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老兵的亲历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答案
春节期间,94岁的公公戴着老花镜,每天准时搬把凳子坐在电视机前,看场面恢宏、战争激烈的电视连续剧《跨过鸭绿江》。我和老郑(爱人)去看望公婆的时候,几乎都见他沉浸在这部全国热播的电视纪录片中,连我们进了门都不知晓。家里人都清楚,公公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跨过鸭绿江,直接参加那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抗美援朝战争。这不禁让我想起去年底发生的一幕。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兵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公公是抗美援朝老战士,他在家里等啊等啊,一直没有等到组织来给他颁奖。一天,姑子打电话过来,说公公为了奖章的事心情很郁闷。于是我和老郑赶过去问情况。见到我们,公公十分委屈地问:“那个抗美援朝奖章怎么有的人有,而我没有?”老郑告诉他:“只有出国作战的才有,你在鸭绿江这边,不算出国。”
听儿子这么说,公公不无遗憾地表示:“我当时在第42军124师,就是参加抗美援朝的部队!”说罢,颤颤巍巍走进卧室,从房里抱出一个装满奖章与证书的盒子,找出一份黄底红框、印着黑色繁体字的证书递给我们看,只见上面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战车编练基地学校第一期炮长训练队”及军事成绩等字样。公公说,抗美援朝战争开战前,他被选送到这所学校接受苏联教官的装甲车培训,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52年8月编入坦克329团,开着苏式坦克随大部队奔赴鸭绿江边待命。讲到这里,他倍感委屈,热泪溢出眼眶:“当时我们都已经穿上了军服,只差一声令下就过了江。”他苍老的双手在自己的身上比划着,仿佛那件战衣还穿在身上。
看着公公如此激动,我觉得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还会和热血青年一样,有如此强烈的英雄情结,对战争无所畏惧,为一枚没有得到的奖章而流泪。可是,接下来他讲的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老战士为什么如此看重这一枚奖章。
公公的档案中,参军入伍时间写的1949年4月,其实他抹去了在国民党队伍抗日的经历。1943年底,16岁的他在家乡湖南宁远县(现属湖南永州)被日本兵抓去当挑夫。公公少年时个子瘦瘦小小的,但人很机敏。日本兵抓了包括他在内的几十人,一路枪杀不服的、体弱的、受伤的。公公说,当时有个理发匠挑到一半,却因脚受伤而步履艰难,就被日本兵一脚踢到路边的坑里枪杀了。大约走到韶关时,人数已减少了一半多。
公公见状,和另外一个小老乡商量:“这样下去,我们肯定都会死,不如逃吧!”那人同意了。第二天早上,趁着日本兵还在吃饭无人看管,两人偷偷藏到山丘下,然后撒腿就跑。不料被日本鬼子发现,一路追杀。那时正值严冬,下着大雪,天气特别冷,公公他们好容易把日本鬼子甩开,乘机躲进草垛中藏起来,直到第二天枪声息停才敢爬出来。大约是天冷的缘故,日本鬼子并未追上来,他们才得以捡回一条性命。
他们从韶关往家乡方向走,一路上没吃没喝。为了不至于饿死,他们沿途乞讨,饿了挖野菜填肚子,渴了喝山沟里的水,甚至还偷吃过庙中冰冷的贡品。到湖南时经过两个山头,山上驻扎了部队。走到第二个山头时,两个还是少年的孩子已经饿得没有一丝力气了。而此时,山上部队的官兵引诱他们:“来当兵吧,这里有饭吃。”为了活命,1944年初,公公和那个伙伴一起加入了国民党部队。
公公加入的是国民革命军102师,参加过著名的长沙保卫战等多次卫国战。1949年4月,公公所在国民党部队和解放军在南京城外长江边相遇,双方相距不足百米。当时国民党部队早已士气低落,无心恋战,长官就此带着士兵投诚。投诚后,根据个人意愿,一部分人回到家乡,一部分人加入共产党队伍。公公就是自愿加入解放军部队的国民党士兵之一。
趁着片刻的停顿,我问公公:“那时候,国民党富,共产党穷,你后来为什么还要选择到共产党队伍里当兵?”
公公情绪激动起来,抬高了嗓门:“那根本不是这回事!我在国民党部队时经常饭不够吃,到了共产党队伍里就没饿过肚子。”
我们都很意外,这和我们平常的认知差别很大啊。平时从影视片中看到的,国民党部队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拿着高额的军饷,住宿和伙食条件都要比共产党军队好得多,可为什么公公说的和我们了解的不一样?
公公告诉我们,在国民党部队,贪污腐败严重。他们不仅克扣士兵的军饷,还虚报人数套取上级军饷。要是遇到上面来人检查,就喊些老百姓来,穿上军装冒充士兵。等检查的人离开了,每人发一两个铜板打发走人,然后上面的拨款就落到自己手里了。另外,他们还把装备偷偷倒卖出去赚钱,还要士兵帮他们抬装备,公公也被喊去过好多次。“他们都只管把钱装到自己荷包里,哪里还管士兵的死活!”时隔多年,提起这些事,公公依然气愤不已。
我问共产党的部队是如何管理的。公公很是佩服地说,那管得好严,军官和战士待遇一样。当兵的吃什么,当官的吃什么,有时候当官的还拨出自己的口粮给战士吃,战士们都心服口服。讲到这里,他的脸上露出幸福而满足的笑容:“我到现在都记得,加入解放军部队那天,吃的是那种贴在炉子里边烤出来的烤饼,好香啊,终于吃饱了!”喝了一口水,公公接着告诉我们,国民党部队中逃兵很多,他也跑过一次,只是又被抓了回去。到了共产党部队,投诚的国民党官兵都没有受到半点歧视,反而经常得到照顾。他的衣服破了、扣子掉了,都会有人帮着缝补好,像一家人一样,很有归宿感。听到这里,我心中突然冒出那句话: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要公公给我们多讲讲他的故事。接下来他的讲述更是刷新我们的认知。
公公在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部队时,大大小小打过近百场仗。印象最深的是两个部队对阵亡士兵的态度。他记得有次打仗,遇到一个过不去的大土坑,长官就命令将战死士兵的尸体像扔沙包一样丢在里面将坑填平,活人踩过去,坦克碾过去。他摇着头,似乎那血腥的场面依然还在眼前,长叹一声:“哎,好残忍!”
公公接着说,但是在共产党的队伍里就不一样,每个阵亡的战士必须要带回来,记录好他的籍贯、姓名,要层层上报,最后还要让他的家人在家乡得到相应的待遇。他还一直记得,有个班长带着全班战士打了个大胜仗,立了功,本来是准备提干的,但因为有次放弃了一个阵亡的战士,没有将遗体带回来而被处分,更莫说提干了。
公公一直爱看书,虽然九十多岁,眼睛花得厉害,听力也很差,但记忆力很好,还时常发表一些让人惊讶的观点。那天他对我们说:“国民党战败逃往台湾后,经常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失败,一下说是哪场战役指挥错误,一下又说是哪场战役排兵布阵失误,其实那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老话说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民党不得民心,冇得办法赢;共产党尊重每一个人,得了民心,所以我早就晓得共产党会赢。”
加入解放军队伍后,公公才看到了光明与希望,于是在登记个人信息时,直接将入伍年月写成他投诚的日子——1949年4月23日,并将自己的名字“郑元锦”改为“郑辉”。共产党的光辉,自此照亮一个青年的人生之路。在解放军部队时,公公曾三次荣立三等功。1950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初退伍回到老家宁远,同年调到岳阳建新农场,成为建场元老之一。在公公看来,在国民党队伍中的经历,是一段耻辱的历史,所以几十年时间里从不提及;而共产党队伍让他有了真实的存在感,产生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从而立场明确,信仰坚定。近两年,也许是因为年岁已高,希望后人知道自己曾经历过什么的缘故;又或者是国民党抗战老兵为抵抗日寇侵略作出的贡献被社会认可的缘故,他陆续和我们说起往事,给我们看他珍藏的照片,甚至清楚地记得那些出生入死的战友的名字,也很想知道他们是否依然健在。
我调侃公公:“如果你的档案里有当年在国民党抗战经历的话,那你就是抗战老兵了。2015年抗战胜利日阅兵式的时候,你就会被邀请到北京,坐着敞篷车经过天安门。现在后悔不?”公公知道我是在开玩笑,很认真地回答:“当解放军光荣!此生足矣。”
公公拿起那张“复员军人证明书”,颇为怀念:“我退伍回到家里才晓得,我在解放军部队这些年,农忙时,村里派人帮我家种地,村干部还经常到我家慰问,家里也早就挂了光荣军属的牌匾。”我们问他在国民党部队的时候,家里有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照顾,“切!”公公有点不屑一顾:“屁都冇得一个!就是死了,也没人知道。”
公公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学,虽文化程度不高,但懂得做人的底线,坚信“人心向善,天必佑之;厚道做人,德者有得”。在一次随国民党部队调防北上的途中,他见到街边一位卖鸡蛋的老大娘正在伤心落泪,于是走出队伍,上前问怎么回事,大娘说:“你们大兵买我的鸡蛋,给的是一块假银元。”公公听后,心生怜悯,从里衣口袋掏出一块银元给了大娘,将假币换过来,随手放在胸前口袋里。第二天在战场上,一颗子弹飞过来,刚好打中那块假银元。公公很认真地对我们说:“你们看,我要是不拿真银元换那块假银元,那颗子弹就打中心脏了。所以,做人要积德行善,才会有福报。”此话不假。公公大大小小打过近百场仗,经历了数次死里逃生的惊险故事,却没有负过一次伤,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缓了一口气,公公回过头又教育我们:“你们两个人都是共产党的干部,更是要讲规矩,多做好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偷偷扯扯老郑的衣服,他无奈地看着我笑了笑。因为类似的话,公公不知对我们说过好多遍了。公公是特别古板的老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合乎他认定的规范。记得我儿子小时候赶时尚,外套比衬衣短一截,他都要追上去把孙子的衬衣扎进裤腰带里,并严厉批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衣服穿成这个样,成何体统?!”
我知道,行为姿态规规矩矩,是公公多年在部队养成的习惯;而具有明确坚定的政治立场,为人做事自律严谨,则是他在战争生涯中深刻体会并自觉选择的、同时在共产党多年的培养教育下形成的观念与觉悟。它们如影随形,影响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一生。
人们常常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而现在,不用翻看长远的历史和长篇的理论来佐证这个论点,公公讲述的这些亲历故事,就告诉了我们答案。至于他为什么如此看重一枚奖章,听完他的经历,我也终于明白他的感受——这是一个老兵、一个老共产党员至高无上的荣耀,巨大的精神寄托,也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
作者:李露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