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源流|慎易以避难 敬细以远大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同华
古人说:“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全党必须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办好自己的事,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5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出自《韩非子·喻老》。《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是韩非为道家经典老子《道德经》所做的注解与阐释。
《喻老》,分别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道德经》十二章,包括《德经》八章、《道经》四章,让《道德经》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的呈现,而且文章篇幅短小,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
关于“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原文是这样表述的:“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
大意就是,千丈大堤,会因蝼蚁小洞导致溃决;百尺高楼,会因烟囱裂缝溅出的火花而焚毁。这就是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由来。不注意消除细小的隐患,最终必然酿成大祸。韩非由此得出结论:“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谨慎地对待容易的事,就可以避免危难;认真地处理细小环节,就可以远离大灾。
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老子就曾经提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所有的“大”事总是由“小”事而来,“多”总是由“少”积累而成。所以,处理难事要从容易之处入手,做成大事要从细微之事做起。
这样的思想自然影响到了韩非,与法家思想一起,融会贯通形成了他的思想体系。在《韩非子·喻老》中,韩非进一步用具体事例阐发要注重细微的道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扁鹊为蔡桓公看病。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就发现蔡桓公有病。这其实是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的“望诊”,水平极高的中医可以做到“望而知之”。
扁鹊说蔡桓公有病,蔡桓公却讳疾忌医,于是病情不断发展,从“腠理”“肌肤”“肠胃”,最后病入“骨髓”。扁鹊对此解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就能治好;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药可以治好;现在病入骨髓,已经无药可救了。”果然,过了没多久,蔡桓公浑身疼痛病死。
古人用种种道理和事例,反复提醒我们要懂得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古人凭借自己的智慧,总结了很多道理和经验,呈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经过充分准备,我们党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的中央机关食堂里,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在中国革命转折关头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为推动和发展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保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两个务必”体现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哲学眼光,充分表现了革命者在敢于胜利上的坚定不移,以及对胜利后革命前途的冷静思考。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时刻,我们重温“两个务必”,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包含着对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
近段时间以来,最能体现“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斗争智慧的,莫过于中国的抗疫斗争。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这场大考,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只要我们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锲而不舍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