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孩子”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幸福生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民族团结故事系列报道(一)


“国家的孩子”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幸福生活

——“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民族团结故事系列报道(一)


编者按


2021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和“三千孤儿入内蒙”两段历史佳话。


这两段历史佳话,都是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即使我们的国家曾经经历过困难时期,只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就会迎来幸福的生活,就会有美好的未来。


光阴如水,岁月如歌,“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北方草原上动人的民族团结往事,一直在流传。


呼伦贝尔日报独家策划,今日起,在全媒体推出《三千孤儿入内蒙 如歌往事在流传——“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民族团结故事》系列报道,讲述呼伦贝尔地区接收的几位“国家孩子”成长和生活的故事,与他们一起感受伟大祖国的沧桑巨变,聆听民族团结的华美乐章。

上世纪60年代初
3000多名来自
沪苏浙皖等地的幼小孤儿
从遥远的南方来到了
有着辽阔大草原的内蒙古

据统计1960年至1961年

来到呼伦贝尔的孩子有300多名

在草原母亲的悉心照料下
他们长大成人
演绎了一段人间佳话


乌兰夫看望生活在草原上的上海孤儿(1961年)

回想条件艰苦的六十年前,内蒙古人民用草原母亲般的博大胸怀收养了三千孤儿;如今,这些“国家的孩子”与草原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休戚与共。


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移入儿童劳动计划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关于1961年移入及儿童工作的补充请示


这300多名“国家的孩子”
来到呼伦贝尔
在广袤的大草原上
在草原母亲的精心呵护下
迎来新生,茁壮成长
如今,他们中的多数人
已经扎根在呼伦贝尔
把这里当作第二故乡



1959年至1961年的自然灾害和饥荒,席卷了江浙沪一带。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几十个孤儿院里,几千名孤儿因为粮食不足,严重营养不良。这些幼小的孩子该怎么办?党和政府决定,把这些“国家的孩子”送到草原。



无锡市婴幼院婴儿收容登记簿

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主要负责人的乌兰夫主持召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会研究,部署各盟市、各有关部门做好准备工作,包括衣、食、住以及医疗保育人员等。

上海浦口火车站


对于这次孤儿移入,乌兰夫下达了“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指示,要确保一个不少地安全到达目的地。


新华社曾发消息 ,自1960年至1963年,内蒙古各地先后接纳了 3000多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孤儿。这些南方的孤儿小的只有几个月,大的也只有7岁,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这些孩子大多数面黄肌瘦,有些还在患病。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呼伦贝尔,也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经受着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草原枯萎,使得牛、马、羊等牲畜大量减少,许多乳品厂因为奶源不足而被迫停产,粮食供应也开始不足。庆幸的是,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老百姓们靠着种植的土豆、白菜、大萝卜和草原上的野菜可以勉强度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接到内蒙古自治区的指示后,热情的呼伦贝尔人还是伸出双臂,用草原母亲般的博大胸怀,接纳了在困境中挣扎,孤苦伶仃的南方孩子们。


1961年满洲里市从无锡市集体领养婴儿原始登记簿


据统计,
1960年至1961年,
呼伦贝尔盟共接收300多个孩子。

从此,这300多个“国家的孩子”
有了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呵护。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草原上
已经生活了近60年,
呼伦贝尔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他们也成了草原上真正的主人。


这些“国家的孩子”到达呼伦贝尔盟后,先被收留在医院里,经过严格的体检、治疗后,再送进育婴院。在那里,他们受到了精心的照料。


这是一份当时呼伦贝尔育婴院孩子们的食谱:

4―6个月的婴儿:早2时牛奶;6时牛奶;10时牛奶;午后2时牛奶加菜水或米汤;下午6时牛奶;晚10时牛奶。


7―12个月的幼儿:早2时牛奶;6时牛奶;7时30分牛奶、馒头;10时30分牛奶;晚6时30分牛奶粥;晚10时牛奶。


大班儿童:一日三餐,每天一次早点,一次水果。


草原上淳朴善良的牧民们非常心疼也非常喜欢这些来自远方的孩子,一些牧民骑着马、赶着勒勒车从几百里外赶来领养。牧民们把孩子接回自家的蒙古包,对这些“国家的孩子”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心抚养,让这些既是孤儿又非孤儿的孩子个个健康长大成人。



天高地阔,说的不仅仅是草原的风景,更是草原人的胸怀。这片草原,宽广得足以驰骋三千孤儿的人生梦想,也驰骋着他们追求卓越的雄心壮志。长在草原,心系祖国,他们是“国家的孩子”,祖国和草原养育了他们,他们也必将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给祖国更多的惊喜。铭记草原恩情,常思如何回报。


敖德巴拉登上《内蒙古画报》封面


敖德巴拉,鄂温克族牧民高力根和蒙古族妻子南吉勒玛收养的“国家的孩子”。敖德巴拉能讲汉语、蒙古语、鄂温克语、达斡尔语,她成了这片土地上牧民的朋友,谁有困难都喜欢找她讲一讲。这位全国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用一枚枚金光闪闪的奖章、一张张红彤彤的奖状,回报了养育她的土地和人民。


1962年,郭丹和养母白质文、哥哥郭贵州合影,当年养母37岁,郭丹1周岁


郭丹,是郭景元和白质文收养的“国家的孩子”。38年来,她时刻铭记自己是草原人民养大的,要用全部的精力来报答草原人民,报答养父母。她为扎赉诺尔培养了无数优秀的毕业生,也多次获得盟市和自治区级劳动模范、优秀教师、教改能手的荣誉称号。1997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她仍然承担着社区关工委的工作。


50多年后,“国家的孩子”和61年照顾过她们的保育员莫德格额吉合影


在2020年的《呼伦贝尔市春节联欢晚会》上,以草原母亲和“国家的孩子”为原型的歌舞剧《大爱无疆》把晚会气氛推向高潮,呼伦贝尔的四位“国家的孩子”沃慧琴、敖德巴拉、单玉芝、郭丹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晚会。郭丹眼含热泪,代表“国家的孩子”表达了他们对草原的热爱和对草原人民的感激之情。



2010年5月2日,内蒙古“国家的孩子”在上海世博园种下长青树

2010年,内蒙古“国家的孩子”代表,家住满洲里市的尹国才(右一)和《静静的艾敏河》演员合影


草原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草原。在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许多“国家的孩子”积极捐款支援抗疫一线。他们纷纷表示,要把草原母亲的爱传递下去,用真情回馈这片草原,反哺草原母亲!


2018年,“国家的孩子”相聚呼伦贝尔


六十年前,“国家的孩子”被送到呼伦贝尔草原上。


现如今,他们早已扎根草原,融入其中。


六十年来,“国家的孩子”在呼伦贝尔这片沃土上受到草原母亲的呵护,感受着草原人民的温暖,播种着生活的希望 ,亲身经历着深厚的民族团结情谊。


他们被称为“国家的孩子”
但是,从他们踏上
呼伦贝尔这片土地那天起
就成为了“呼伦贝尔的孩子”
这里就是他们的故乡
是养育他们长大的地方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呼伦贝尔发布》官方微信



记者:张宪红 通讯员张明博
编辑:刘银 马海文 于博

终审:塔娜 付惺

呼伦贝尔日报出品


呼伦贝尔发布

微信平台

呼伦贝尔新闻

微信平台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呼伦贝尔新闻

抖音平台

天边·呼伦贝尔

APP平台


感谢您的支持


宣传战略合作:董女士:13384701202

商务合作:小张:18047054677


举报
评论 1
  • 其实那时的牧民也不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