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点餐”遭信息收割 你被“强关”过吗?
视频加载中...
如今,消费者在餐厅吃饭时,扫码点餐已十分普遍。快速普及的“扫码点餐”,为商户节省了人力,给顾客带来了便利,但也暗藏“强制关注”的陷阱,引发过度收集信息、存在信息泄露风险。在成都市区一综合商业体内,观察记者随机选取了5家餐厅和3家冷饮店进行走访调查。记者尝试点餐,在扫描点餐二维码后,会要求读取记者的微信头像、地区、昵称、性别等信息。如果选择拒绝则无法继续进行扫码点餐。有的餐厅还要求必须关注公众号才能进行点餐操作“需要关注公众账号,不关注能不能点呢?点不了”。


除了这家餐厅,记者走访的其它餐饮门店均设置了人工点餐和扫码点餐两种方式供客人选择。有餐厅工作人员表示,只要用了扫码点餐首次授权后,以后再来门店消费便可直接下单,方便快捷。那么,这是否也就意味着,顾客的个人信息已经被后台记录了呢?在另外几家冷饮店,有的在扫码后需要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有的还要求绑定用户的手机号码。“扫码后必须要登录了才能点单,只是会推送我们这边的新品,不会把您的信息放在其它地方的。”


通过走访记者了解到,多数餐厅、饮品店均上线了扫码点餐功能。扫码后,多数餐厅都要求通过个人授权,有的还需要关注微信公众号后进行点餐,只有少部分商家可以进入菜单栏直接点餐。


关注后被“画像” 或损害消费者权利
据了解,在“扫码点餐”的背后,技术提供商可以通过相关数据,分析顾客的消费行为,形成精准的用户画像,商户可以有针对性地将打折、优惠券、积分等营销措施推送给顾客。从强制关注到“用户画像”,本想安静地吃个饭,却可能被商家“暗中凝视”。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这类问题并非仅出现在餐厅用餐中,停车场扫码缴费、酒店扫码入住……多个生活场景都出现了需要授权才能消费的默认性或强制性提交个人信息的情况。
四川拓越律师事务所律师黄锐表示:商家获取消费者手机号、通讯录、精准地理位置等多项与消费无关的内容,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当中规定的,经营者涉及到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作为商家来说,商家强制要求消费者进行授权的情况,已经涉嫌侵犯到了顾客的选择权与隐私权。
由扫码点餐消费等带来的“信息收割”迹象,亟待采取措施予以规范。与此同时,行业主管部门也应当尽快出台各行业的扫码消费管理细则,建立扫码消费的数据安全“边界”。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