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国之脊梁!“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将重磅开展

视频加载中...

现代快报讯什么是科学家精神?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

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他们胸怀祖国、情系人民,以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铸就了伟大的科学家精神。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作为科技界庆祝第5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喜迎党的百年华诞的献礼工程,由中国科协联合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将于5月24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

本次主题展都有哪些亮点?5月22日,现代快报记者提前探馆,为您打探展览亮点。

260张珍贵照片,讲述180余位科学家的故事

主题展围绕“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主题,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伟大指引为主线,以科学家精神的六方面深刻内涵为框架,打破时间和空间界限,将“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等源于科技界的革命精神融汇贯穿其中,汇聚成科技界众心向党的精神洪流。

△ 华罗庚受邀出席国庆节观礼活动的入席证

主题展策展人胡娜介绍,这次展览共分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胸怀祖国 服务人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攀高峰 敢为人先”“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追求真理 严谨治学”“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淡泊名利 潜心研究”“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团结精神——集智攻关 团结协作”“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甘为人梯 奖掖后学”等六个部分和一个专题“心心向党 走向复兴”。

△ 屠呦呦的诺贝尔奖证书

本次展览面积为880平方米,共展出260余张珍贵的照片、190件套实物以及视频。展厅中,你可以看到上世纪50年代,归国留学生的签字明星片、1957年华罗庚受邀出席国庆节观礼活动的入席证、屠呦呦的诺贝尔奖奖牌和证书、邓稼先在青海221基地所穿的棉大衣……这些文献档案生动讲述了180余位科学家的故事。

永远听党的话,100位科学家的入党申请书集中亮相

“我入党不是做官,不是为个人取得什么好处,入党是为了革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是党培养和教育了我,使我长大成人,读完了小学、中学,又顺利地念完了大学。”“敬爱的党,当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时,我一定向革命先辈学习,向雷锋、王杰学习,并以之为榜样,永远与党在一道”……这些读来朴实无华又让人动容的入党申请书,都来自科学家们。

△ 100位科学家的入党申请书

“一代代科学家,不愧是国之脊梁。他们对党无限忠诚,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胡娜介绍,这次展览的最大亮点在于集中了100位科学家、院士的入党申请书。现场,在一面巨大的墙上,艾国祥、安芷生、曹瑞骥、贝时璋、钱学森、师昌绪、钱三强、陈和生、崔向群、常进、史生才等100位科学家的入党申请书被制作成相框镶嵌在展墙上。届时观众通过多媒体查询,可以了解科学家们对党的话语。

△ 钱学森的入党申请书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学家、两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钱学森是回国3年后,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的。他写道:“我回国近三年来受到党的教育,使我体会到党的伟大,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的伟大,我愿为这一目标奋斗并忠诚于党的事业。”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则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作为一个党培养了二十多年的知识分子,我有一颗永远跟着党走的红心,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珍贵签名旗,吹响向科学进军号角

踏入展览序厅,现代快报记者首先看到的是一面巨幅签名旗。在这面旗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用毛笔写的名字。细看,字迹清晰可见,其中既有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黄炎培等领导的签名,也有李四光、钱三强、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留下的墨迹。

△ 科学家签名旗

这面签名旗是研究新中国第一次科学工作者大会的宝贵文物史料,材质为丝绸,正面是白色,四周有红色丝绸镶边。在白色丝绸布的上方写有“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开幕典礼纪念”字样,下方写的日期为一九五零年八月十八日。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国科学工作者会议,于1950年8月18日至24日在清华大学举行。这次会议是整个科学界的盛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央人民政府有关科学机构,人民解放军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属科学机构,各地区、兄弟民族以及筹备会常务委员会的代表共469人。会议第一次将全国的科学家汇集在一起,点燃了全国科学工作者投身国家科学事业建设的热情,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他们是“两弹一星”元勋,也是“隐姓埋名人”

程开甲、于敏、邓稼先……中国有很多大名鼎鼎的“两弹一星”功勋,但他们背井离乡、隐姓埋名,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到了垂垂老矣的退休年龄,他们才被公开授勋,第一次被公众所认知。展览中就有一个以“隐姓埋名人”为主题的展区,特别讲述了这群科学家的故事。

△ 程开甲的手书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1950年他谢绝了美国恩师的挽留,毅然决然选择回国。展览中有一张邓稼先一家人的合影,照片上他和妻子各抱一儿一女,看着特别温馨幸福。然而,就在拍完这张合影后,邓稼先便与家人分离,这一别就是二十多年,成为一名“失踪者”。

王淦昌是“两弹一星”元勋,1959年他从苏联回国,1961年受命秘密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他便以身许国,化名王京,隐姓埋名17载;程开甲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一干就是二十余年,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展览中有数张历史照片,分别记录了邓稼先、王淦昌、程开甲等人在核试验现场的身影。

△ 于敏的手书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

“‘两弹一星’是国防高科技大工程项目,是集体贡献,我是其中一员,作了一定工作,是23位代表之一。至于第一个领奖,只是按姓氏笔画为序,并无什么意义。”1999年,于敏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展品中有一封他获奖后写给弟弟的信,朴素的话语却格外动人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阿里亚 胡玉梅/文 顾炜 顾闻/摄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