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女大学生服药自杀,遗书曝光:我们是如何将孩子养“没”的?

作者:桃子,只写有深度的文章!

这两天,知乎上一条关于济南大学女生自杀的消息引发了800多万的人的关注和讨论,她在空间里留下了长达几千字的遗书,诉说自己从小到大父亲对自己的伤害:

自己想考研去外面闯一闯,而父亲却坚持让自己考选调生;

高三早恋被父亲发现,当街大骂自己是妓女婊子,甚至还发疯似地剪我的头发;

初一考全班第一,班主任邀请家长发言,爸妈有事没去,结果还反过来把我骂了一顿,之后我再也没有考过第一名;

这封遗书看得让人泪目!

就在大家同情她的遭遇时,女孩却还在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希望大家能够心想事成,希望星光不负赶路人。

这封遗书引起了网友的共鸣,她们纷纷写下自己的经历,诉说自己在家庭中、生活中所受到的伤害,甚至还有网友说“看到的时候我还以为这封遗书时我写的。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影片中松子为了获得父亲的关爱和认可,不停的向父亲做鬼脸,因为只有做鬼脸,才能引起父亲的注意,父亲才会回头看她。

松子一生都在讨好,只为了获得那一点点可怜的关爱!

然而,她终其一生去讨好别人,也没能换来别人对她的爱。最终说出了一句让我们所有人都心酸的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你可能会觉得,讨好型人格不过是人们太矫情,殊不知严重的话,真的会要一个人的命!

正如心理学家布莱恩·利特尔说的:

讨好型人格的人犹如一个洋葱,在一层层剥开时,内心是空洞的,没有内核,也没有自我。

这样的人,将会用一生的讨好,去填补内心的空洞。

最后的结果,是掏空了自己,活成了躯壳。

讨好型人格到底长什么样?

心理学家Susan Newman指出:

讨好型人格活在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着别人对他们的认可,为此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他们总是将他人的需要摆在自己之前,即使对方的要求不合理,也会硬着头皮去满足。

讨好者通常会有以下弱点:

一、对别人的感受过度敏感

讨好型的人通常都对别人的情绪非常的敏感,别人稍有一点不高兴,她们都能快速而及时地捕捉到,并潜意识地认为别人的情绪变化跟自己息息相关。好像别人 不高兴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好造成的。

二、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

讨好型的人很害怕给别人添麻烦,因为这会让他们感觉过意不去,甚至心理会有种愧疚感。

但是当别人有求与他时,即使内心有多不情愿,她们也不会拒绝别人,因为她们害怕一旦拒绝掉别人,别人就会对自己感到不满。

就算鼓起勇气拒绝别人,事后她们也会反复给别人道歉,好像不帮助别人就是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过错。

三、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无法独立做决定

讨好型人格的人害怕自己表现得强大和美好,引发别人的攻击。因此,她们常常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来获取安全感。

就好像再跟你说:我都这么弱了,你就不好再来攻击我了吧?

讨好型人格是怎么如何产生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大部分都跟原生家庭脱不了关系,尤其是下面这两种典型的家庭氛围,最容易让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

1、父母控制欲过强

正如文章开头我们提到的自杀的济南大学生,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父亲就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她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所做的一切都要围着自己的父亲打转。

一旦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就要受到批评指责,甚至是打骂。

长期以往,这样的孩子无非有两种选择:

  • 一种是变得胆怯,不在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认为只有自己讨好父母,按照她们的要求行事,才能不受责骂。这样的孩子,当他们长大后,也会把这种讨好的心态带入到社会中去,主动放弃自己捍卫自己需求和利益的权利任人欺负。
  • 另一种是当自己长大有能力时,选择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决裂,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显然济南的这个学生没能等到这一天,便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2、父母“附加条件的爱”

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在跟自己的孩子表达爱意时,通常会附加一些条件:

你要是考试能拿满分,爸爸才会喜欢你;

你要是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可能你觉得这就是一句普通的话,但你却不知他在孩子心中埋下了“父母爱的不是我,而是那个让他们有面子的孩子”这样一颗没有安全感的种子

长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孩子会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只有讨好别人才能获得别人认可和赞赏,并将这种错误的认知内化成自己的人格模式,伴随孩子的一生。

阿德勒说过这样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自己的童年。

虽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却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将来。

在我们逐渐成长的过程中,试着让自己从童年的创伤中脱离出来。

虽然我知道这很难,但是,没关系,慢慢来,好吗?

结语:

《无声告白》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愿你活着,不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地成为自己。

最后,我们“生而为人,不必道歉!”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