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女大学生讲述100个党史故事〡三峡移民:百万人口迁移的世界壮举
讲述人: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刘雪梅
三峡移民:百万人口迁移的世界壮举
2021年,是刘芳从重庆到浙江定居的第20年。
20年前,带着简单的行李,刘芳一家从重庆辗转到了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定居。跨越1000多公里从袓国西南内陆到东南沿海,只为响应党的号召,支持三峡工程建设。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2月14日,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动工。因工程建设需要,当时湖北省兴山县、重庆市云阳县等多个县城整体搬迁,重庆、湖北等地共131万人像刘芳家庭一样,远离家乡,到新的地方定居。
处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万州区,是三峡移民中第一移民大区,全区累计动迁人口26.3万人,移民规模占到了重庆总量的四分之一、库区总量的五分之一。为了纪念三峡移民们的付出,国务院规划在这里修建了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 李伶俐/摄
跟随万州区妇联主席程禾的脚步走进纪念馆的二层,那些展现移民场景的壁画、照片令人震撼。“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三峡移民这一伟大壮举的辉煌历程,读到三峡工程中,百万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故事。”
在展厅里,徐继波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家是三峡外迁移民第一个家庭,那年,他们一家从云阳县南溪镇出发,迁往上海,临走时,他抱走了一盆父亲送给他的黄桷树苗。纪念馆展厅里,还陈列着徐继波外迁时的车船票,一张张带着岁月痕迹的票据,无不诉说着这段不平凡的旅程。
为了保证移民工作的顺利推进,当时还有很多干部牺牲在了工作一线,他们有的积劳成疾,有的遭遇意外。巫山县政府干部冯春阳在动员群众搬迁途中,被奔腾咆哮的大宁河吞噬了生命,遗体找到的那一天,正是他告诉妻子要回家看看的日子,一双发旧的绿胶鞋、一把锈迹斑斑的手电筒,是当年他在移民工作中的标配。
为了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在新家园里能扎稳脚跟,迁入地政府也积极为他们安排工作和住房,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国家各项扶持项目也向库区倾斜。
刘芳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当年他们一家来到平湖市钟埭村时,吃饭的锅都还没有,村干部得知后立即给他们拿了过来,不仅有锅,还有煤气灶、柴米油盐,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一家在钟埭村安置了房子、分配了土地。这几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钟埭村变得越来越美,2019年刘芳家开起了农家乐,有时营收一天就上万元。
重庆市万州区响雪绣坊负责人石琴掌握着一手精湛的刺绣技术,当年她开始创业时正是三峡移民时期,为了在新家园扎稳脚跟,有移民妇女找到她向她学习刺绣技术。为帮助移民妇女灵活就业,万州区妇联持续支持她将培训课程送到全区更多姐妹身边,帮助她们灵活就业增收。后来,石琴当选为万州区妇联兼职副主席、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常务理事。她说:“如今我们走在帮助妇女增收的道路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任重道远。”
“和移民们一起移出来的,还有他们的好家风。”重庆市铜梁区妇联主席张燕说,在巴川街道接龙村8组,有一位邻里夸奖的好媳妇,她叫白祥英,三峡移民时,她从云阳移民到铜梁侣俸镇保乡村,2006年又嫁到巴川街道接龙村。面对家人生病,白祥英不离不弃,她放弃了外出务工,把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荒废的地都要了过来,成为一名菜农。邻里们说:“她就是一个最吃苦耐劳的善良好儿媳,是三峡库区的好女儿。”
三峡工程建设历时17年,其时间跨度之长,任务之艰巨浩繁。建成后的它成为中国西电东送工程中线的巨型电源点,向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广东省等地送去用电。
三峡移民被称为中外水利建设史和工程移民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其中饱含着库区人民在国家建设时期,能够舍小家顾大家,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是一段值得学习和铭记的历史。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李伶俐 刘雪梅
编辑/陈晓冰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