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康定城和川藏公路

最近,从今日头条上,看到不少曾在川藏公路沿线服过役的军人写回忆文章,记叙过去的点点滴滴。我虽然没有从军经历,但父亲是老军人,解放战争时所在部队随大军进入四川,其后一直驻扎四川,期间参加了剿匪、西藏平叛,据他后来回忆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川西地区仍有零星匪患。母亲是地方干部,我儿时随父母在部队长大,其中1973年由稻城县到康定时已六七岁,对经历记得比较清晰。

康定县城,城虽小但很繁华

康定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两侧都是高山,城区就顺着蜿蜒的折多河两岸建在山沟中,自然风光很好。康定当时虽是县级行政区划,但却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驻地,民国时期是西康省首府,是川藏公路沿线较大的城镇。

康定城,穿城而过的是折多河,右边依山而建的的就是川藏公路

康定军分区,当时也称甘孜军分区,是当年父亲所在部队。这个分区解放初期建立,驻地距康定城很近,骑自行车半个小时可到。分区驻地民国时曾是国民党西康省主席刘文辉修建的飞机场,18军进藏前,军部也曾在此驻扎。

康定城小街窄,但却很繁华

在当时那个年代,物资供应普遍匮乏,各种票证多如牛毛。记得有一次随父到成都,买斤饼干还要“87”号证。但当时的康定在物资供应方面要好得多,甚至比省会成都还丰富,不但百货、食品等应有尽有,在城里销售土特产品的当地农民也很多。康定出产一种名叫“仙桃”的水果,一两分钱一个,用小刀将厚厚的果皮划开后食用,味道非常鲜美,离开康定回内地后再未见过吃过。

早期的公主桥,不能通行汽车

建设较早的公主桥,能通行汽车,此桥旁后来还建有一座桥,也称“公主桥”

分区驻地门前就是川藏公路,紧邻著名的康定兵站和四川汽车运输公司53车队、17车队,这是当时的情况,记得很清楚,今天或许有所改变。分区大院后面则是水流湍急的折多河。过河就是陡峭的大山,顺着折多河往下游不远,是公主桥,传说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经过此桥。这座桥最早是拱形桥,不能过汽车。后来公路通道康定时,修建了一座公路桥以代之。再后来,随着川藏公路的通车,交通量不断扩大,又在这座桥旁边修建了一座新桥。我们在康定时,这两座桥都在,人们习惯上都叫“公主桥”。

过了公主桥,面对有三条路,往左,顺着折多河旁走不远就是康定城,折多河穿城而过;中间则是川藏公路,紧靠山体修建,绕过康定城;往右就是著名的跑马山。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跑马山当时就很有名,不过因“破四旧”,山上寺院残垣断壁,喇嘛经劳动改造都已“重新做人”。后来著名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很动听,不过当时并不知道有这首歌存在,更不知道这座山还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

分区大院,设施好条件不错

以当时的标准看,分区大院的条件还是不错的。记忆中大院有好几座楼房,不过都是两层。楼前楼后都是苹果园,绿化非常好。办公楼、宿舍楼、大礼堂、军人服务社、卫生所、小车班、训练场和家属区等掩映在绿树丛中,站在对面山上俯瞰分区大院,绿树红瓦,很是赏心悦目。

最让人难忘的,是分区大礼堂几乎每周六都放电影,且都是康定城地方影剧院暂时无法看到的新片,吸引了周边驻军、地方单位很多人,我们也时常把自己的同学带进大院,大门处的哨兵不明就里,往往也管不过来,只能安排警通连在院内重要部位加派岗哨。

川藏公路上的解放军车队,流动性大,非常艰苦,谈不上业余文化

每逢有电影,一墙之隔的康定兵站汽车兵来得最多,这些汽车兵常年跑川藏公路,条件艰苦,谈不上文化生活,更别说看电影。在康定兵站停歇,看到旁边分区大院放电影,吸引他们都想来看看。当时部队对这些穿着油渍麻花军装、浑身一股汽油味,并且携带枪支(当时跑川藏公路的军车配有枪支,到兵站住宿后必须随身携带)的汽车兵很尊重,分区大门哨兵往往也不过细盘查。

由于这些汽车兵从山上下来时间不定,来“蹭”电影很少能提前打招呼,一来就是成群结队,很多时候找不到座位。不过他们走南闯北,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我们这些孩子,几颗糖、几句好话,就把我们从座位上抱起来放在腿上,我们也乐意同这些叔叔一起看电影,顺便听他们讲有趣的事情。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真是感到他们很不容易。

川藏公路,很繁忙也很难忘

新中国建立时,从成都到康定已经通汽车了,不过路况非常差。川藏公路是18军进西藏时,由部队修建的。川西地区崇山峻岭,为修筑这条公路牺牲了很多官兵,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

上世纪50年代修筑川藏公路

当时的川藏公路真是繁忙啊,长龙般的军车车队和地方车辆川流不息。每到夜晚,旁边的康定兵站大院里面整整齐齐停满了军车,还有疲惫不堪的军人。当时部队使用的军车绝大多数是解放牌,也有美制“大道奇”和苏制嘎斯51。

解放牌卡车是当年川藏公路上的运输主力

当时“大道奇”车队,应该是军车

这张“大道奇”的图片很清晰

关于美制“大道奇”车,在这里多说几句,因为这种军车,当时部队里有很多。我后来从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得知这种车其实并不是美国道奇公司生产的,而是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加拿大工厂生产的,正式型号是T234型。该车装95马力6缸汽油发动机,载重3.5吨。由于抗战时沿海被日军占领,美国援华物资绝大多数是通过滇缅公路进来的,在当时的大后方,T234型卡车是随处可见,其优良性能深得中国人喜爱,久而久之被张冠李戴的称之为“大道奇”。据史料记载,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胡宗南部逃跑时,将好几百辆“大道奇”丢在成都大街上,被解放军缴获。当时不但军队装备,地方也有很多,与分区紧邻的四川汽车运输公司53车队也是“大道奇”,并且当时还以这种车的底盘,改装了轻型吊车,另外这种车的驾驶室与解放CA10驾驶室还能方便的互换。“大道奇”在川藏公路上一直使用到上世纪80年代,为守卫边疆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嘎斯51是苏联造的,抗美援朝时提供给中国,当时军队装备很多,1973年我家从稻城到康定,搬家就是用的嘎斯51 ,这种车个头比解放牌小一号,发动机的声音非常奇特。

嘎斯51卡车

至于地方上的车型则比较丰富,不但有解放牌,也有少量日野、五十铃等车型,这些日本汽车马力很大,速度很快,上坡跑得虎虎生风,很少减速,令人记忆深刻。

解放军的五十铃军用卡车,这种车是上世纪80年代后才有的

当时川藏公路绝大部分是砂石路面,后来据一位曾在驻藏部队某工程团汽车连服役的同事讲,这倒并不是缺钱,川藏公路曲折复杂、山高坡陡,再加上海拔也很高,冬季降雪也多,往往山下郎朗晴空,山上却是云雾缭绕,汽车驶入“云雾”中后,就发现里面积雪盈尺,道路结冰,极易导致事故,车辆往往都得装防滑链,而砂石路面防滑效果好于柏油路面。但川藏公路经过城镇的路段很多都是柏油路面。

从康定出发前往成都,要经过著名的泸定县、翻越险峻的二郎山。从康定出发,乘坐军车得在崎岖不堪的盘山公路上奔波两天才能到成都,如果乘坐地方上的客车时间则更长。而从西藏拉萨到成都往往需要一周甚至半月,许多年轻士兵从入藏戍边到退役返乡,几年下来从没有离开过西藏。今天想想,他们为国家付出了太多太多。

最值得纪念的,还是为确保川藏公路运输而做出巨大牺牲的汽车兵和地方上的驾驶员。在这条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翻落在路边悬崖下的汽车残骸,这类事故驾驶员往往非死即伤,事故车辆因山高沟深也只能丢在原处,久而久之,变成锈迹斑斑一堆废铁,成为川藏公路的特殊纪念。在行进的车队中,也时不常能见到因事故严重破损但仍跟着车队顽强行驶的车辆。

当时分区的一辆苏制交通车,就因事故翻下高高的悬崖,车辆摔得支离破碎,车轮飞出了好远,死伤惨重,后来我见到了这辆车的残骸,确实非常惨!后来分区的一辆北京吉普也在川藏公路上出了事故,据说是翻进路边大河里了,后来我还亲眼见到了牺牲军人的遗体,并跟着大人参加了葬礼,死者家属悲痛欲绝的哭声,真是终生难忘!

后来,父亲从军30年后,转业回到内地,我们全家也跟着回来了。几十年过去了,对在部队的生活一直是很怀念的。前些年,我因公和同事到四川一个兄弟单位出差,听他们讲川藏高速公路正在勘察,很快就要动工建设。时光匆匆,未曾留意间,雅康高速泸康段已经正式建成通车了,成都至康定行车时间缩短至4个小时左右,昔日的天堑变成了通途,这真是一件最值得高兴的事情。(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举报
评论 0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