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朝刚(8):1963年,我在部队当骑兵喂马的传奇经历

骑兵溯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建于建军初期。1928年4月,西北工农革命军建立第一支骑兵分队。1933年,红军第26军组建骑兵团。1936年,红军西路军组建骑兵师。1947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成立骑兵司令部,辖第1、第2骑兵师。解放战争后期,全军发展到12个骑兵师,主要编配步枪、马刀、轻重机枪和轻型火炮等武器。随着科技运用于军事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个别军区编有骑兵团。80年代后,仅保留了很少的骑兵分队。
(接上篇)
部队备战的气氛很浓,三天两头组织军事演习。
有的军官家属慌慌张张,有的正做好暂时回老家的准备。
老蒋派遣大股特务登陆,国内潜伏的敌特蠢蠢欲动,流言满天飞,到处弥散着立即就要打仗的紧张气氛。
后来,军校的同学马庆吉说:“1962年,老蒋反攻大陆,派遣了十几股特务从沿海爬上岸来,每股约有几十人。我在蓬莱长山要塞当兵。那些军事情报神奇得很,上级通知某日某时、几点几分,蒋帮特务多少人、乘坐什么船只、携带什么武器装备、在何地登陆,一点都不会错。部队和民兵早已严阵以待,只等特务爬上岸,先打掉船只,来个瓮中之鳖,叫他有来无回。”
我到郯城归义农场,见到一名被俘的派遣特务,此人是少校谍报组长。
他说:“蒋介石给我们训话打气说,大陆缺吃少穿,人民痛苦不堪。整个大陆像是一堆干柴,点火就着,老百姓像盼星星盼月亮地欢迎国军到来!我们一上岸,就成了民兵的俘虏,才如梦初醒,知道上了蒋介石的当。”
为了改造他,农场领导遵照上级指示,给他介绍了一位女共青团员结婚成家。

骑兵通讯员的日常工作是骑马训练,坚持天天练,一般多去官坊、相沟、刘家庄和临沭的韩村、临沂的洪瑞,往返四五十里路。
村民们看到解放军骑着战马在大路上驰骋而过,无不露出钦羡敬慕的眼光。
起初训练,经常挨摔,一天摔两三次是家常便饭。
班长向荣宗是湖南桃江人,每当我摔下马来,他就鼓励我说:“当兵的流血不流泪,松松皮肯长个子。”
副班长周富宝是江苏沭阳人,他说:“骑马坐船三分病,要学会骑马,谁不挨摔。孙悟空铜头铁脑袋,是老君金丹炉子里的烈火炼出来的,好骑手是摔出来的。”
训练之后,浑身酸疼。几个月下来,逐渐适应了。
我们每天早上起床先遛马半小时,给军马梳洗20分钟。
上午练骑术,下午对马匹单个调教,让军马懂得起立、卧倒、小跑、快跑、停止、跳跃、过河等口令。
政治学习一小时,雷打不动,主要是学习毛主席著作,读报纸社论。晚上连里点名。
马的食量很大,十天半月就赶着马车到几十里之外的相邸、坪上粮库以军用支票领取马草、马料。谷草、黑豆、麸子是军马的饲料。
每周铡一次马草,我跟老兵学会了续草技术。
铡草是一种既累又脏的活,两个小时下来,浑身大汗,脸与鼻孔全是灰尘。夏天晚上,我们8个小伙子就脱得光光的,用井水冲洗,冬天只好进军人澡塘。
马厩轮流打扫,地面、马槽天天用高压自来水管冲刷,基本做到无蝇无蚊无臭味。
驯服的军马有一种灵气,它能看懂人的眼神,听懂人的一些口语,知道让它去干什么。当我们给它梳洗全身毛发时,它既温顺听话,又惬意得咴咴的叫唤。
我们骑手与军马有种心灵相通的感情,军马病死了,不管别人怎样有滋有味地品尝着马肉,我们绝不眼馋。
第一次去临沭县卢沟生产基地送信,大约有百十里路。
班长交代说:“不熟悉路不要紧,老马识途,骑一匹走过这条路的马,遇到路口它会主动选择。
只是要注意马恋群,它出了门老想回来。上次连长骑马去卢沟,过了临沭县城遇到岔路口,马一回头,就把他给摔了下来。”
去临沂师部送信,由于交通方便,大都乘公交车。一次我骑自行车随团首长贺副主任去江苏赣榆县黑林,过洙边大河时,因为桥被水冲毁,路面狭窄,我摔了一跤。
首长过来扶起我问:“摔伤了吗?”我说没事。
他笑了笑说:“你骑马的技术比我好,骑车的技术就不如我啦!”100来里路,我们走了4个小时。
1963年全军开展大比武活动,我在专业比武中取得好的名次。
612团组织开展两项比赛,一是骑马送信,二是徒步送信。
两种比赛均在夜间进行,晚上8点开始,每间隔20分钟出发一人。
领导个别口头交代任务,让你复述表达。告诉你目的地、接头人、联络信号。
准确无误、迅速完成任务者为第一名。骑马送信的目的地是营房东南方向、临沭县朱苍村西北角一座独立房,团里的通讯参谋在那里等候,记录你完成任务的综合情况。
往返80里路程,我用了约3小时。有位老兵跑了一夜,天亮才回来交差。
他说,天黑路生,马也不听话,问路找不到人,走到唐岭去了。
徒步送信的目的地是营房西南、临沭县的玉树村、村西北一里路松林里,那里设有某营指挥所,接头人手持用红布包裹的手电筒。
到达松林后,间隔10秒,击掌三声。对方发出一长两短的手电光,间隔10秒。
往返约60里路。我接受任务后,一路小跑,过韩村大河连鞋也没来得及脱,不足5个小时就圆满完成了任务。
战友路宝忠开玩笑地说:“小郭一出营房,就像一只兔子猛撒欢地跑,谁能比得过他。我在韩村河边,光是寻找水漫桥就耽误了半小时。”我荣获团里颁发的通讯兵大比武一级技术能手称号。
612团推荐我参加全师大比武,竞争对手主要是师直通讯连选拔出来的尖子。比赛项目是徒步送信,目的地是临沂西南的朱陈,往返约50里路。
实际上是比体力、耐力、毅力、记忆力。我荣获第二名。本来速度、表达等方面我是第一名,而师部通讯科的裁判员说:“郭朝刚同志出城后,只顾往前跑,不按规定持枪,把步枪抗在肩膀上。遇上敌人会误了射击时间,所以不能评为第一。”
我还参加了临沂城南、郯城李庄武装泅渡沂河的大比武,着军装、带军鞋、背步枪,横渡波涛汹涌的大河,取得优异的成绩。
【未完待续】
郭朝刚(6):六十年代当兵,到底有多光荣?我用亲身经历告诉你
郭朝刚(5)六十年代高中生,睡大通铺,30多人在一个屋里睡觉
家父骑兵一师兽医,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难忘的青春。如火如荼。
沂河最宽处在郯城马头镇。
共同的回忆。沂蒙人的母亲河。
好样的!支持你!
感谢关注我们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