渝地区的医院有中国最好的肛肠科。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