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三字经》笔记(二十二)

2011年5月20日上午,山东肥城市矿区中学举行改名“丘明中学”仪式。当时的校长叫严铁军,由国际左丘明研究会会长丘恩处题写校名。

左丘明的故乡在山东省肥城市石横街镇衡渔村,《肥城县志》里记载,“左丘明墓在城西南五十里肥河乡都君庄正觉寺之西。”
左丘明说:“人弃常,则妖兴。”他做事循规蹈矩,主张人行正道,极力支持孔子从政,想要匡扶正义,就要有匡扶正义的能力,自己拳头硬了,才能惩凶除恶。
孔子非常认可他的思路,与他同善同恶。《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古代皇帝喜欢给先贤封官谥号,仿佛每一位都想突破时空,“上下五千年,全是我地盘!”由于左丘明的丘与孔丘犯讳,后来的丘姓都带一个“耳刀”,成了邱少云的“邱”。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春秋》固然伟岸,但是年代久远,文字过简,有必要作一部注释性作品,当时齐国的公羊高写《公羊传》,鲁国的左丘明写《左氏春秋》,鲁国的谷梁赤写了《谷梁传》,其中以《左传》最为著名。
比如《古文观止》的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在《春秋》里只是一句“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里全头全尾地叙述了这一过程,把庄公姑息养奸的奸雄韬略和掘地相见的做作亲情演绎的淋漓尽致。

左丘明是姜太公第二十一世玄孙,是孔子的孙子辈,与孔子亦师亦友。他出生的时候,孔子49岁,孔子去逝,他已经五十有七。今天的邱姓和左姓应来于此。
当时史官世袭,左丘明的父亲任鲁国的左史官。左丘明晚年,眼睛有病,告疾还乡,带回来大量书籍和一棵银杏树苗,一捆桑树,决定耕读传家。

不久,他就双目失明,口述春秋,弟子记录,花了30年,完成这一18万字的著作。一说左氏就是孔子最有成就的徒弟子夏,不得而知。
按左丘明的遗嘱交代,他死后就葬在所植银杏树一箭之地的都君庄东高地处,面向齐鲁,故国情深。
失明的写历史,腿瘸了写兵法,可见“盲于目而不盲于心者”,是上天的补偿。
我有机会,一定去山东肥城看一看。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