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万人点赞,这本叫“中国”的书,也太!惊!艳!了

等了两年,千呼万唤!

阿信家这本美翻了无数人、拿奖拿到手软的“典藏级国民地理书”,终于出第二本了……

你没猜错,《这里是中国2》,今天官宣上市了!

2019年,我们用《这里是中国》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读者们纷纷怒赞,说被它“震撼到词穷”。

今年,阿信诚意奉上《这里是中国2》,再一次,用你不曾见过的美,致敬中国100年来的伟大变迁

作者星球研究所,中国新媒体地理科普领域里妥妥的No.1,最近几天,他们专门为这本书制作的视频《100年,中国做了什么?》更是用3天不到的时间,就斩获了150多万点赞,再次刷爆朋友圈。

星球研究所“拿起相机当得了导游,拿起扳手当得了工程师”。他们写桥梁,会看哭桥梁工程师;写铁路,会看哭铁路工作者;写航天,会看哭中国航天人……

而《这里是中国2》,正是以这些用匠心精神感动了无数中国建设者、科研人员的“中国工程”系列文章为蓝本,精雕细琢而来。

书里的惊喜当然不止于此:不仅有185位摄影师、16家机构提供的267幅极致震撼摄影作品,还有80张“基建狂魔”工程制图

就问这样用心的书,想不想看?!

如果你还举棋不定,阿信这就给你甩出《这里是中国2》非看不可的4大理由!

1、100年,进击的“基建狂魔”,超燃!

阿信以亲身经历告诉你,千万不要把《这里是中国2》当睡前读物,因为它实在是太!燃!了!

100年前,当孙中山先生1919年在《建国方略》里畅想,未来的中国要建成16万公里铁路和160万公里公路,但彼时的中国落后,各种基础建设还非常不完善。

京张铁路穿过水关长城的春夏秋冬。京张铁路建成于1909年,是中国第一条完全自主设计、建造、运营的铁路。摄影@李睿 星球研究所

一百年过去,到2020年末,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已达14.63万千米,其中高铁营业总里程更是突破了3.8 万千米,世界第一

建设中的雄安站,亚洲最大的高铁站。摄影@周昫光 星球研究所

贵广高铁列车驶过阳朔山水。摄影@黄一骏 星球研究所

海南环岛高铁经过陵水黎族自治县海岸,这是世界首条环岛高铁。摄影@吴坤锦 星球研究所

除了铁路,中国的公路建设成绩也足以让人惊叹。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公路网里程已经突破519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网16.1万千米,世界第一

这个网络还以巨大的魄力兼顾东西部平衡,打通城乡。它就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至边疆和各个村庄。

经过班公错的新藏公路。摄影@姜曦 星球研究所

G318国道穿行在毛垭大草原 摄影@姜曦 星球研究所

从1957年有着“万里长江第一桥”之称的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到现在,中国人跨越峡谷的能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武汉长江大桥。摄影@喻承虎 星球研究所

时至今日,中国大地上,仅公路桥梁就已超过80万座,高铁桥梁总长达1万余千米。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座960万平方千米的“桥梁博物馆”。

杭瑞高速北盘江第一桥,被誉为“世界第一高桥”。摄影@高博 星球研究所

丹昆特大桥全长约 165 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桥梁。摄影@章力凡 星球研究所


连接全中国,我们不仅“架桥上天”,还“钻洞入地”。

到2020年年底,我国已建成11座长度超过20千米的特长铁路隧道,公路与铁路隧道合计3.8万条,总长达4.2万千米,相当于沿着地球赤道绕了一圈

大秦铁路北京段。摄影@王嘉 星球研究所

2018年6月9日,武汉地铁7号线三阳路越江隧道,工人正在检修越江盾构机内部核心结构。摄影@黄蕾 星球研究所


此外,12.77万千米的内河航道通航里程,以及2.2万个港口泊位,连接着全国主要水系和口岸。

241个民用航空机场又织成了一张天空之网。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全景。摄影@陈肖 星球研究所


然而,这张前所未有的超级网络还在生长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220千伏以上的输电线路长达约78万千米,足足能绕赤道18圈,位列世界第一

放眼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做到向 14 亿国民全民通电的国家。

新疆昌吉至安徽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摄影@宋鹏涛 星球研究所

甘肃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发电站。摄影@曾柏源 星球研究所

龙羊峡水电站大坝。摄影@李俊博 星球研究所


此外,我国还以5169万千米的光缆线路位列世界第一,931万个移动通信基站位列世界第一……

珠峰大本营5G基站。摄影@李瑞伟·中国移动西藏公司 星球研究所


整个中国被这些规模空前的基础设施联结起来,也由此得名“基建狂魔”

100年间,我们做了什么?我想我们大家的答案会是:

100年,我们重塑了一片山河;

100年,我们振兴了一个民族;

100年,我们改变了一个国家。


2、100年,中国越来越美

高速运转的中国,历经上下五千年,尤其是最近100多年的剧烈开发,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如何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恢复绿水青山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几乎所有耕地的土壤养分都被大幅消耗,尤其是氮。此外,土地盐碱化、沙化严重,以致环境史学家马立博在其代表作《中国环境史》中写道:

新中国所继承的,是一个严重退化的自然环境。

黄沙与绿地界限分明的毛乌素沙地。摄影@任世明 星球研究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科学院便在沙坡头腹地设立了沙漠试验研究站。

1962 年,在河北承德与内蒙古交界处,一个国营林场正式成立,名为“塞罕坝机械林场”。

曾经这里寸草不生,如今,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80%,林地面积112万亩。

塞罕坝林场松林。摄影@田卓然 星球研究所

遍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的防护林,终于在 1978 年汇聚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超级工程”

从2000年到2017年,三北地区的沙化面积减少了 1. 8 万平方千米。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开启了中国的“生态工程时代”,更多的生态工程相继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为中华大地带来更多绿色与生机。

辽河三角洲湿地。摄影@颜景龙 星球研究所

1949 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约为11. 4%。而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截至 2018 年年底,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到 22. 96%,中国成为世界上同期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除了国土绿化,我们还需要保卫蓝天。

经过一系列的行动,以曾经雾霾最严重的北京为例,2020年北京全年四分之三的时间为优良天,而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更是达到87%。

北京雾霾和晴朗天气对比:雾霾天气拍摄于 2017 年 10 月 20 日,晴朗天气拍摄于 2019 年 5 月 31 日。摄影@丁俊豪 星球研究所

在这片国土之上,我们不仅要改善人类的生存空间,还要实现与其他物种和谐相处。

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共建立1.18万个各类保护地,保护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8%,管辖海域面积的4.1%。

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

绿化、蓝天、碧水、净土及各类保护地,是我们为修复生态环境所做努力中的一部分。

永吴公路大湖池段。摄影@廖昊 星球研究所

而到2035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6%,相当于种出一个面积接近广西的森林,75% 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将得到治理,海洋生态恶化的状况将得到全面扭转,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将得到全面保护。

3、100年,用梦想改变中国

500年前的大航海时代,我们落后了,造成了此后数百年间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云南东川红土地。摄影@范峻川 星球研究所

没有一个民族的崛起是命中注定的,崛起必须自己争取

20世纪50年代,正是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爱国科学家的一句“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搞?”为开端。

中国人开始奔赴星辰大海。

从无到有,50多年前,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达404次

火箭尾部喷射出的火焰仿佛拉面。摄影@都鑫鑫、肖海林、陈肖 星球研究所

中国第一枚大型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CZ-5)横空出世。

“胖五”高达近57米,相当于一座近20层的高楼。摄影@陈肖 星球研究所

这是中国迄今为止起飞质量最大、芯级直径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仅次于美国“重型猎鹰”运载火箭、德尔塔IV型重型火箭,在世界现役火箭阵营中位列第三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由“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摄影@陈肖 星球研究所

预计再经过十来年的追赶,在2028年到2030年,我国新一代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会登场。

它的总长将超过百米,芯级直径接近10米,体形是“胖五”的两倍,其近地轨道载荷更是将突破100吨。

20余年,我国航天领域的突破层出不穷。载人航天之外,还有北斗导航卫星、嫦娥探月工程。

2015年,“东风5B”战略核导弹亮相阅兵式。有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支持,导弹的精度将会大大提高,成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坚固盾牌。摄影@舒浩洋 星球研究所

20余年,从无人到载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太空出舱到交会对接,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以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在浩瀚太空中谱写出壮美篇章,也成就了一个国家的记忆。

待到“北斗”列阵,神舟飞驰,嫦娥奔月,火星着陆,天舟往返,天宫建成,更多的大国重器纷纷亮剑……便是这条梦想之路最为荣耀的时刻。

“中国天眼”,当今射电天文学的“重器”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目前全球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摄影@李子韬 星球研究所

国产大飞机C919亮相。摄影@陈肖 星球研究所

4、专业的团队,最美的装帧

在星球研究所每期文章的开头,都会出现这样一句slogen:“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有人说,星球研究所的内容:

看文字全是知识点,看图片全是经典,看细节全是情怀。

而之所以能做到这样,靠的是对专业知识深入到骨髓的尊重。

这份极致的“专业”,也依然保留在了《这里是中国2》中,此次作为联合出品方,星球研究所还请来了:中国测绘学会。

确保了书中所用的大量地图和数据的精准无误。

所以才会看到,就连工程师也难得一见的80张工程制图,让你一图读懂这些超级工程背后细节。

比如:

作为煤炭大国,煤矿该怎么挖你知道吗?

星球研究所制图

还有各种看上去都差不多的火箭,都是干嘛用的?

星球研究所制图

最美的内容,必须配上最美的装帧。

这本书的封面沿袭《这里是中国》的风格采用了一张中国地形图,第一眼就极为震撼,回归到地理最初的本质来认识中国。

封面采用浮雕起鼓工艺,根据海拔同比例制作了凹凸手感,高山、丘陵、沙漠、盆地、平原,还有如动脉、静脉般的河流一目了然、清晰可辨——它们形成了这个星球丰富多变的肌理表情,它是造物主的随机,又是国土疆域内的秩序。

封面浮雕工艺实拍

书名采用烫金工艺,在灯光下流光溢彩,非常炫目。

另外,全书还采用了进口5色纸彩印,就为了给你还原中国本来的颜色。

书里包含了185位摄影师和16家机构的267幅摄影作品,尤其是4张最长可达1.6米的拉页,将展现一个“长长的中国”。

拉页-俯瞰“武汉半岛”和长江桥梁

书脊采用裸脊锁线装帧,180°摊开,为你展现无缝衔接的全画幅美感。


当 1921 年,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开会时,他们的梦想是民族复兴。

当 1949 年新中国成立,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华罗庚等 2500 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海外优渥的条件,陆续回到祖国的怀抱时,他们的梦想是民族复兴。

100年,我们经历过挫折终于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终于在逆境中实现了崛起,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致敬改变自己命运的中国人,致敬一代代中国人披荆斩棘创造出来的奇迹

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者摆出“祖国万岁”的字样。摄影@黄正平 星球研究所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6979136174401110541"></script>
举报
评论 0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