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川楝子

#21天图文打卡挑战(第二期)#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

2、《本草便读》:清肝火,利小肠,湿热疝瘕,专疗热厥痛;温邪虫积,并治小儿疳。

3、《药性论》: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

4、《本草分经》:苦寒,泻肝火,导小肠膀胱之湿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利小便治疝杀虫。

5、《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

6、《本草纲目》: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胞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治诸疝、虫、痔。

7、《得配本草》:入足厥阴经。导小肠膀胱湿热,引心胞相火下行。除伤寒大热发狂,止上下热厥暴痛。得吴萸,疗气痛囊肿。得破故、茴香,除偏坠。配延胡,止热厥心痛。合芎 、猪胆,治五疳。

8、《医林纂要》:泻心火,坚肾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怡疝,去痼冷。

9、《本草求原》:治淋病茎痛引胁,遗精积聚,诸逆冲上,溲下血头痛,牙宣出血杀虫

10、《药性切用》:性味苦寒,入小肠、膀胱,而兼入心包。导引湿热下行,为治疝专药研用。

11、《医学衷中参西录》:酸者入肝,苦者善降,能引肝胆之热下行自小便出,故治肝气横恣,胆火炽盛,致胁下掀疼,并治胃脘气郁作疼,木能疏土也。其性虽凉,治疝气者恒以之为向导药,因其下行之力能引诸药至患处也。

12、《医学入门》:川楝子苦寒微毒,伤寒大热痛心腹,利疝气又补血精,皮洗游风根杀 子,可浣衣练绢,即金铃子。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利水道,止上下部腹痛,心暴痛,非此不除。治肾脏气伤,膀胱连小肠气痛。

13、《本草经集注》:主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

14、《雷公炮制药性解》:主温疾伤寒,理大热癫狂,利小便,通水道,杀三虫,愈疮疡,善除心痛,宜作浴汤。晒干酒蒸,去皮核用,川蜀者佳。

15、《全国中草药汇编》:舒肝行气止痛,驱虫。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

16、《本草经疏》: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

17、《本草通玄》:导小肠膀胱之气,因引心包络相火下行,故疗心及下部疝气腹痛,杀虫利水也。

18、《饮片新参》:功理肝胃气,化湿热,杀虫,止痛。

19、《药性歌括四百味》:楝子苦寒,膀胱疝气。中湿伤寒,利水之剂。(即金铃子。酒浸蒸,去皮核。)

20、《本草求真》:症见狂燥,并疝瘕。热被寒束,症见囊肿茎强。掣引作痛,与夫寒热积聚。三虫内蚀者,俱宜用此调治。

21、《中药大辞典》: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

22、《中华本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主脘腹胁肋疼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头癣。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川楝素、苦棟子酮、川楝苷A、B等。《中国药典》规定:含川楝素应为0.060%-0.20%,炒川楝子应为0.040%-0.20%。

2、作用:本品有促进胆汁排泄、镇痛、抑菌、抗炎、抗肿瘤、抗生育等作用。川楝子提取物对肝脏、肾脏及造血系统均产生毒性,且随着剂量增加,毒性增强。

3、临床:用于胸腹肋疼痛脘腹胀痛疝痛痛经等症;用于虫积腹痛,疥癣瘙痒。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