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家族数百年经久不衰,还建了龙岗第一豪宅
(想了解更多关于深圳的历史和往事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土生土长深圳人)
深圳东部的客家人聚居地区,尤其是处于东北部的龙岗区和坪山区,集中分布着大大小小多达200座客家式围屋,其中很大一部分保存较为完整。
在这些客家围屋中,鹤湖新居无疑是非常典型的一个。鹤湖新居始建于乾隆年间,历经罗氏三代人数十年的努力建设完成。数百年来,这方幽静的水土世代栖居着“勤俭兴家,清白存心”的鹤湖罗氏族人。
凤止龙岗
罗,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宜城),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罗国公室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至周末又南迁至汨罗江,遂以国名罗为氏。
汉初,罗珠出任治粟内史(后官名改大农令),后奉命镇守九江郡。后灌婴筑城,辟六门,未竟其功,罗珠继其功,历时九年。罗珠筑完城池,在自家门前手栽数十株樟树。故罗氏族谱上说“九江郡上有新城,始称豫章城也”。罗珠遂成豫章罗氏的先祖。
唐乾符五年(878),罗珠后裔罗仪真为避黄巢之乱,举家迁虔州虔化县(今赣州宁都)。数十年后,这一支又迁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定居。南宋景定三年(1262),罗仪真后人罗洪德考中进士,后任抚州知府,生18子,子孙繁衍散居各省市。其中第18子小九公由江西宁都鸦鹊林迁居广东兴宁,罗氏逐渐发展为豪门望族,世称“兴宁罗”。
乾隆二十三年(1758),鹤湖罗氏的开基祖为罗瑞凤从兴宁墩上迁居时属归善县的龙岗墟一带(当时龙岗墟并未建成),选择经商谋生,秉承“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原则,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得以脱贫致富。之后购田万顷、置商肆一百余间,始建罗氏新居,即“鹤湖新居”。
除以“鹤湖新居”为核心的罗瑞合村之外,罗氏尚有昔安村的龙和世居以及上岗罗屋村两个村子。
谋成东莞
据罗氏族人的叙述,罗瑞凤初期创业的地点并不在龙岗,而是在现在东莞凤岗的塘沥墟。塘沥墟与龙岗均位于新安、东莞以及归善县三地交界处,因此罗瑞凤去塘沥的路途并不遥远。
之所以选择去东莞创业,一方面,当年那边不属于迁界区,社会生活没有受到迁界的破坏,经济情况比当时的龙岗强;另一方面,在万历二十年(1592)就有兴宁罗氏迁入塘沥,可以作为初期创业的支撑。
据罗氏族人讲述,当时罗瑞凤到达龙岗时已经四十四岁。初到龙岗时,无地无产,只能挑起箩筐从小贩做起,往来于龙岗、凤岗之间。创业是艰苦的,瑞凤公省吃俭用,每天凌晨出门,箩筐中装一块泡过盐水的鹅卵石,吃饭时拿出来舔一舔,当下饭菜。他节省到连尿都不浪费,把尿尿到土块上,再放到田里去。因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罗瑞凤逐渐白手起家。
一二十年后,罗瑞凤的两个儿子罗廷龙及罗廷贵(第三子廷祥早夭)成了他的左膀右臂,父子以“瑞合”为商号,在塘沥开酿酒作坊、养猪、开糖寮、开榨油坊等,经过一番拼搏,积聚了百万家财,成为当年显赫一时的龙岗首富。
经过鹤湖罗氏两三代人的积累,他们拥有了大片土地,每年夏、秋两季,罗氏三房的男丁都要出去收租。直到新中国成立,罗家在龙岗大约还有水田460亩、旱田一二百亩。
除了购置田地外,罗氏族人还继续经商,生意甚至做到了广州等地。另外,他们也将部分资金投向了龙岗墟,在老街开设了不少店铺。
鹤湖新居
根据记载,罗瑞凤最初在老街塘唇巷的马福头落脚,有钱后就在上墟石桥头处盖了内有十余间住房,外用围墙围起,罗氏族人称作上墟围。
之后,南约黄氏有一片空地要出售,并且已有人出价。有一天,罗瑞凤的夫人将中介拦下,好酒好菜招待他,并提出用双倍价格来购买这块地。于是黄氏将地卖给了罗氏,罗氏在此地兴建房屋,这就是后来的鹤湖新居。
鹤湖新居原址是一个小山坡,下有小湖,经常会有白鹤飞来,在那里戏水嬉戏,于是新居便以鹤湖命名。
嘉庆年间,罗家有年轻人与曾姓人发生冲突,据说是曾姓人来此偷摘龙眼。罗姓人失手把曾姓人打死,为了平息矛盾,罗家只好将上墟围赔给了曾家,搬进了当时尚未完工的鹤湖新居。
鹤湖新居于乾隆末年开建,至嘉庆二十二年(1817)完成内围,之后第三代人在道光年间完成外围建筑。整座围堡经罗瑞凤祖孙三代合力建造,共花费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建成后的鹤湖新居,占地2.5万平方米,由围屋、禾坪、月池三部分组成。它由内外两围环套而成,内呈方形,外呈梯形,内外围各有四角楼一望楼,倒座东北面三开门,中心为府第式三堂两横。
正门、左右横门、下天街、祠堂、排屋、上天街、围屋等组成了鹤湖新居的中心建筑。阁、楼、厅、堂、房、井、廊、院、天井、过道等建筑互相关联,隔而不断,守望相应。整个围屋有房三百多间,高峰时有近千罗氏族人在此居住。鹤湖新居也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
鹤湖新居建成后,随着罗氏势力的壮大,逐渐对附近的异姓形成压迫。黄氏为了跟罗家隔开,修起一道墙壁,但罗氏认为妨碍自己的风水,很快就拆了墙,黄氏不得已,将剩余的地卖给罗氏后迁往六约;鹤湖新居前面曾有商号“曾广兴”的曾氏,也把地卖给了罗氏后搬走;远在鹤湖周围的巫、杜、朱等小姓也渐渐消失。
1943年,日本兵曾经冲进鹤湖新居进行抢掠,一些族人躲到了望楼,日军发现后便放火烧了烧楼。罗氏族人通过望楼两边的走马廊安全撤离,不过围堡中最高大的望楼则被大火烧毁。
人才辈出
200年来,从鹤湖新居走出了不少英杰才俊,从第三代开始,罗家人的崇文重教终于得到回报,陆续培养出二十余名士大夫。
清道光年间,罗廷贵之子罗兆熊官至广州府儒学正堂,掌管一省教育、选拔考试。恰逢广州府遭遇洪灾,罗兆熊一贯勤勉清廉,倾尽自己的俸银去赈灾,结果导致自己入不敷出,需靠父亲接济。因其赈灾有功,朝廷御赐匾额“大夫第”,此匾如今挂在罗氏祠堂正门口。
1911年,在时代变革的浪潮汹涌而来之时,为推翻腐朽王朝的封建统治,鹤湖满房第六代罗秋航利用家族在龙岗的影响,组织民军,与好友、粤军名将邓仲元一起,在淡水发起起义,积极参与广东革命进程。
民国时期,鹤湖罗家的发展又达到一个高峰。以罗秋航为首的近代罗氏,在龙岗及周边地区,找到了修路发展运输的新路径。
1921年,广东允许民办公路,以罗秋航、罗济能为首的罗氏子弟,发现商机,罗秋航审时度势,果断变卖部分田产,联合周边几大家族,创办了股份性质的联星公司,下设道路公司、运输公司。
罗济能、罗锡桥任董事长,负责修建淡水至平湖、横岗至龙岗的公路,几乎控制了该路段的运输,不仅使民众出行便捷,还为推进龙岗交通事业的发展、地方经济兴旺作出了积极贡献。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