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作家协会原主席、茅盾文学奖评委许辉体味汕头——“这里有许多让人想不到的惊喜”
来源:汕头日报(本报记者 陈文兰)
作家许辉
参观汕头侨批文物馆(右一为许辉)
专访许辉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为他总能把访问变成聊天。在“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汕头采风活动中,记者和他唠了好几天家常。他不紧不慢,微不足道的小事信手拈来,在平实如水的叙述中显现哲理。
许辉是安徽省作家协会原主席,已出版文学、文化专著近60部,提起此生最爱的写作,他说:文字让他构筑起一片精神的家园,他在文字中释放自己的情怀,同时也在文字中得以休憩。
人物名片
许辉:安徽省作家协会原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散文委员会委员,茅盾文学奖评委。曾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美国、加拿大,已出版文学专著50余种,作品获多种文学奖。他还是著名的学者型作家,他释读的中国传统经典《论语》《老子》《中庸》等专著均在台湾出版了繁体版。他的短篇小说《碑》是全国高考大试题、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大试题,中篇小说《夏天的公事》等曾入选北京大学等高校教材,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等权威选本,并翻译成英、日等文字出版发行,被评论界评论为“独树一帜的作家”、“非经典时代的经典”。
海鲜“毒药” 万般滋味上心头
说起对汕头印象最深的东西,许辉不假思索地回答“美食”。虽说安徽也有很多传统名菜,比如臭鳜鱼、风干的鸡鸭、一品锅等名牌菜都很有特色。但传统徽菜盐重色浓,而潮菜清淡鲜香,注重原汁原味。在汕头的第一个晚上,海鲜“毒药”就让他惊喜不已。
生活在海边的汕头人,喜欢腌制海产品,将姜葱蒜盐、芫荽、鱼露、辣椒、味精、酱油、香油等调料按照比例做成腌料,然后直接加入各类新鲜的海产品,既要渗入肉中,又不能太浓。潮汕生腌海鲜有“毒药”的风趣说法,皆因味道鲜得令人欲罢不能,越吃越上瘾。
“我们是晚上十点多来到那家餐饮店”,许辉说,没想到这家店的点菜台前灯火通明,人头涌动。在许辉看来,琳琅满目、摆放有序的食材,本身已经是一道风景了。从各式鱼饭、杂咸、卤水再到各种待炒待蒸的海鲜,还有品种繁多的菜蔬,让人还没有开始吃,就已经被点燃了食欲。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许辉告诉记者,来汕头之前,他在《老广的味道》里看到“汕头味道”,色、香、味俱全,让人馋涎欲滴,心生向往。此次汕头之行,念想终于变成现实。当晚他们品尝到了血蚶、膏蟹、牡蛎等生腌海鲜,每道菜对摆盘不太讲究但特别强调滋味,他们几个,聊得酣畅,吃得过瘾,不仅饱享口福,还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一盅老茶 读懂一方水土一方人
抵达汕头后,采风团作家们被邀请到老妈宫戏台品茶听曲。极具特色的红色八仙桌,搭配长条凳,与老妈宫戏台的民国复古地砖、大红色卯榫结构屋顶相得益彰。“大伙儿围坐在一起啜饮聊天,感觉特别有味道”,许辉说,喝工夫茶要求你必须有一种心境,要静下心来。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聆听着乐曲,让人仿若置身于山间。
谈话间,水沸了,同行的香港商报汕头记者站站长陈绩盛开始暖壶、下茶,然后冲出三杯琥珀色茶汤。开水触碰盖瓯的一刹那,已闻悠悠香气,入口顺滑醇和。陈绩盛告诉大家,这是一泡凤凰老单丛。近些年,“老茶”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不同于新茶的鲜爽,老茶那种由时光积淀形成的醇厚口感,更让茶客迷恋。
在很多潮汕人心目中,“茶”可与一日三餐的“大米”相提并论,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在大街小巷,只要稍有人烟的地方,茶字招牌总是不时可见”,陈绩盛打趣说,茶铺多过米铺,成为颇具汕头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工夫茶是汕头人热情好客的体现,有朋自远方来,喝茶聊天,让人倍感亲切。
初次领略工夫茶道的仪式感,许辉赞赏不已,他说,来到汕头,他才明白,小小的一片绿叶、三只小小的茶杯,竟蕴含了那么多的学问。工夫茶这三个小杯,组成一个“品”字,不仅体现其重在品,注重冲泡过程的精致性,更重要的是,它处处体现礼节,“冲”出了汕头人待客礼仪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红色足迹 探秘英雄石洞悟初心
在汕5天的采风活动中,作家们参观了汕头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大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红场公园、彭杨军校等,深入领略我市厚重的红色文化。作家们纷纷表示,汕头是一片红色的沃土,红色资源十分丰富,他们将认真挖掘,充分提炼,用文字展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伟大诗篇。
“英雄石洞藏起来”!采风团的作家们饶有兴致地走入位于潮南区红场镇的英雄石洞,洞内弯曲起伏,有些地方需要弯腰甚至下蹲缓慢行进,虽然作家们直呼“不好走”,但大家仍坚持走完全程。“探秘英雄石洞也是探寻那段红色峥嵘岁月,感受大南山军民的革命斗争精神”,许辉说,红色印记,激励后人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前行信念。
在许辉的《汕头纪行》中,有“红色交通走起来”。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是我党隐蔽战线上的成功典范。目前,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国家安全教育基地两项“国字号”桂冠。在许辉看来,红色交通线、红色交通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那些感人的事迹,是激励后人在新征程上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
创作心得 得益于大地的滋养
几天下来,许辉谦和儒雅的性格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中学时我就非常喜欢看书,喜爱文学创作”,许辉告诉记者,他时常在读书之中寻找体会,这些体会,不仅有助于他日常的写作,还会改变他对生活的态度。至今,许辉还记得,年少时看过一本叫《牛田洋》的书,知道了在广东有个海滨城市叫汕头,享有百载商埠的盛誉。
几十年来,为了保持创作的活力、积累创作的素材,许辉一直坚持乡镇采风。读书、写作和生活,许辉并没有将三者割裂开来,而是交替进行。在他看来,人生应该是丰富、多样、快乐和实在的。许辉至今已出版发行近60部著作,细品他的书不难发现,他是用故事表达了他的一种生活观,一种生命观和一种生活的方式。
采访中记者获悉,许辉有个幸福的家庭,爱人已经退休,女儿和女婿在美国读书工作。他的女儿在美国哈佛大学任中文老师,目前还在攻读博士学位。许辉对文学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妻女。2016年,他们一家人合著的散文集《咱家三口的三种生活》出版,一个温馨和睦的三口之家跃然纸上,令人羡慕不已。
就在许辉莅汕采风期间,他的新著《长江边的<孙子兵法>》出版发行。此书是许辉“同一条河流”系列丛书中的一种,许辉以河流流域文化为背景、以现代理念为参照,对中国传统经典进行精心释读,现已出版《泗水边的<论语>》《涡河边的<老子>》等5部。“我对先秦的文史哲非常感兴趣,写了很多书”,许辉说,江淮大地滋养了他,他因家乡而成名,又用自己的才华回馈家乡。许辉认为,中国古代的老子、庄子都生活在淮河,孔子生活的地方泗河是淮河下游的支流,所以可以说,儒家文化、道家文化都是在淮河流域成长起来的,他的作品必然会体现出这片土地对他的影响。
侨乡文化 特点鲜明值得大书特书
参观侨批文物馆,一首首“过番”歌谣,道尽老一辈潮汕侨胞出洋谋生的艰辛和对故乡的思恋,给许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快,这些歌谣被写进许辉新鲜出炉的作品《汕头纪行》中。“侨批是亲人间遥寄相思、互通音讯的纽带,在它的背后,蕴藏着最真实、最生动的历史记忆”,许辉说,每一封侨批的背后,都有着动人的家国故事。虽然目前侨批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们仍是侨乡历史的述说者,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游览素有“粤东屏障闽粤咽喉”之称的总兵府与宋井等南澳岛历史景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令许辉赞叹不已。参观宋井恰逢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照在海面上,伴随着阵阵而来的海风,许辉站在神奇的井边,不由思绪绵绵,迅捷便得了4句顺口溜:南澳一岛控三省,北回归线分伯仲;海风沙滩三角梅,宋井一眼共潮生。
此次采风团作家到来之前,主办方精心准备了一本《领略红色汕头 抒写发展新篇》的采风手册。一番浏览之后,许辉对汕头有了初步的了解。采风几天中,许辉一路走、一路听、一路记,深入了解汕头的风土人情,发现本地人对家乡和文化都深感自豪。参观了红色文化、华侨文化、开埠文化等历史景点,充分认识和感受到了特区40年来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域内丰厚的人文内涵,这为他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创作题材。在许辉看来,汕头的侨乡文化特点非常鲜明,还有很多值得挖掘和宣传,他将用心记录下此次走进汕头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作品中。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