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孩子”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幸福生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民族团结故事系列报道(一)
“国家的孩子”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幸福生活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民族团结故事系列报道(一)
编者按
2021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和“三千孤儿入内蒙”两段历史佳话。
这两段历史佳话,都是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即使我们的国家曾经经历过困难时期,只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就会迎来幸福的生活,就会有美好的未来。
光阴如水,岁月如歌,“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北方草原上动人的民族团结往事,一直在流传。
据统计1960年至1961年
来到呼伦贝尔的孩子有300多名

回想条件艰苦的六十年前,内蒙古人民用草原母亲般的博大胸怀收养了三千孤儿;如今,这些“国家的孩子”与草原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休戚与共。
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移入儿童劳动计划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关于1961年移入及儿童工作的补充请示
1959年至1961年的自然灾害和饥荒,席卷了江浙沪一带。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几十个孤儿院里,几千名孤儿因为粮食不足,严重营养不良。这些幼小的孩子该怎么办?党和政府决定,把这些“国家的孩子”送到草原。
无锡市婴幼院婴儿收容登记簿
上海浦口火车站
对于这次孤儿移入,乌兰夫下达了“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指示,要确保一个不少地安全到达目的地。
新华社曾发消息 ,自1960年至1963年,内蒙古各地先后接纳了 3000多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孤儿。这些南方的孤儿小的只有几个月,大的也只有7岁,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这些孩子大多数面黄肌瘦,有些还在患病。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呼伦贝尔,也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经受着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草原枯萎,使得牛、马、羊等牲畜大量减少,许多乳品厂因为奶源不足而被迫停产,粮食供应也开始不足。庆幸的是,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老百姓们靠着种植的土豆、白菜、大萝卜和草原上的野菜可以勉强度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接到内蒙古自治区的指示后,热情的呼伦贝尔人还是伸出双臂,用草原母亲般的博大胸怀,接纳了在困境中挣扎,孤苦伶仃的南方孩子们。
1961年满洲里市从无锡市集体领养婴儿原始登记簿
这些“国家的孩子”到达呼伦贝尔盟后,先被收留在医院里,经过严格的体检、治疗后,再送进育婴院。在那里,他们受到了精心的照料。
4―6个月的婴儿:早2时牛奶;6时牛奶;10时牛奶;午后2时牛奶加菜水或米汤;下午6时牛奶;晚10时牛奶。
7―12个月的幼儿:早2时牛奶;6时牛奶;7时30分牛奶、馒头;10时30分牛奶;晚6时30分牛奶粥;晚10时牛奶。
大班儿童:一日三餐,每天一次早点,一次水果。

草原上淳朴善良的牧民们非常心疼也非常喜欢这些来自远方的孩子,一些牧民骑着马、赶着勒勒车从几百里外赶来领养。牧民们把孩子接回自家的蒙古包,对这些“国家的孩子”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心抚养,让这些既是孤儿又非孤儿的孩子个个健康长大成人。
天高地阔,说的不仅仅是草原的风景,更是草原人的胸怀。这片草原,宽广得足以驰骋三千孤儿的人生梦想,也驰骋着他们追求卓越的雄心壮志。长在草原,心系祖国,他们是“国家的孩子”,祖国和草原养育了他们,他们也必将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给祖国更多的惊喜。铭记草原恩情,常思如何回报。

敖德巴拉登上《内蒙古画报》封面
敖德巴拉,鄂温克族牧民高力根和蒙古族妻子南吉勒玛收养的“国家的孩子”。敖德巴拉能讲汉语、蒙古语、鄂温克语、达斡尔语,她成了这片土地上牧民的朋友,谁有困难都喜欢找她讲一讲。这位全国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用一枚枚金光闪闪的奖章、一张张红彤彤的奖状,回报了养育她的土地和人民。

1962年,郭丹和养母白质文、哥哥郭贵州合影,当年养母37岁,郭丹1周岁
郭丹,是郭景元和白质文收养的“国家的孩子”。38年来,她时刻铭记自己是草原人民养大的,要用全部的精力来报答草原人民,报答养父母。她为扎赉诺尔培养了无数优秀的毕业生,也多次获得盟市和自治区级劳动模范、优秀教师、教改能手的荣誉称号。1997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她仍然承担着社区关工委的工作。
在2020年的《呼伦贝尔市春节联欢晚会》上,以草原母亲和“国家的孩子”为原型的歌舞剧《大爱无疆》把晚会气氛推向高潮,呼伦贝尔的四位“国家的孩子”沃慧琴、敖德巴拉、单玉芝、郭丹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晚会。郭丹眼含热泪,代表“国家的孩子”表达了他们对草原的热爱和对草原人民的感激之情。
2010年,内蒙古“国家的孩子”代表,家住满洲里市的尹国才(右一)和《静静的艾敏河》演员合影
草原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草原。在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许多“国家的孩子”积极捐款支援抗疫一线。他们纷纷表示,要把草原母亲的爱传递下去,用真情回馈这片草原,反哺草原母亲!

六十年前,“国家的孩子”被送到呼伦贝尔草原上。
现如今,他们早已扎根草原,融入其中。
六十年来,“国家的孩子”在呼伦贝尔这片沃土上受到草原母亲的呵护,感受着草原人民的温暖,播种着生活的希望 ,亲身经历着深厚的民族团结情谊。

终审:塔娜 付惺
呼伦贝尔日报出品
呼伦贝尔发布
微信平台
呼伦贝尔新闻
微信平台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呼伦贝尔新闻
抖音平台
天边·呼伦贝尔
APP平台
感谢您的支持
宣传战略合作:董女士:13384701202
商务合作:小张:18047054677
其实那时的牧民也不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