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时代的心灵解压(16)强迫思维,停下来别再为难自己
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大家都不陌生——强迫症。
事实上,在压力之下,人的心理难免会发生一些改变,行为习惯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强迫症跟拖延症、社交恐惧症一样,是心理界的网红问题。在很多人的生活当中都常见。那么究竟什么是强迫症呢?你的强迫行为到底需不需要纠正,强迫问题背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呢?
强迫症表现在思维和行为上的强迫性。思维强迫指的是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反复的持续的侵入你的大脑。
比如你总觉得人家身上不干净,会把细菌带到家里,从而觉得人接触过的一切东西的打扫,强迫行为则是在这种思维主导下采取的重复性行动。
这种行为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虑,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反复的洗手,打扫人接触过的家具,但是下次依然会因为同样的问题焦虑。
具体来说,在工作当中,这种强迫性的倾向可能表现为:
反复的检查作业和工作,保证他们没有出错,因此耽误了进度;花很长的时间整理书桌,确保物品摆放的顺序都一丝不差。经常会设想自己粗心大意,或者是因为细小的差错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在生活中,你可能会觉得别人用过的东西都很脏,碰都不愿意碰,反反复复的销售,你可能病态地去追求某一种数字。
比如关灯一定要按三次开关才能安心;你可能追求某种顺序,例如你一定要保证自己每次都是左脚迈过门槛。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挖掘一下背后的原因:
强迫倾向背后的原因
1、高压家庭环境
高压的家庭环境是引发强迫倾向的首要原因。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实行过于严厉的惩罚,可能会使孩子做事情特别的谨小慎微,过度在意自己的错误,而引发强迫行为。
除此之外,不良的童年经验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比如在童年时经历过忽视虐待甚至性侵人,就会努力地去消除这些记忆,这种努力也可能会增加强迫倾向。
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为原生家庭的问题,但这些早期经历确实给未来会埋下隐患。
它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在合适的环境下,就会开花结果,哪怕是负性的结果。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不能说全部,但是大多数人都会有一些童年阴影的映射。
这并非是刻意的,而是一种埋藏在潜意识当中的态度。人性就是这样,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一定会有反抗,而这种反抗会化作不同的行为模式。
现在你可能已经是一位母亲或者父亲了,可能你还没有结婚,但未来也会为人父母。心理学知识不仅仅是自我成长,也是可以帮助我们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
2、自欺欺人的假象“完美主义”
有强迫倾向的人,往往会追求一种假象的完美。我们们都知道完美是可以追求的,但是难以达到。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所谓的完美。
但是有一类人,他们对现实抱有完美的幻想和憧憬,具有着强烈的执着,严重的几乎达到了偏执的程度。
他们会说:“我这个人就是追求完美”。其实他们所谓的“追求完美”,准确地讲,应该是“强求完美”,即我的美好愿望必须立刻实现。如果实现不了,这些人不免就会受到打击了。内心的痛苦和纠结就会转化成强迫行为。
3、社会支持系统的坍塌和缺失
具有强迫倾向的人,往往是“孤军奋战”的,缺少社会支持,缺少理解和关爱。
特别是在他们幼年的时候,往往缺少父母的疼爱,童年的趣味的人。
因为经历过很多的心灵痛苦,导致他们内心的弱小感、无力感,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对人也就多了一些防备心和距离感,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一些别扭之处。
于是就会导致自己更加的孤僻,缺乏正常的人际关系。
定势效应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个心理学的效应,叫定势效应。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盗的,于是他开始观察他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言行举止,越发觉得他就是偷斧子的贼。
后来农夫不经意间找到了自己丢失的斧头,他再回过头去看,邻居的儿子竟然就觉得他的言行举止当中没有一点儿偷斧头的模样。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其实他描述了农夫在心理定势作用下的心理活动过程。
所谓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看待当前的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
很多具有强迫性思维的人,就是定时效应地坚持者。
比如说我的另外一位来访者跃然开篇我们提到的行为属于强迫行为,跃然则是典型的强迫思维。
4、天生倾向和遗传
各色人类研究中心的数据,强迫倾向是有一定的遗传性性。
基因对强迫倾向的影响约占比为37%,生活经历包括成长环境和个人选择的影响大概占到了63%,而且女性的出现强迫倾向的概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有这种情况,也许和你的基因有关系。

缓解强迫倾向的方法:
1、接受自己的强迫倾向
强迫倾向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基因,基于这个原因,你就没有必要对自己的强迫行为那么抵触了,就像你不能决定自己的身高一样,强迫倾向也有可能是天生带来的。
强迫倾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你越去抵触它就越严重。比如说你头脑当中反复出现一首歌的歌词,你努力地不想在大脑里哼唱,但是它仿佛就像单曲循环一样的固执地停留在那里。
当你为其他的事情分心,集中注意力去做其他事情的时候,这首歌自动就消失了。
所以,为什么不先接受呢?
或许你有某些古怪的行为,比如说你追求奇数,所有的物品都要是奇数,或者你要求书桌上的书必须是按你所要求的某一种秩序的排列,或者你走楼梯必须两个阶级两个阶级的上下楼……
没有关系,就保留这些癖好吧,实际上很多名人跟你一样,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强迫行为。
英国19世纪伟大的文学家狄更斯,每天要梳几百次头,平时最喜欢的连续去接触某样物品三次,他认为这样才可以带来好运;睡觉的时候喜欢头朝北极的方向,认为这样能够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我国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米芾,每天在饭前都要洗十七八次手,如果有客人来看,待客人走后,必须洗客人做过的坐塌。
头巾和帽子也要时常的洗涤,如果靴子被别人拿过,就他嫌恶,反复地洗,以至于洗破了不能穿了。
好莱坞的著名影星莱昂纳多,坦言自己小时候,如果在路上踩过一条水泥缝,那么回家的时候,一定要再踩一次水泥裂缝,哪怕绕再多的路,也必须做到。
他还特别喜欢踩别人吐掉的口香糖,泥点痕迹等。
所以你还纠结吗?其实你有一些小怪癖,还挺可爱的。
2、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
强迫症患者会采取实际的预防措施来预想预想当中的危险。
例如,有的人接触了他们担心的被“污染”的东西(可能带有细菌毒素或者其他有害的潜在的物质),他会感受到很强烈的焦虑情绪。
这种焦虑更多的时候只是虚惊一场,因为没有发生实际的污染。尽管如此,强迫症患者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污染,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去污仪式,直到他们恢复安全感,或者自己内心的舒适感。
因此,他们采取实际措施来保护自己免受危险。即便危险是“虚构”的。
要想克服这种想法,可以在认知上标记它。这个方法叫“一个假警告”。
每次当你开始有一些强迫行为了,比如你开始反复地洗手,你先想一下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怕脏?担心有细菌?然后你再想一想事实果真如此吗?碰了一次门把手,就一定需要反复洗三次手?
你的理性上一定知道其中有不合理的地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改善:
识别:知道自己有哪些强迫动作,当它要来的时候,知道强迫症又来了,像是老朋友一样,又来拜访你了,它可能会陪着你很长的一段时间,提醒自己,不要怕,顺其自然就好,接受它。
感受:感受它来的时候带给身体、心里的感觉,一直在不断的体会,身体有的时候会心跳加速,有的时候会胸闷。
心里的难受主要是不确定,不踏实、不安全,孤单的感觉。如果不去做,好像有事情没有完成似的,必须要把它做完才可以。这是强迫带来的焦虑,是你必须忍受的。
慢慢的发现,如果你忍着不去做,事实上也不会有什么坏的事情发生。
共处:和强迫症状一起待着,有时候忍着不去做强迫动作,去做你之前安排好的事情。
忍不了的时候,有控制地去做强迫动作,接受自己每个阶段的状态,顺其自然。慢慢地忍着不去做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多了。
辅助方法:
如果你觉得实施起来有些困难的话,那么这些方法可以帮你度过改善期。
5分钟原则:强迫症状要来的时候,不去做,搁置它,最初只能忍一分钟。后来慢慢的持续到3分钟、5分钟、10分钟,直到15分钟。
循序渐进地增加忍受的时间,一段时间以后再去做这些原来一直坚持的强迫动作,这个频率就会明显地减少。在忍受的过程当中,你也会不断地体会到焦虑,但是当焦虑到达顶峰之后,你会发现慢慢的它就减轻了。
分解暴露脱敏: 把强迫动作的罗列出来。根据症状出现的反复的次数,持续的时间,严重程度等分级,先从最新的入手。
比如从不断洗手开始,之前每天至少洗10次手,下一个目标定为每天8次,不断的练习,慢慢地坚持,在一周以后开始将目标定为每天5次。
将每天的日期、行为、总次数,忍受的时间,还有忍受的次数,具体感受这些都一一地记录下来,不断的去总结,强化经验,克服困难,一点一点的往前推进。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
转移注意力: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用恰当的方式去释放自己的压抑的心情,听音乐做运动等等,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升华。
做事情要抱着一种欣赏、感受、体验快乐的心情,争取每时每刻都能从生活和工作中感受到快乐。
强迫倾向的人每天都被无意义的思维和行为打破生活的平静,制定每天的计划,包括你的饮食计划,运动计划,工作计划还有学习计划等。
量化分解,并且坚持奖惩实施,渐渐地变成规律。要知道,强迫症患者改变一个习惯非常难,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的,一旦开始接受新习惯,这个习惯也将持续很久。
每天分享一个知识点,总有你需要的……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