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德军S集团军群在高加索的大撤退,到底确实有必要吗?
骠骑兵
摘要:二战时期,德军克莱斯特元帅指挥的A集团军群,是德军主力兵团,战力强悍,为什么会在高加索来了一场大撤退?
二战时期,德军克莱斯特元帅指挥的A集团军群,是德军主力兵团,战力强悍,为什么会在高加索来了一场大撤退?
1943年初的苏德战场,形势对于德军非常不利。困守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已经开始崩溃;而同时,另一路德军重兵集团——A集团军群正身陷南部的高加索战区,西撤的退路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威胁,苏军不断发动强大的攻势,A集团军群后路眼看就要被苏军切断了。
A集团军群的顺利撤退我觉得真没什么,当然克莱斯特能够把德军扩张超过极限的A集团军群给带回来,确实是了不起。军迷们都知道,从古至今,打打顺风战是所有军队都会干的事,而在逆境中苦苦坚持,更多的也是意志力,真要讲战争技巧,最考验一支军队和指挥官的,毫无疑问就是撤退。但是克莱斯特所指挥的,是综合素质奇高的德军主力兵团,他们纪律严明,效率高超,组织水平就是放到今天,世界前三不敢说,前五妥妥的,指挥这样一支军队有序撤退。
德军在这个时间节点也许是因为保卢斯第六集团军的失利,有点误判高估了苏军的战力,而之前又过于自信,过早抽调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部队南下,没想到苏联就此得以守住了斯大林格勒,把德军拖入消耗战,于是德军战线过长,后勤跟不上的缺陷暴露出来,A集团军群不得不回撤。但在这一时间段,尽管也有苏军部队已经到达距离罗斯托夫不到七十公里的地方,可是主力部队依然还在斯大林格勒周围。退一步说,罗斯托夫即使被苏军占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苏军主力也赶来,刚打完一场惨胜的苏军显然也还不具备围歼A集团军群的能力,毕竟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前,苏军对德军的胜利,基本都是靠自损三千,杀敌八百这样的高交换比堆出来的。
【本号关联视频号“老周新观察”,可在站内搜索,同时全网各大视频平台同步推出,敬请加关注多支持】
德军顿河集团军群的司令曼斯坦因已经考虑苏联人要是不贪吃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而是将主力直指罗斯托夫,将会形成一个更大的围歼包括高加索地区,也就是A集团军群的大战略。然而事实上苏联人根本做不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围攻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也很不轻松,到1943年2月,第六集团军投降,苏联携胜利之威,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重新组织了一下部队,到3月发动哈尔科夫战役,仅德军明确证实的苏军参战部队,旅级以上单位就达三百四十多支,对德军有八比一的优势,然而结局却是八个军、十个师和五个特种旅被击溃,苏军总共损失了五十二个师。当然,事后总结经验教训,是战前那一个多月苏军行动效率低下,很多派往哈尔科夫的师级单位,在斯大林格勒打的只有一两千人,一个多月都没什么像样的补充,就重新作为一个师给派上来了。
所以在1942年底,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实际情况没有纸面上那么危险,之前曼施坦因甚至还有过一个哈尔科夫作战计划,就是利用A集团军群的薄弱侧翼来诱使苏军重兵集团展开围攻,在哈尔科夫地区再打一个针对苏军南方重兵集团的围歼战,彻底解决包括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苏军的问题。苏军这一时期,最后硬啃下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也已经筋疲力尽,确实没能力去吃掉A集团军群,如果这样,最后自己肯定会被撑死。
克莱斯特这个人也很有意思,打波兰前,他就是德国有名的反战者,他公开明确反对元首的战争计划,但他既没有拉帮结伙反对,也没有私下搞什么小动作,就是个人堂堂正正对元首战略提出反对意见,所以也只是在战略上的不同意见,没被元首当成持不同政见者。可要说克莱斯特反对战争吧,他自己对军事又特别着迷,迷恋当时古特里安提出的那套装甲突击的战术,他晋升元帅是因为成功领导A集团军群撤退,德国闪击波兰、法国,一直到基辅合围,都是得益于他与古特里安装甲突击的钳形攻势,两人双剑合璧,可以说相当厉害,横扫千军如卷席。
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是德军进攻苏联后,进入苏联纵深最深的部队,后来撤退回国,又是带回部队最完整的,所以他的大兵团指挥组织能力,在德国那一波将帅当中,都是出类拔萃的,在1942年底,压力没那么大时,带还是德军精锐的A集群撤退,真的不算什么大事。
1942年底德军在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能够成功撤退,除了得益于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在左翼的强力掩护外,更多的是要归功于A集团军群司令克莱斯特大将的出色指挥。也正是这次成功的大撤退,让克莱斯特被晋升为陆军元帅,足见这次撤退意义之重大。
当时的苏军突击部队已经到达距离罗斯托夫70公里之处,而克莱斯特的部队还在罗斯托夫650公里处,希特勒命令克莱斯特任何情况都不得后撤,克莱斯特向希特勒表明这等于是宣判了整个A集团军群的死刑。最终在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的劝说下,希特勒最终同意撤退,但要求带走全部的装备和物资。
当时正值冬季,天寒地冻,路途遥远,要在短期内撤退如此数量的军队已是不易,再加上还要带上庞大的物资,以及苏军对德军脆弱侧翼的威胁,这对克莱斯特来说确实是极为困难的。在秋季德军A集团军群同苏军在高加索陷入僵持后,这种静态的防线往往会储存较多的作战物资以备长期使用,所以这种部队撤退要花费很长的准备时间,而这对于时刻有被切断后路的A集团军群而言又是不允许的,时间是最关键的。
克莱斯特利用机动灵活的防御战术成功的将其部队全部撤回了第聂伯河一线,并且利用其机动性较高的第1装甲集团军协同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成功的在哈尔科夫发动了一次漂亮的反击,收复了哈尔科夫,重新稳定了南翼的局势。
通常多数将领都是因为攻城拔寨才能得以晋升元帅,例如曼施坦因和隆美尔等,但克莱斯特却是通过撤退获得了元帅权杖,但是他得到这一晋升却是实至名归。著名的军事家李德·哈特对这一撤退行动评价到“在如此险恶的情况下能够全身而退,史所罕见!”。
打仗既非是双方死拼人力,物力和装备,主要讲究战略和策略,一场战役的胜利与否并非看双方的伤亡人数和物资损耗,而是看是否在战略上取得胜利。
A集团军群在高加索的撤退是一场有秩序有组织的撤退。古话说兵败如山倒,军队一旦被打散,不管多少人都是待屠的羔羊,所以在不利情况下,组织有生力量撤退无疑是明智的。军队撤退之后只需短期休整、重组仍是可以战斗的。反之A集团军群很有可能被合围,不但会损失大量部队,而且整条战线都可能更加被动。从而导致全线吃紧。
到了二战后期希特勒最多的命令,就是决不允许后退。这一命令让德军几十万部队陷入包围,被苏军消灭或投降,严重的损耗了德军的力量。加速了德军的失败。
如何评价德军克莱斯特元帅指挥的A集团军群在高加索的大撤退?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克莱斯特成功指挥撤退,他也不会成为德军在撤退作战中晋升元帅的人,曼施坦因也不会打赢第三次哈尔科夫反击战,所以,克莱斯特指挥的这次大撤退对德军维持苏德战场南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克莱斯特指挥的第一装甲集团军一直担负着最重要的作战任务。在二战德军装甲部队完成闪击战的诸多任务中,克莱斯特是唯一从战争打响到被解职始终在一支部队指挥作战的人。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二战爆发前,克莱斯特因为反对战争被贬到预备役,是进攻波兰的第十集团军指挥官赖歇瑙将他推荐做了第1装甲军的指挥官,从此克莱斯特跟装甲打上了交道,而他指挥的部队也一直是以第一装甲部队为自豪。
1940年德军闪击西欧时,克莱斯特指挥他的装甲部队仍然充当先锋作用,并在1941年2月参与解决巴尔干危机,让克莱斯特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体现。到1941年6月22日德军闪击苏联时,他被任命为4支装甲集群的第1集群指挥官,成为南方集团军群的中坚力量,直到1944年3月份被解除职务。
实际上,克莱斯特虽然一直指挥着他熟悉的部队,第一装甲集群也不断升格为第1装甲集团军,他也于1943年初因指挥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退有功而晋升元帅,但他的整个指挥生涯似乎都在为别人做嫁衣,最终的命运也落得两地受审死于狱中。
应该说,克莱斯特虽然反对希特勒发动战争,却又对闪击战和装甲进攻特别感兴趣,他指挥的每一场战役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如果说闪击波兰和占领法国,是他与古德里安的装甲钳形攻势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话,那么,解决巴尔干危机就是他指挥生涯的高光时刻,而苏德战争爆发后的基辅包围战,他仍然和古德里安指挥的第2装甲集群会师,成功地围歼了苏军65万重兵,成为他指挥生涯的第二次高光时刻。
从这个层面看,克莱斯特仗没少打也当上了元帅,论功行赏,他似乎比古德里安还要强一点,后者虽然是闪击战的创始人,却与元帅无缘。但在1943年与曼施坦因为伍后,二人的想法一致,一唱一和,经常与希特勒意见相左,1944年3月末双双被解除了职务。
另一方面,克莱斯特指挥A集团军群大撤退,意义重大。都说进攻战斗难打,战场立功机会大,但克莱斯特和莫德尔却都在东线战场各自表演了一次大撤退,而他俩的大撤退都与斯大林格勒战役有关,他俩也因这次成功撤退都载入史册,莫德尔成功从勒热夫战场撤出,赢得“防御大师”的外号,克莱斯特因成功从高加索撤退,荣升元帅。
抛开莫德尔的撤退不谈,克莱斯特指挥A集团军群的撤退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这与当时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任务有关,也与南线A、B两个战斗群之间的通道安全有关。
1942年6月28日,德军酝酿了半年之久的“蓝色方案”开始实施,希特勒将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由博克指挥B集团军群向斯大林格勒方向进攻,由李斯特指挥A集团军群向高加索方向进攻。本来对这次分兵作战,前线指挥员都不理解,当希特勒将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派到A集团军群时,苏军下决心在斯大林格勒打一场保卫战,也彻底打破了德军占领高加索的幻想。
实际上,当斯大林格勒战场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李斯特元帅已经察觉到进攻高加索是危险的,他主张从高加索撤退,但遭到希特勒反对,并于9月10日解除了他的职务,由自己当了3个月的A集团军群司令。但此时在高加索方向的作战指挥,实际主力却是克莱斯特的第一装甲集团军。
由于希特勒一直强调只能进攻不能后退,虽然第一装甲集团军在高加索方向偶有斩获,但苏军“天王星行动”展开后,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兵力不够,又将克莱斯特麾下的第57装甲军调了过去,克莱斯特再继续进攻已经力不从心。
1942年12月,德军在南线遭到了完全失败,保卢斯第六集团军已经失去突围能力,完全只能坐以待毙。曼施坦因实施的“冬季风暴”行动也遭到苏军顽强阻击而陷于困境,也许是希特勒想找个替罪羊,他把A集团军群司令李斯特撤了,由克莱斯特继任。不过在总参谋长蔡茨勒的说服下,希特勒总算同意从高加索方向撤退。
当然,启用克莱斯特并让他顺利从高加索撤出,也有安慰和现场点将的味道。A集团军群能顺利撤退,也不完全是克莱斯特一人的功劳,当时苏军的主力都在斯大林格勒方向,还要切断A、B两个集团军群之间的通道,显然是难以实现的,克莱斯特及时利用了苏军包围圈的漏洞,最终完成了撤退任务。
但是,尽管克莱斯特指挥第一装甲集团军顺利与曼施坦因的霍利特集群会师,但退守库班的第十七集团军却是走了一步险棋,如果同时与顿河集团军群汇合,那第三次哈尔科夫反击战和库尔斯克会战可能是另外一番模样。
从上面分析看出,克莱斯特指挥A集团军群能够从苏军包围圈中撤出来,确实体现了他出色的指挥作战能力,也为德军展开南线最后一次攻势埋下了伏笔。可以说,这次大撤退,既是战场形势所逼,也是希特勒不得已而为之,对克莱斯特来说,如果在李斯特解职后就接任A集团军群指挥权,可能情况还要好一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