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大地之子”铸就“地球之门”钥匙

走进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纪念馆,他的雕像迎面而立,面带微笑,目视远方。

2017年1月8日,我国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病逝,年仅58岁。

没有什么抵得上祖国的“召唤”。2009年底,黄大年抛下功名利禄,从英国返回故土,成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那时,黄大年已是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他的归来,震动海外。因为他的学术成就,有外国媒体称,“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人类在“上天、下海、入地”的科学探索中,对脚下的大地认知尚浅,地球深处藏着怎样的奥秘,我们至今知之甚少。

2009年4月22日第四十个“世界地球日”,我国正式启动“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黄大年担任专项第9项目“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负责人。

黄大年带领团队用5年为这个项目结题,所取得的成绩超过了过去50年,深部探测能力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国际学界为此惊叹:中国进入“深地时代”。

这份令黄大年欣慰的成绩单包括: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取得显著成果,为产业化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国内首台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地壳一号”在大庆油田投入工作,我国成为继俄罗斯和德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这项装备和技术的国家;建成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为规范管理仪器装备研发和引进程序提供了验证基地……

这些成果为实施国家地球探测计划积累了人才和技术经验,全面提高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重型装备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加速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进程。

黄大年曾这样说起归国的原因:“多数人选择落叶时归根,但作为高科技人员应该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好,而我现在正是最有价值的时候,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实现报国梦想。”

七年间,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而人们之所以称黄大年为战略科学家,源于他更大的格局和视野。

在所有航空物探仪器中,最关键的是航空重力梯度仪。黄大年回国后力推成立的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就是要以航空重力梯度仪为核心,建立立体的探测系统。黄大年关注未来几十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巡天探地潜海,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军。

不仅如此,回国仅半年多,黄大年就统筹各方力量,游说大批海外科研专家回国工作,绘就了一幅宏大的新兴交叉学科蓝图。

2016年9月,辐射地学部、医学部、物理学院、汽车学院、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国际政治系等的非行政化科研特区初步形成,黄大年担任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部长。

黄大年的这个战略设想涉及卫星通讯、汽车设计、大数据交流、机器人研发等领域的科研,可在传统学科基础上衍生出新的方向,带动的是上千亿元的产业。

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黄大年想跑得更快,当别人跟不上他的节奏时,也会发脾气,事后却又带着歉意解释:“我无法忍受有人对科研进度随意拖拉。我担心这样下去,中国会赶不上”。

这种紧迫感,让他珍惜一分一秒,让他永远将科学放在第一位,却忘了善待身体。黄大年的办公室吉林大学地质宫507房间的灯光经常亮到凌晨两三点。

每个时代都有一些人,如同坚定的布道者,身体力行地将他们奉行的信念默默传递下去,让人们看到英雄的存在。

一生绚烂如夏花。黄大年风尘仆仆的脚步已停下,留下的至诚报国精神永存。(记者 刘 艳)

来源: 科技日报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